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习近平“禅让”李克强?/刘泰安

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推出新一任党核心领导层,包括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员等。

最大的焦点,当数现任总书记习近平是否将延续第三个5年任期,打破行之有年的“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常规。

众所周知,中国在2018年3月举行的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通过取消《宪法》所规定的国家主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10年的限制,从而为在2013年当选为第七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铺平他在今年完成第二任期之后、明年第14届全国人大时持续连任的道路。

报道唯恐神州不乱

平心而论,现年69岁的习近平并不算老,而且胸怀大志,当今权势如日中天,威望更与创党人毛泽东、邓小平齐名,若能继前两者之后,成为第三位终身领导人,实不为过。

然而,正值中共进行权力交班之际,网上突然流传习近平或将党国最高权位“禅让”给任期也将届满的第七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绘声绘影,令人注目。

首先,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本月11日发表《李克强走出习近平阴影》的文章。

然后,中国官方喉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14日大篇幅刊登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4月25日)的冗长讲话,全文逾 9000字;同一天却未见任何有关习近平的报道,因此引发外界诸多揣测。

甚嚣尘上的“习降李升”传言,各种内容不一而足,但旨在打击习近平的声望,不言而喻。诸如《美国之音》、澳洲的《看新闻》、台湾的《自由时报》等反华媒体唯恐神州大陆不乱的报道或评论,当然是不足为信。

此外,不久前有习近平患脑动脉瘤,并在去年住院的新闻,更是近乎诅咒。这些与西方惯用的舆论战乃一脉相承的伎俩,令人不齿!

无论如何,李克强一直被视为“弱势总理”,比起两位前任即朱镕基和温家宝,确实逊色,主要或许是习近平独揽大权,而他则受到边缘化,以致有论者认为习近平和李克强并非“一把手”跟“二把手”的关系,而是主导者与附庸者的关系。

过去有江泽民与朱镕基的所谓“江朱之治”、胡锦涛与温家宝的“胡溫之治”,但最近10年却没有“习李之治”的说法,显见李氏地位的偏颇。

“习降李升”子虚乌有

纵观习近平在任内冷待其副手李克强,怎么可能最终将权位“禅让”后者?“习降李升”之说肯定是子虚乌有,也是大陆内外势力企图挑拨离间、制造中南海矛盾的谣言啦!

回顾前领导人江泽民任内先后两位总理李鹏和朱镕基,在大陆民众心中的评价截然不同,褒贬不一。

走笔至此,突然想起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

 

 
 

 

反应

 

财经新闻

商界:李强26日出席东盟峰会 推马中制度化合作契机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24日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下周一(26日)起到访大马3天并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这也是紧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中的国事访问后,中国两位最高领导人先后访马,被视为外交与经贸“双引擎”,释放强烈的地缘政治与区域合作信号。

商界认为,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的大马,此刻迎来中方高层密集互动,无疑是一项国际认可,也象征着中国对大马作为本区域领导角色的高度期待。

在当前全球政经格局动荡不安之际,东盟需借助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与经济资源,迈向更实质的跨境贸易、数字转型与中小企业合作新阶段。

一般看来,此次李强到访不只是外交行程,更有望成为推动亚太格局重塑的重要契机。商家促请大马把握当前马中关系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制度化合作,借助中国“走出去”的动力,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

中国领导人访马经济效应:

-象征外交与经贸并进

-凸显合作风向已转变

-向东南亚释清晰政策导向

- 打造中国东盟合作新框架

最高领导人相继访马释3讯号
中国区域合作扮演后盾

本地商家认为,在短短两个月内中国两位最高领导人先后访问大马,这至少释放了三个讯号,即:

(一)为大马注入信心;

(二)向东南亚区域发出清晰政策导向及

(三)让企业界感受到合作的风向已转变。

马来西亚东盟商务协会会长刘振国说,当前最关键的是“政策明朗化”,只要中国先明确合作方向,友好国家自然会跟进制定新政策,而这些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对接也将更紧密。

他向《南洋商报》强调,相较于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若能提供更稳定的中长期合作路径,对区域国家更具吸引力。

他形容,中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方面展现出一种“做朋友”的智慧,与一些大国的强硬作风不同,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支持。

