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真相馆(二)切勿喂狼吃肉/何燕羚
电子商务市场,是一个“斗智斗力”的战场。
国内电商市场,看似一片繁华热闹,背后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不一定是同行,更可能是那些手握上百个新账号、钻系统漏洞“薅羊毛”的职业买家!
这些年,我们目睹了不少信誓旦旦进场、誓言大干一场的新平台,却没多久就悄然退场“不玩了”。每当一个平台“消失”后,市场总爱归咎于电商是烧钱行业、资金吃紧、竞争激烈。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技术与风控能力跟不上消费者的“灰色玩法”;简单来说,就是平台经营者,不够买家“聪明”。
新用户优惠,是电商平台最基本的引流策略,尤其适用于刚上线的初创平台。然而,一些买家却懂得利用不同电话号码、假身分证、虚拟地址,不断注册新账号,反复享用“新人优惠”。
白送钱给别人花
他们甚至已系统化操作,掌握比平台更精准的算法漏洞与优惠节奏。
如果平台缺乏防范机制,例如IP追踪、送货地址比对、用户行为分析系统,那无异于白白送钱给别人花。
许多小型平台因经验不足、预算有限,根本无法部署强大的技术风控系统,只能眼睁睁看着补贴被薅走,最终血本无归。
结果,不是仓皇转型求生,就是黯然退场。
在这场电商版的“猫捉老鼠游戏”中,能活下来的平台,都是有备而来、有技术、有策略。
某电商朋友有一天发现,同一个送货地址竟然“爆单”,用了多个新账号抢用新用户优惠券。他起了疑心,选择不发货,并通报平台。调查后竟发现,该地址关联了超过百个账号!
亡羊补牢止不住血
如今的平台,必须依靠强大系统作为后盾,能精准比对用户资料,发现同一地址多次申请新账号时立即封号、取消交易。不仅要会“做生意”,更要懂“防人之心”。
但光靠“亡羊补牢”远远不够。整个行业亟需建立更透明、更规范的机制,遏止这类“技术型薅羊毛”行为。例如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实名验证、联合黑名单制度、跨平台信息共享等机制,让“职业买家”无处遁形。
当然,也不能一味怪买家“太聪明”。如果电商平台还抱着“只要流量够,就能做大做强”的幻想,那只能说“太天真”,简直是自掘坟墓。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买家早已不再是多年前的“小白”。部分用户已演变成手握技术、熟知平台规则的“暗网玩家”。平台经营者若不快马加鞭,走在买家前头,就注定被市场牵着走。
说到底,如果政府能制定行业指引,如设立《反滥用数字优惠法案》,推动电商平台信息共享机制,问题或许能从源头堵起,至少建立起最低限度的秩序感。
目前来看,没有强大风控系统的电商平台,简直是在喂狼吃肉。优惠给再多,也只是“多多不够,越吃越要”。
(下期预告:一次促销换不来忠诚,没优惠没人买?电商品牌还有定价权吗?)
相关新闻:
【灼见】面对强敌,企业如何自救?/勤保伟
如果说市场是一场海洋游戏,那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商家就是栖身浅滩的小渔舟,而中国则是一艘正全速前进、浪头卷天的航空母舰。尤其在特朗普加征中国关税、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个世界工厂的商品,不断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更强的资本攻势,涌入本地市场。
面对14亿人口支撑的规模经济,我们只有3500万人口,有限的工业基础,本地市场消费力也有顶限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这样的不对等竞争中,如今不仅面对利润被压,客户被抢,成本难降的三重压迫,更面临连赛道都不公平的结构性问题。
不需要高深理论,只要走一趟电商平台就能感受到。试问: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如何匹敌这种来自大体量,高效率,跨境供应链系统下的产品浪潮?靠本地生产,靠传统批发,靠社区关系维系的商业模型,在这一波平台化+全球供货趋势中,越来越吃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中国资本透过投资、电商、仓储、物流、批发平台等方式,逐步布局大马的商品分销网络,它们不再只是供应商,而是直接下场变成竞争者。从原本卖货给你,变成卖货给你的客户。
一路以来不少本地品牌,都依赖中国工厂代工,不是出于战略选择,而是被成本逼得走投无路,本地生产的产品成本,甚至比那些进口产品的零售销售价还高。
须在“专精”取胜
本地中小企业要如何自保?本地企业无法跟“价廉”比拼,那就必须在“专精”上取胜。与其当便宜替代品,不如聚焦本地文化、服务细腻度与客户关系。例如特色食品、手作设计、本地语言客服、定制化服务,这些是中国工厂难以即时复制的软优势。品牌不是Logo,而是信任关系的积累。许多小生意能撑得久,是因为它懂得与顾客互动,能提供真实的售后与快速响应。面对跨境卖家的冷冰冰流程,这种人情味仍是无可取代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若要面对大敌,必须学会抱团。可以发展区域采购联盟,联合物流平台,共享仓储系统,甚至成立公会來凝集各方力量谈判平台佣金。这不是口号,而是自救的第一步。
自由贸易不是放任市场吞并弱者的托词,尤其在当前这种国家主导、资本高度倾斜的全球经济战里,政府必须挺身而出。针对某些战略产业如农产、家电、基础制造业,应设立本地供应链保障机制。例如采购配额、价格支持政策、国产优先机制等。就如敦马哈迪医生当年面对金融危机时推出的购买国货计划,保护本地企业不被价格倾销战打崩。
升级为用脑走全球
政府在保护国内中小企业这课题上,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快速识别倾销模式并采取临时关税、数量限制、申诉窗口的制度工具。这不仅保护本地产业,也是主权治理的展现。
政府也该设立中小企业升级与创新基金,以低息融资,研发补贴,出口拓展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向高附加值,高差异化,高品牌力转型。把用手做生意的传统模式,升级为用脑走全球的新时代企业。
对掌控物流、电商、仓储的大型外资平台,政府应该设立更完善的监管框架,确保本地数据、交易流程与中小企业的市场接入不被操控或边缘化。
面对这头经济猛兽,我们不是要关门自保,而是要懂得设防、有策略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让企业看见希望,让市场回归公平的赛道。否则,未来我们将不只是失去一些行业,更将失去让年轻人创业的土壤,让中产阶层翻身的阶梯。
这场无硝烟的市场战已经打响。现在,不是我们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我们还剩下多少时间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