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财抨预科班新招生条件 压缩非土著生升学空间

(八打灵再也12日讯)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抨击,政府今年修改预科班招生条件,去年10科全A非土著学生可自动被吸纳的条件,今年被修改为A-不计算为A,严重压缩了非土著学生进入预科班的空间。
A-不计算为A
王鸿财指出,预科班招生种族比率不平等的现象,一直以来为人所诟病。每一年预科班招收的学生,非土著生只能占10%左右。
这造成许多在SPM考试考获佳绩的非土著生,无法通过预科班进入国立大学。
特别是经济能力不富裕的家庭,无法承担私立学院预科班的学费,只能选择修读STPM中六班。
但中六班的学习及考试模式,比预科班远远来得难。在国立大学的招生名额中,特别是热门科系,预科班学生的录取比率,更比STPM学生高了很多。
王鸿财说,去年政府宣布所有在SPM考获全A的学生,将会被自动吸纳进入预科班,当时许多人误以为这将大大提高非土著学生进入预科班的比率。
但根据数据,10科全A的学生,也被计算在10%的非土著生比率中,非土著生进入预科班并没有大幅度提升。
而今年教育部再次调整政策后,相信进入预科班的学生比率将受影响。
王鸿财指出,根据教育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每一年土著学生的名额并没有全部被填满,而这些名额,原本就应该开放予非土著学生,但政府为了坚持非土著生10%的比率,而不愿意开放相关名额。
违背公平公正原则
他说,大家认可政府应该针对一些特殊群体,如收入较低的B40群体、西马原住民及东马土著,提供特定的预科班名额,作为扶持政策。
但以种族身分作为吸纳政策,违背了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
他表示,在全球许多顶尖大学都在开放门户,吸纳全球尖子生到学校就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却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政策,把优秀的学生挡于国立大学的门外,这完全违背了国家教育原则希望全面培养国民成为各方面人才的方向。
【独家】金字招牌受冲击 独中改革迫在眉睫!

独家报道:余佩妮、陈美玲
接二连三的校园性骚事件,让“优质教育”这块独中的金字招牌蒙尘。
家长愤怒、社会质疑、学生信任崩塌,一场教育信任危机正在蔓延。独中,原本是无数华裔家庭眼中的升学首选,甚至能与国际学校抗衡,如今却暴露出制度监督薄弱、师资把关不严、管理结构各自为政等问题。
专业师训不到位、家协参与度低,一桩桩个案不是巧合,而是整个体系“亮红灯”的警讯。独中应尽快拿出改革诚意,现在,已不是问责个体的时候,而是大刀阔斧调整整个系统。
独中接二连三发生校园性骚扰事件后,重创了独中一直以来保持的优质教育机构的形象。
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主席拿督王鸿财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特别是最近这十年,独中成为许多华裔家长的第一升中选择,独中整体学生人数屡创新高,许多著名独中每年更是一位难求,独中教育不止远超政府国中,更有能与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一较高低的势头。”
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独中爆发的性骚事件,无疑彻底暴露了独中在辉煌及掌声背后隐藏的问题;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动摇了许多家长对独中的信任。
“华教体系,不论是华小、独中、华中、还是民办华文学院,一直以来是在维护母语教育大前提下,通过华社投入大量资源来维持及发展,这也导致忽略了发展教育最需要的专业认知及管理系统。”
他说,独中目前发生的事件,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大家对华教有负面想法及批评,但同时也是让华社重新评估华教未来路向,并通过建立更全面系统和专业机制,走向健全发展方向的契机。

