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放烟花爆竹才有气氛?/方城

农历新年已经过去,这一个新年,经历冠病疫情的封锁,几乎每天烟花爆竹声不断,既有庆贺之意,也有“报复性”燃放之慨!

这情景让我感觉烟花爆竹就是垂手可得的物品。我在小区市集还看见有人搭棚在路边公开售卖烟花爆竹,一时还以为政府已经悄悄让烟花爆竹合法化了呢!

最近传出当局将探讨烟花爆竹合法化,我想此举除了要让政府合法收税,也可让少部分人民安心燃放烟花(因为很多奉公守法的人是不敢放的)。然而,我们看见的是,不管燃放烟花合法不合法,只要有节庆,包括各族婚宴、节日等,都会有“爆竹响连天”的情境。

这说明了什么?马来西亚子民都已经接受“放鞭炮”是喜庆、是开心及热闹的表现方式,也可谓是文化的交融了!所谓发扬中华文化,这也一个典型的例子吧?

与此同时,在烟花爆竹还没合法之前,我们不是都会听见某某某因为别人随意燃放爆竹灼伤自己或别人的手或脚,甚至是眼睛!悲剧几乎每一年都上演,但是每一年还是一样放。我不是不赞成燃放爆竹,只是燃放地点真的必须考量。

随意在家门前燃放杀伤力蛮大的烟花,分分钟会灼伤经过的路人;再者,其声量之大,会让家有幼婴的人家彻夜无法休息。突如其来、震耳欲聋的轰隆声,真的不是一般小孩可以承受得了的。

快乐建在别人痛苦上

这和以前中国农村地广人稀的燃放爆竹情况不一样,以前也许就有向隔了很远的“邻居”传达“大家生活好好”的信息之意。然而,今天,人们大部分住在花园排屋,这样肆无忌惮的燃放烟花爆竹,真的有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之嫌。

你放爆竹,你快乐了,觉得新的一年将会顺顺利利之际,却在不知觉中把恐惧害怕带给邻里。

你看见自己笑,却不知道邻家小孩在妈妈的怀里哭得可怜。

我自己就曾经这样在农历新年、开斋节、屠妖节、甚至是圣诞节,努力安抚被爆竹吓坏的孩子,当时甚至还会怪政府为何不严厉执法!

给人喜悦是庆贺的方式,我不觉得放爆竹就一定开心。第二天满地红屑及母亲一夜安抚孩子而发红的双眼,其中的悲凉又有谁看见呢?

所以,如果真要合法化燃放烟花爆竹,不如规划一下哪里可以安全燃放爆竹更为恰当,不然若爆竹声对别人造成肢体伤害或精神困扰,福气又从何而来呢?

 

 
 

 

反应

 

言论

被数据蒙蔽的教育/方城

大马教育文凭(SPM)放榜,又是全科及格人数再创新高、师生成就满满的一天。大家沉浸在不断攀升的美好数据中,沾沾自喜。

学校认为此前提升成绩的举措成效显著;一些学生平时校考不及格,SPM却考到A或B,便趾高气扬,甚至抱着侥幸心理大笑。老师心里清楚,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究竟付出了多少时间与努力。

原本,这场考试本可以让冥顽不灵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然而,年年创新高的官方数据,反而让那些意外取得佳绩的学生变得不踏实。他们开始相信,成功不必付出对等的努力——上天是会掉下馅饼的。这,真的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自我陶醉 麻痹大脑

还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做研究时,相比于访谈方式,大家更推崇问卷调查,因为它能带来“最精准”的数据。

殊不知,数据是可以被操控的!当整个教育过程只重视“成才教育”,德育流于书面形式,我们便制造了大量擅长操纵数据的“精英”。

只要书面报告无懈可击,就能让上级安心(无须交代)、家长放心(以为孩子有出息)、学生开心(误以为自己很优秀)——皆大欢喜!即使大家自我陶醉,麻痹了大脑又何妨?

今年SPM成绩放榜,有数据显示88.22%考生能应对高层次思维题;而这批学生,正是2022年在PISA国际测评中,仅有1%能答对第六级高阶题目的同一批人。

如果这不是“神迹”,那只能说数据游戏玩得漂亮。难道他们在短短两年间脱胎换骨、突飞猛进?这可能吗?

机械式教学渐失人性

实话说,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出现奇迹。如今的学生大多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虚心学习,课堂上难以管教,阅读能力逐年下滑。

但学校却坚持“教完课纲”优先,老师像机器人一般,疲于奔命、赶进度,不愿也无力花时间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别说耐心等待。

这种体制下,教育逐渐丧失人性,人工智能取代教师、人类走向衰败的趋势,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因为,若没有正确的态度,再多的“成才教育”终究会付诸东流。

古人云:“先成人,后成才。”如今,我们舍本逐末,不教学生为人,却一味追求成才,最终让数据遮蔽了真相,麻痹了我们的头脑——这正是今日教育与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