刘振国指中国国家领导人相继访问大马,不仅象征友好关系,体现出在区域合作中扮演后盾的姿态,也反映出中国对区域未来合作模式的整体规划。

他认为,即使相关合作尚未具体落实,只要方向明确,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能嗅到机会,及时调整策略,布局未来。

他也强调,中小企业的转型能力较强,对明确政策尤其敏感,而大型企业由于投资额高、转向成本大,反而行动较为缓慢。

会议成果应落实长期机制

刘振国提醒,各国应将会议成果落实为长期机制与实际行动,例如3年或5年的合作框架,而非口头承诺。

他希望,这次峰会能成为亚太国家走出疫情后经济不确定性的转折点。

“从我国的角度来看,98%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一旦判断错误、投资失误,后果难以承担。

“因此,政策模糊只会加剧市场焦虑。如今,中国也正努力寻找新路径,而亚太区域若能采互补模式,将是一个更稳定的区域经济合作基础。我们不要模棱两可,而是需要明确方向。”

他呼吁各国扮演好各自角色,不要只是“开完会、拍完照”即可,而应推进实质性政策,打造更长期、更有利的营商环境。

李强将出席超级集团峰会

大马强化区域合作契机

大马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棋雄指出,东盟会议即将召开,李强此次到访并出席新成立的“东南亚与阿拉伯国家超级集团”峰会,这是我国强化区域合作的良好契机,身为主席国的大马,也应借中方高层的访问推动机制突破。

他分享其经历说,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上个月来马进行国事访问后,李强也即将来访,他近期访华期间也明显感受到中国社会与企业界对大马的态度是积极和正面的,这一连串发展正是深化双边合作的关键时机。

“希望中国总理此次到访,能为区域带来新突破。借助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东南亚各国应共同探讨应对美国压力的策略,推动更具实质性的区域经济整合。”

中国积极推动

与东盟应对贸易战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指出,李强此次访马并参与“东南亚与阿拉伯国家超级集团”峰会,象征中国正积极推动与东盟及中东国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盟,携手应对全球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他说,通过“超级集团”的新平台,大马企业将拥有更直接的通道对接中东地区的资本、能源和市场,为深化“南南合作”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指东盟、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各具优势,要是能深化合作,将有助于打造更具韧性和互联互通的亚洲。

“当前,东盟资源丰富,海合会资金雄厚,中国则是科技与制造强国。

“三方在半导体、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利益契合,合作潜力巨大,有望推动区域“新三角”战略重组,增强经济稳定性,为东盟注入发展新动能。”

他补充,三方合作也将为我国企业提供对接中东市场与资金的机会,有助于我国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与贸易环境中稳住阵脚。

应减少依赖单一市场

吴逸平提到,虽然我国4月出口增长16.4%,但这主要受企业为应对即将加征关税而提前发货的推动,属短期现象,长期来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与需求疲软仍可能拖累出口表现。

他表示,部分企业已感受到投资延迟与信心减弱的冲击,尤其中小企业面临高运营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令吉汇率波动及现金流紧张等实际挑战。

对于我国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他认为,政府应借此契机与东盟国家深化经济整合,推动落实与中国、日本、韩国及海湾国家的区域合作协议,强化供应链韧性与区域角色。

他也强调,我国应持续提升政策透明度及审批效率,积极发展数字经济、高科技制造与绿色产业,并加强政府与企业沟通,确保政策贴近市场实际。同时,落实财政预算案中对创新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措施,是提升投资吸引力重要环节。

面对国际市场变化,吴逸平建议华商善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即将升级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所带来的关税优惠与原产地累积优势,优化出口策略。

他也鼓励企业开拓中东、非洲与“全球南方”新兴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并透过政府支持计划与外企建立战略合作。

在自由贸易区、数字经济、绿色制造与人工智能等领域,马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潜力巨大,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国际竞争力。

“为防止在区域合作中资源与利益过度集中在大型企业,政府应推动技术转移、供应链本地化与联合创新,以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度。”

对此,吴逸平建议政府与商会如中总合作,建立产业配对平台,协助中小企业与中国、东盟等国家中型企业对接,共同开拓市场,并完善融资与人才培训计划,协助企业融入区域与全球产业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