言论

粤港澳大湾区的聚焦考量(下)/翁诗杰

【聚焦合纵】带路最好载体

地缘政治的博弈,不外是合纵连横的综合实践。它必须因时、因地、因事而异。这些年来,区域性合作组织如:东盟、欧盟和非盟,一直是中国涉外对接的重点,这是外交布局所需。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演变,外交亲疏关系起了变化是意料中事。当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稳定关系,促使它更应该深耕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重续与传统伙伴相互扶持的前缘。

其中,当年G77——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NAM)与南南合作的国家等的对华友好关系,是时候应该受到优先考虑,以作为疫后振兴经济和推进“一带一路”的基本盘。但这不能错误解读为“对外援助”的对象,当然也不是旨在牟利的目标市场。相对的,这些组织是可供聚焦深耕的合作目标群。

“一带一路”并不单纯是跨国的经济大项目。它的成败离不开地缘政治的角力。这些年来,中国深度的融入国际社会,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惠者。它捍卫多边主义国际合作是情理中事。

然而,这框架下的游戏规矩有其时效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中方基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文化智慧,主张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是广得“人和”。“一带一路”倡议即是最好的载体。

“一带一路”的初始阶段,能够获得多个国家的呼应和参与,是良好的开局。它受到美国与若干国家的敌意抵制和污蔑,也正好折射出它所发挥的地缘影响力。

经此一“疫”,这种外部的打压预料还会加剧,同时没有底线,并来自多方面。后疫情时代的世界,不管喜欢与否,由美国挑动的体制竞争,预料会日趋激化。即使中国无意闻声起舞,但为“一带一路”护盘的努力,还是必需的。

在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涉外对接起步早,所累积的经验也正是中方“护盘”的压舱石。

【妙用两制】延揽各路专才

国际地缘政治的博弈,少不了舆论的交锋。由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日子尚浅,不像美国,稳操语言和话语权的优势。再说,现有国际秩序的规则概由美国制订,这方面中国容易处于被动。

处于当前的大环境,纵使中方无意与美国争锋,但为自己开拓国际话语权的空间,还是迫切需要的。

从客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更多境外对它的理性、客观与正确的认识,以厘清与纠正恶意的歪曲和刻意的丑化。这与中国现有的党建文宣和全盘正面报道的媒体生态完全不同。

中方需要的是更多境外“知华”、“友华”的智库和媒体,仗义相挺。基本条件是,这些载体必须适应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态,并掌握其话术与思维,才能在不受匡限的自由下有所作为。

环顾周遭,目前在中国主权管辖下的彊域里,能够具此优势,而又不受其意识形态约束的理想地点,舍港澳其谁?

自从主权回归以来,港澳特区“一国两制”的治理,利弊各有褒贬。常有争议的“两制”产物是,港澳地区的媒体和社团组织生态,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乍看似是消极因素。

此前西方势力也确是凭借这两种载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兴风作浪。但往深处想,难道同一片土壤就不能转化为大陆内地发声的基地吗?

这些年来,港澳两地的创意产业人才荟萃,当地创作的自由度成为吸纳人才的亮点。的确,商贸的营销模式需要创意,才有理念的革新。国际关系的经营,乃至国际舆论的交锋,又何曾例外?

前不久立法的“港区国安法”在短期内或有引发“寒蝉效应”的疑虑,但不争的事实是,不是志在祸国乱港,包藏祸心者又何惧之有?

其实中方大可在大湾区的框架下,以港澳特区的“两制”优势,延揽擅搞国际公关与创意的各路专才,在当地创建独立智库、媒体或其他创作平台,为中国仗义发声,另拓话语权空间;或厚植“软实力”,为中国加分。

今日的中国,其“硬实力”已名列前沿。然而在日益诡谲的大国博弈中,中国绝不能继续让其软实力的短板,成为自己的软肋。

港澳两地的主权已分别回归多年。既然作为特别行政区,并已赋予“一国两制”的地位,就应该尽用其优势,作为支援大陆内地的后花园,而不是任由“两制”备受滥用,最终沦为阻挠“民心回归”的绊脚石。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一国两制”元素有其可取的优势。这是中国其他省市所欠缺的。

与之毗邻的深圳,如今获得中央的赋能,再攀改革创新的高峰,在社会与经济层面,有融合三地人心与产业之效;在创意产业方面,它被赋予创新的自主权,无疑是为港澳特区预拓后勤基地,为培植人才梯队而预作准备。

【结语】“海上丝路”轴心

挟此优势,只要运用得当,地处中国南大门的粤港澳大湾区,不难成为 “廿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轴心。前提是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海上丝路必经的南中国海。

尽管九段线所引发的水域主权争议方兴未艾,西媒更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坚持,标签为海上的扩张行为,并视之为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的导火线。

然而不难理解的逻辑是,中国根本没有志在建立霸权及挑起战祸的必要,因为这等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近年来本区域的风云变幻看来,中国频频加强南海的海上布防,为的不外是因应美国日益加码的海上围堵,可这连串的动作,看在南海边上的水域主权声索国眼里,在国际西媒的煽风点火下,却另有一番解读。它蚕食着中国与东盟近邻建立不易的互信基础。

值此波诡云谲的当儿,中国要破解域外强国的搅局分化,或许在经贸往来与传统基建以外,尚需提速以数字时代的新基建产能,借软实力为载体来体现“海丝一家,休戚与共”的精神与善意。这可作为中方构建区域性命运共同体的样版刍形,同时更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起手式。

粤港澳大湾区既然兼具硬核的新产能与厚植软实力的潛能,就自然应该放眼成为落实本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

相关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的聚焦考量(上)/翁诗杰

反应

 

财经新闻

吴源盛鼓励大马粤商 走向大湾区寻商机

(吉隆坡30日讯)马来西亚粤商总会总会长拿督吴源盛日前受邀出席于广州举行的“2024 海外粤商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投资推介大会”,与来自全球的海外粤商分享过去一年的海外市场建设,同时共商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计。

他发文告说,本次大会瞄准构建中国统一大市场与纵深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内外联通发展机遇,粤港澳三地代表将重点推介营商环境及产业投资机遇,展示大湾区的投资商机。

他披露,这次共有41个国家的粤商会领导出席交流,显示粤商会是一个很强大的平台,不仅对接中国广东省,还可以联系全世界。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平台,未来我们可以协助我会会员企业通过粤商会走向世界。”

吴源盛也出席了广东国际商会的就职典礼,他被委任为国际商会的理事。

他说,广东省国际商会拥有9万多个会员企业,涵盖各行各业,这也意味着将为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近年来广东省贸促会充分发挥海外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成立海外粤商会,积极帮助广东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寻求合作商机、实现抱团发展。目前,广东省贸促会推动成立的海外粤商会总数已达到46个,覆盖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国家。”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