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加密货币“信仰者”/黄子伦

根据统计,加密货币的总市值在截稿时已经跌了63%,蒸发掉约1.5兆美元(约6.65兆令吉)。

2022年对加密货币来说是异常艰辛,稳定币Luna暴跌,价值跌至近乎零;加密货币借贷平台Celsius申请破产;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巨头之一的FTX也申请破产,创办人在巴哈马被逮捕;随后也爆出其他平台有财务危机等等。

追根溯源就是加密货币并不具备任何价值。关于这一点,我已多次撰文谈论,不再赘述。不过,人们的贪念是永远阻止不了,尤其是投资新手,以为看了几段讲解影片或者资料就可以投身于这些行当之中。

市面上各种“加密货币专家”也雨后春笋般冒起,用各种技术分析来试图证明某些加密货币值得买入。但是,他们不知道技术分析的基层逻辑是需要基本面支撑,而加密货币就是无中生有,何谈支撑点。故此,可把这类“专家”视为骗子。

那么,为何加密货币会频频传出财务问题?

由于加密货币平台的交易活动缺乏管制(他们也不要管制,除了FTX创办人),加上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极高,让各种现实世界可以实施的风控措施都变得毫无意义。

举例来说,在加密货币借贷的交易中,虽然许多平台都要求人们抵押100%或者更高价格的加密货币才能够申请贷款,但是这些抵押物完全无法和传统银行持有的抵押品(例如房子)相提并论。

加密币靠市场信心支撑

当然,2007至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是房价泡沫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但并非无中生有之物,因此有一个最低成本在支撑价值。

然而,所有加密货币都是高度依赖市场信心来维系生命力,但一种物品的价格绝大部分支撑来源是信心,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天崩地裂。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乱象和崩盘现象。

最耐人寻味的是,所有加密货币信仰者或者鼓吹者在财务上的崩溃都传递着同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的加密货币并不能使他们富有,而是更贫穷。

我们换个角度来说,你从未听到有哪位“美元信仰者”因为持有大量美元而搞到自己破产。所有加密货币玩家炫耀自己财富和“优越智力”时都是简单粗暴地阐述自己的加密货币值得多少美元。这让人真搞不懂,他们到底是喜欢美元还是加密货币。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不以为意,认为加密货币是未来,所以倾尽全力其中。

不过,大家还是要保持理智,或者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设加密货币真的是未来,你现在能否活着等到那一天呢?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虚拟币策略勿迟疑/陈万诚

美国金融巨头黑石集团在2024年底正式建议投资人将1至2%的资产配置于比特币。这项动作不仅象征主流华尔街机构对虚拟货币接受度的根本性转变,也代表虚拟货币正从边缘工具迈向全球资产配置体系的一部分。

相较之下,马来西亚的步伐显得缓慢而零散。虽然本地虚拟货币用户群日益增长,亦具备成熟的金融科技基础与良好的监管文化,但在制度设计上却始终未能形成明确方向。

监管机构的立场多年聚焦于“防范风险”,然而,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已清楚显示:虚拟货币不再只是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组成。

指南形式犹如建议书

国家银行与证券委员会虽于今年1月和4月,分别发布了关于电子货币机构(EMI)与货币服务业务(MSB)的最新加密管理指南,涵盖密钥管理、加密协议、证书机制与硬件安全模块(HSM)等内容,技术层面并不逊色于欧美。

然而问题在于,几乎所有条文皆以“鼓励”语气撰写,缺乏强制性,也未设定合规时限,形式上更像建议书而非监管令。

更关键的是,配套的执行资源并未同步建立,造成“文件先进、执行滞后”的风险。在制度不完善、技术尚未落实、执行机制不透明的现实下,即使马来西亚有意发展虚拟货币生态,也可能因缺乏可信的技术基础而难以吸引全球机构进驻,最终被排除在国际加密资产价值链之外。

当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我们必须认识到,“合规”不应只存在于文书中,也不能只依赖市场自觉,而需要配套审计机制、基础科技建设与行政执行架构共同推动,形成完整的国家级金融科技治理系统。

回顾过去10年,若马来西亚的退休金体系每年将5%的资金以定期方式投入比特币,即使不计算高点高卖,仅按长期持有估算,其总资产回报将为全民带来数千亿令吉的增值。这种回报无法复制,但错过机会的代价却每年都在积累。

虚拟货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而是全球金融转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马来西亚需要的不仅是一套法规,更是一种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政策自觉。

下一阶段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要做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未来5年,将决定我们是拥有建设权的经济体,还是被系统设计边缘化的消费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