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电商真相馆(一) 大马电商未卷先困/何燕羚

我们还不轮到“反内卷”,因为我们根本未有过“内卷”!

上周,中国多个电商平台宣布将取消“仅退款”(Refund without Return)政策,全面退场,引发业界和消费者的广泛讨论。

过去至少4年,“仅退款”成为中国电商的“痛”,消费者则津津乐道的售后制度,甚至被市场视为“极致消费者主义”的代表。 如今,中国电商龙头按下“刹车键”,说明市场逐渐回归基本的商业理性,向“健康生态”迈进。 

说了那么多,我们当然要把目光转向马来西亚,不然读者肯定会说:“中国的事,与我们有关系?”

中国消息传出后,马上在国内许多电商交流群“炸开”,不少电商卖家纷纷释出负能量:“这只会发生在中国,在马来西亚,大家别想啦,继续承受吧(仅退款)。”

非客户说了算

就事论事,在马来西亚,“仅退款”从来就不是常态制度,主要是针对特定情况,才会“允许”消费者在无需退货下退款,例如包裹遗失、物品破损、液体或粉状产品漏洒等。

这种退款机制,更多是平台对物流失误或产品质量问题的应对方案,并非“无条件退款”或“客户说了算”的“霸王”售后逻辑。 身边的电商普遍反映,相较于中国超高的“退款不退货”,我国相对温和,买卖双方会在规则下达成协议,整体生态尚谈不上“卷”。

事实上,本地电商当下面临更多的是根本性挑战——运输,最让卖家和买家头疼。 某电商平台最近落实新政策,顾客在中午12点前下的订单,卖家必须当天发货;12点后的单子,最迟隔天发货。 这明显是要提高物流的效率,缩短买家的收货时间。

电商物流双困局

话又说回头,若卖家“依时”发货,物流公司却未跟上速度,不管平台祭出再“苛刻”的政策,也“于事无补”,只是把卖家逼至墙角而已。

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市场,面对更多倾向于“基础建设”的问题,而非价格大战或无序的竞争。并非单为电商说“好话”,物流公司同样存在棘手的难题。业者亦无奈:“你们别一味怪罪我们送件慢、服务差,好吗?”

这是一场双向的困局。

在基础设施有限、成本上涨、人力短缺的情况下,其实物流公司也是有苦自己知。 电商平台希望卖家更快发货、卖家希望物流更高效、物流公司希望配送成本与基础设施得到支撑。 

3问电商未来

奈何,在脆弱的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衡,最终埋单的都会是消费者。 因此,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整体物流基础设施?如何通过科技整合供应链?如何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让电商、卖家与物流形成有效的协同效益?

继续压榨卖家,再寄望物流公司提速,只会让市场生态不健康。电商不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促销游戏,而是一场对供应链韧性和基础建设实力的考验。

(下期预告:在价格战、优惠券、免费退货的背后,电商平台真的在“赔本赚吆喝”?《电商真相馆》将为读者一一揭露。) 

 

 
 

 

反应

 

言论

电商真相馆(二)切勿喂狼吃肉/何燕羚

电子商务市场,是一个“斗智斗力”的战场。

国内电商市场,看似一片繁华热闹,背后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最大的敌人,往往不一定是同行,更可能是那些手握上百个新账号、钻系统漏洞“薅羊毛”的职业买家!

这些年,我们目睹了不少信誓旦旦进场、誓言大干一场的新平台,却没多久就悄然退场“不玩了”。每当一个平台“消失”后,市场总爱归咎于电商是烧钱行业、资金吃紧、竞争激烈。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是,技术与风控能力跟不上消费者的“灰色玩法”;简单来说,就是平台经营者,不够买家“聪明”。

新用户优惠,是电商平台最基本的引流策略,尤其适用于刚上线的初创平台。然而,一些买家却懂得利用不同电话号码、假身分证、虚拟地址,不断注册新账号,反复享用“新人优惠”。

白送钱给别人花

他们甚至已系统化操作,掌握比平台更精准的算法漏洞与优惠节奏。

如果平台缺乏防范机制,例如IP追踪、送货地址比对、用户行为分析系统,那无异于白白送钱给别人花。

许多小型平台因经验不足、预算有限,根本无法部署强大的技术风控系统,只能眼睁睁看着补贴被薅走,最终血本无归。

结果,不是仓皇转型求生,就是黯然退场。

在这场电商版的“猫捉老鼠游戏”中,能活下来的平台,都是有备而来、有技术、有策略。

某电商朋友有一天发现,同一个送货地址竟然“爆单”,用了多个新账号抢用新用户优惠券。他起了疑心,选择不发货,并通报平台。调查后竟发现,该地址关联了超过百个账号!

亡羊补牢止不住血

如今的平台,必须依靠强大系统作为后盾,能精准比对用户资料,发现同一地址多次申请新账号时立即封号、取消交易。不仅要会“做生意”,更要懂“防人之心”。

但光靠“亡羊补牢”远远不够。整个行业亟需建立更透明、更规范的机制,遏止这类“技术型薅羊毛”行为。例如借鉴国外经验,推动实名验证、联合黑名单制度、跨平台信息共享等机制,让“职业买家”无处遁形。

当然,也不能一味怪买家“太聪明”。如果电商平台还抱着“只要流量够,就能做大做强”的幻想,那只能说“太天真”,简直是自掘坟墓。

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买家早已不再是多年前的“小白”。部分用户已演变成手握技术、熟知平台规则的“暗网玩家”。平台经营者若不快马加鞭,走在买家前头,就注定被市场牵着走。

说到底,如果政府能制定行业指引,如设立《反滥用数字优惠法案》,推动电商平台信息共享机制,问题或许能从源头堵起,至少建立起最低限度的秩序感。

目前来看,没有强大风控系统的电商平台,简直是在喂狼吃肉。优惠给再多,也只是“多多不够,越吃越要”。

(下期预告:一次促销换不来忠诚,没优惠没人买?电商品牌还有定价权吗?)

相关新闻:

电商真相馆(一) 大马电商未卷先困/何燕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