须拿出改革诚意
针对如何重建学生心理安全感和信任机制,王鸿财认为,事件发生后,学校如何应对、解决问题、弥补学校操作及行政缺失,是家长及学生评估学校在未来维护学生安全及利益的重要指标。
“个别单一事件的发生,可能是整所学校管理机制出现严重纰漏问题。因此,单纯只解决个案事件,是无法解决问题。
“学校需要改革管理及行政,建立健全机制,让家长和学生看到学校实际和具体解决核心问题的诚意,才能重建大家对独中的信心。
他说,独中需要的是健全的整体架构和机制,从过滤教职员,完善行政及管理架构,监督及审查机制,都要有完整的规划和制度。
“而独中是否有改革的意愿及愿意投入多大的改革力度,是民众评估独中教育的未来最主要评分表。 ”
“只有让民众看到独中愿意面对、处理和解决问题,展现独中维护华教发展的坚定决心,才能提升独中形象。”
他认为,沉默文化及师长权威,只是事件发生的其中两个因素;缺乏教育专业及完善管理机制才是主因;沉默文化和师长权威,都是独中结构缺陷下产生的。
师资门槛惹争议
全国40%独中教师仅凭一纸文凭,就拿起教鞭?
王鸿财指出,根据董总前主席陈大锦在2024年的说法,全国独中只有约60%教师具备教师专业资格;即全国约40%独中教师仅凭一纸文凭,在未曾接受任何教育专业培训情况下,就进入课堂教学。
“相比政府学校,教师进入学校教学前须接受5年教育专业培训,或至少1年至年半的教育专业资格培训,独中在过滤培训师资上确存严重缺陷。”
他认为,独中须有中央机制制定更为严谨及全面的独中行政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师资培训机制及校园安全机制,才能通过专业教育架构,完善独中发展。

当成绩压倒人格
教育还剩下什么
从成绩为本转向人格教育为本。
在这一风波中,时评人拿督谢诗坚关注到教育体系只注重成绩表现,忽略人格与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在面对权力压迫时无力反抗。
他对《南洋商报》说,许多学校与家长过于注重成绩表现,却长期缺乏关注与监督子女的人格发展、品格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希望此事能唤醒各界重视“全人发展”。
在性教育严重缺乏下,小学生无法分辨对错,中学生与大学生虽能判断,却无力自保。他们心理有诸多害怕,可能担心无法顺利毕业、前途受阻,而被迫顺从不合理要求。
“若学校过度追求学生人数增长,忽视品质与品德建设,面对庞大学生群体,训导处人力不足、难以管理几千名学生。”

标准不一 程序各异
尊孔独中家协主席拿督罗文森指出,目前每所独中有本身的作业方式,没有一套共同参考结构,是长期漏洞。
“全国独中没有一套统一制度或机制,包括遴选教师、面试、录用与培训全由各校自行决定,标准不一,质量参差,这对学生权益与教育质量构成潜在风险。”
他指出,独中教师由各校自行支付薪资,这使得教师聘任难以集中管理。
“独中应建立统一架构,使各校在聘任过程中有依据和标准可循;不是要求独中交出自主权,而是建议董总或其他全国性组织,主导制定一套具参考和实务的聘请师资指南。”
他说,指南应包括面试标准、学历与经历要求、师德审核机制、培训制度、试教观察流程等基本项目,供各校依实况调整采用。
罗文森也指出,这套指引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能重建社会对独中制度的信任与尊重。
“当独中出现不當事件时,家长最常问的就是‘这样的老师是怎么聘来的?’如果我们有一套明确、公开的标准,社会便能知道獨中教育并非草率或无章。”
仅20%独中设有家协
全国61所独中,目前仅约20%设有家协或家长联谊会,与华小几乎普遍设有家协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
罗文森呼吁更多独中家长参与校务,与校方加强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状况。
“独中不当事件会引发家长一时的关注与疑虑,但多数家长最终仍选择理性看待,认为事件属个别案例,对独中整体管理抱有信心。”
他提到一项常见现象,许多家长在孩子就读小学时热心参与家协活动,但升上中学后,认为孩子已长大,便把教育责任全交给学校;其实,中学生正值叛逆期,比小学生更需关注与引导。
“初中一、初中二的课业繁重,学生容易产生压力与迷惘,教育应是互动的,若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外的状况,问题便难以及时察觉与处理。”
他强调,家长需了解孩子的心理与处境,尤其是在华社普遍认同“沉默文化”与师长权威的背景下,学生常因不敢表达而压抑问题。若家长愿意倾听,从家庭出发与孩子对话,可避免扩大许多问题。
独中家长怎么说?
虽然全国多所独中相继爆发“不道德”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对校园安全与管理制度的议论,在舆论之中,大部分家长选择坚守和对独中教育体系抱持信心,并呼吁学校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不少家长虽感担忧,但仍选择信任独中的教育理念与制度,希望校方从中吸取教训,推动改革,防范未然。
支持型:独中依然有口碑
来自雪州巴生的郑欣芝(48岁)育有两名孩子,长女已从国中毕业,幼女目前则就读于巴生光华独中高一班,年仅16岁。
尽管近期独中频传负面新闻,郑欣芝并未因此动摇,仍坚定支持孩子在独中的学习选择。
“我认为这只是个案,并不代表整体独中制度出问题。”
她坦言,也曾主动询问女儿有关独中发生各种事件后的感受和观察,女儿直言本身的独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其他独中发生并不影响女儿的心情。“
郑欣芝指出,这类事件其实不只发生在独中,其他源流学校如国中也存在相似问题。
因此,她认为不应单一责难独中,而是反思整体教育体系并提升防范机制。
她建议,独中在聘请教职人员时应加强背景调查与资格审查,以杜绝潜在风险。
对于是否曾考虑让女儿转学,郑欣芝给出了坚定的答案,指不曾动摇让女儿在独中受教育的决定。
她补充,送孩子到哪一类型的学校,不应只是看风评或制度,更应根据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做出决定。
“我相信独中整体来说还是有口碑的,不能因为几起事件就全面否定独中的好。”

