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马来西亚两档案文献 列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

(吉隆坡7日综合电)马来西亚参与提交的两项重要文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分别是与新加坡、印尼和泰国联合提呈的亚细安成立档案,以及与印尼联合提名的《韩沙·凡苏里文集》。

亚细安成立档案是由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泰国四国机构联合提交,文献标题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诞生:1967至1976年亚细安成立档案》。这批档案收录了共33项资料,包括1967年亚细安宣言、16份官方文书、一张历史照片、一部记录影片、三段音频资料,以及12份口述历史访谈。

档案内容记录五个创始成员国,即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和菲律宾如何在冷战背景下推动区域合作,由邻为友,逐步建立互信。文献也展示了新独立国家在当时如何发挥自主外交,建立和平稳定的地区秩序。这批档案被视为亚细安外交方式形成的基础文件,亦即后来被称为“亚细安方式”的政治共识与合作机制的源头。

除了亚细安文献,马来西亚与印尼联合提呈的《韩沙·凡苏里文集》也同步入选。韩沙·凡苏里是16世纪马来世界重要的苏菲思想家与诗人,其诗作广泛传播于群岛地区,是最早使用马来语进行学术论述与宗教写作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奠定了“kitab”写作传统,推动马来文学从口传走向文字系统化,也为后来的马来语宗教文学与哲学思辨打下基础。

文集中包括韩沙的诗歌与散文,内容融合伊斯兰神秘主义与哲学思想,提出“存在合一”(wujudiyah)观念,虽在当时引发争议,但其文学与思想成就被视为马来语书写传统的重要起点。这份文献的入选,也象征马来西亚与印尼共享的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获得承认。

 

中国提交《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刻》

除马来西亚提名的两项文献外,亚洲其他国家也有多项重要档案成功列入本次名录。中国提交的《曾侯乙编钟》为2400年前的青铜乐器组合,是目前全球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编钟,铭文内容还记载了当时的音乐体系与数学关系。《少林寺碑刻》则收录历代499块碑文,内容涵盖宗教、政治、军事与文化等多方面,是研究中国佛教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中斯联合提名的三语石碑也获得列名。这块石碑由郑和于1409年在斯里兰卡设立,碑文分别使用中文、淡米尔文与波斯文,赞颂佛陀、毗湿奴与安拉,反映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多元宗教与文明交流。

印尼方面也有两项本土文献入选,包括记录传统爪哇宫廷舞蹈发展的舞蹈档案,以及保存于印尼国家图书馆的《巽他训诫文稿》,后者以古巽他语书写,载有16世纪的道德训示与社会规范,是了解西爪哇文化的重要资料。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共有74项新文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涵盖72个国家与4个国际组织,主题横跨历史、科学、文学、宗教与政治等领域,全球总计文献遗产已增至570项。

 

 
 

 

反应

 

国际

朝鲜白头山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10日批准将朝鲜白头山,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继中国境内的白头山脉去年以“长白山”(中国称谓)之名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后,朝鲜境内的白头山脉也入选。这也是朝鲜首次拥有世界地质公园。

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壮丽景观是白头山的特色,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圈谷也别致奇特。

白头山的四分之一属于朝鲜,四分之三归中国,天池面积的约54.5%归朝鲜所有。(取自白头山地质科学组网站)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