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笔者不是作者/陈圆凤

今天不谈政治,不谈国事,聊点别的吧!生活中,除了政治,还有其他;媒体的文章,除了引起议论,也有其他可聊的有趣现象。

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几个词汇,就是“笔者”、“作者”、“读者”、“记者”、“编者或小编”、“报道”和“专栏”。

我们先把两个名词的意思弄清楚,就是“笔者”和“作者”有什么差别。

我看到一些新闻底下的留言对“笔者”的用法有误。

“笔者”是作者在文章里的自称,例如现在我写着文章,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就可以在文章里说“笔者认为,新政府面对很多挑战”;作为读者,如果你要留言批评我,你应该说“作者的看法有误”,而不是“笔者的看法有误”。

也许很多人以为,“笔者”就是拿笔写字的那个人,却忘了“作者”才是写文章的人,希望大家能弄明白这两者的差别。

此外,也希望大家能明白,写专栏评论文章的人,是“专栏作者”,而不是“小编”,也不是“记者”。

“记者”是采访新闻的人,直接面对受访者,例如去首相署采访记者会的,就是记者。有些读评论文章的人,留言时,会把“专栏作者”误以为是记者,就批评记者不该乱写新闻,这就冤枉了记者和报馆。

“记者”和“小编”的分别则是,记者采访新闻,写成一篇报道;“小编”则编排版面,主要的工作包括加标题和照片,以及做一些美化设计等。

现在电脑作业下,很多记者能写能编能打标题,但是,如果你要批评新闻的内容,你的对象是记者而不是小编。

留言比文章还精彩

在新闻文章,或是评论文章留言,是很多读者喜欢做的事。有时候,甚至留言比文章还精彩,所谓“高手在民间”,很多留言都很精辟,很有参考价值。

政治评论文章的读者留言,更是特别有趣,完全可以反映民意。政治人物不需要去咖啡店,只要看留言,就知道民心所向。

有些读者文笔比作者或是记者更好,长篇大论,洋洋洒洒,让人读得很痛快;有些短小精干,却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网络世界辽阔无比,也千奇百怪,有些留言带着很重的情绪,有些还恶毒诅咒。

我很希望这些留言可以减少,读者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情绪也很正常,但是,还是应该要求自己尽可能保持基本的礼貌,有事说事,就事论事;不要人身攻击,不要诅咒别人全家。

也借这篇文章感谢读者们给我的留言,我几乎每一则都阅读。我认为,这些留言都值得我思考,但是,也希望您不要太生气,何必为了我一个不相干的人写的文章而动怒呢?不值得的。

反应

 

言论

行动党要好自为之/陈圆凤

史上第一个无法在国会回答问题的副部长,即使部长也没有发生过这种错误。所以,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最近被围攻。

林慧英无从辩解,也不应该解释,总之,低头认栽就是。这是明摆着的,错了就是错了,给民主行动党一个教训,也提醒其他新人。

别以为做官是荣誉,分分钟,你就得因为自己的不小心或是轻慢,被人骂。

身为副部长,没有准备好国会问询的答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吗?其实,也是,也不是。

是,因为身为人民代议士,又身兼副部长,这是林慧英的工作,而且,国会是民主的象征,是民主问政的体现,这种失误非常愚蠢,是无论如何不该出现的。

不是,因为这只是个答案,过后补上也可以,不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没有破坏力,严格来说会影响施政效率,但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然而,不管是不是大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是行动党的错,只要是行动党议员或是正副部长犯错,就会变成天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喜欢挑行动党的刺儿,都在等着看行动党的笑话,都在等着打击行动党的官威。

环顾政坛,行动党现在是最招嫉的政党。说是树大招风也行,说是先天基因不好也行。总之,从选民,时评人,敌对政党,宗教人士,支持者和反对者,都用放大镜盯着行动党。如果有好事,赞扬的声音中一定夹杂着讥讽叫嚣;万一有犯错,怒骂的声音如排山倒海淹没一切辩解。

行动党是不是很倒霉?千万别这么想,如果行动党今天还是在野,就算挨骂,也不会这么狠,正是因为行动党如今声势浩大,才引来那么多关注和挑剔,这是成功的代价,也是进步的鞭笞。

从本届团结政府成立开始,行动党上下就应该有一种自觉,“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是执政党,一切行为举止和言语,都必须符合人民对政府的期待,这种标准一定是更严格,更挑剔,甚至更不近情理的,不容犯错,不容一点瑕疵。

须有宏观格局微观解析

就像“顾客永远是对的”,对行动党来说,“选民永远是对的”。行动党必须有宏观的格局,也要有微观的解析,三大民族选民各有诉求,以华人票立党的行动党,如何平衡其中的微妙?这是党领导层需要斟酌的。

怪选民,怪政敌,怪前朝,怪媒体,怪来怪去,选票就溜走了,大好江山也就崩塌了。

行动党应该经得起荣耀的考验,也经得起选民的施压,捉住历史契机,成为推动国家进步的政党,不要辜负选民的殷殷期望。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