建议型:倡设匿名投诉信箱
独中生家长陈秀月(40岁)说,14岁儿子目前就读于雪隆区某独中初中二年级。她指出,尽管近期发生多起不愉快的事件,但她从未考虑让孩子转学至其他源流学校,甚至计划将第二个孩子也送入独中就读。
“这些事件不仅发生在独中,国中也有类似情况。最重要的是教导孩子如何应对和保护自己,遇到问题要勇于向师长报告,不能隐忍不说。”
陈女士认为,独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并建议学校设立匿名投诉信箱,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安心举报,避免因担心报复而选择沉默。
她强调,学校不应为了维护校誉而掩盖事件,应正视并妥善处理学生的投诉。
“如果学生的投诉未被重视,会让他们感到失望,未来也可能不再愿意站出来反映问题。”
她认为,学校应确保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并强化辅导与训育机制,以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担忧型:不因个案考虑转校
现年53岁的夏国文说,14岁的儿子目前就读于吉隆坡循人中学初中二。他坦言,近期独中连环事件的确让人担忧,但他依然选择信任独中。
“这不只是独中才会发生的问题,其他学校也可能面对相同挑战。我不会因为个别事件而考虑转校,最重要的是看学校如何面对与处理。”
他分享,自己的大女儿当年在独中念高一时,曾亲身经历同班同学坠楼自杀事件,当时情绪受到冲击,所幸校方辅导处积极介入,帮助女儿度过低潮。
“从这个例子可见,独中在辅导与危机应对方面仍有一定能力。我们不能因少数害群之马而否定整体。教师与员工的筛选确实需更加谨慎,尤其在校园中,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外界与人际关系影响,校方责无旁贷。”
夏国文指出,网络时代的学生已不再如过去那般沉默,他们更懂得发声与寻求协助,校方若有疏失也难以掩盖。
他认为,学校应以更开放与透明的态度面对问题,而非遮掩。
“学校本应是纯粹的学习场所,学生应安心学习、参与考试与课外活动,而不是承受来自校园内部的压力与风险。”

信任型:信任独中制度纪律
今年52岁的张美凤坚定表示,尽管社会上对独中质疑声浪升高,她仍对独中的办学制度抱有高度信任。
“我认为这些事件是个案,其他源流的学校也有发生类似情况,我不会因此转校。独中的制度、系统和纪律一向很好,不会因个别事件而改观或担忧。”
她强调,孩子的自律能力与亲子沟通才是防范问题的根本。
“如果孩子在学校遇到霸凌或困扰,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而家长也必须愿意倾听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尤其在接触人工智能时,更应提醒孩子提高警惕,学会分辨是非。”
她也呼吁校方在师资聘任上必须谨慎,并明确告知教师应保持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以防产生不当关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