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警告: 无人机操作须获飞行准证

(示意图/取自Canva)
(八打灵再也16日讯) 大马民航局(CAAM)警告,所有无人机,无论涉及低风险还是高风险操作,都必须获得飞行准证方可进行每项活动。
这包括飞行高度低于400英尺的无人机或其他配备摄像头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用于婚礼拍摄、企业视频制作和娱乐活动等。
大马民航局发言人表示,重量低于20公斤的无人机准证费用为250令吉。
发言人澄清该局总执行长拿督诺拉兹曼最近发布的一项安全指令,称未获得必要准证进行操作将根据大马民航法令受到处罚。
去年,大马民航局发现一些无人机操作,特别是训练活动,在未获得必要批准或准证的情况下进行。
诺拉兹曼表示,所有训练操作,包括由遥控飞行员培训机构进行的训练,都必须事先获得飞行授权许可。
他表示,大马民航局将在整个在线申请过程中为无人机系统操作员和遥控飞行员提供全面支持,并将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符合监管要求并遵守安全协议。
他说,申请必须提前至少14天提交,以确保及时和有效的处理与批准。
无人机受到大马标准与工业研究院(SIRIM)在安全和质量标准方面的监管,以及测量与制图部门的监管,该部门负责发放航空摄影和制图活动的许可证。
巴军激光武器 猎杀印度无人机

“寂静狩猎者”激光低空防御系统是无人机杀手。(取自环球网)
作者:宋阳标
此次印巴无人机作战,展示了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也凸显了电子战、防空体系以及武器装备体系化运用的关键影响,而巴基斯坦使用中国“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成功打击了印度无人机,实战展示了激光武器在无人机战场上的运用。
“寂静狩猎者”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的低空防御利器,激光器输出标准功率30千瓦,最大射程4000公尺,提供4种功率模式,拦截半径从200公尺到4000公尺递增,可拦截直径2公尺内、飞行速度小于60公尺每秒的目标。
它能在4秒内烧穿800公尺外5层钢板,6秒内锁定目标,夜间作战效能显著,且单次发射成本仅需数美元。
当地时间5月8日至9日,巴军方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连续击落77架印度军用无人机,其中5月8日晚击落29架,9日单日击落48架。
巴方公布的残骸显示,超过80%无人机存在激光束贯穿性烧蚀痕迹,核心电子元件呈熔毁状态,这与“寂静狩猎者”的杀伤效果高度吻合。
印度无人机集群包括波兰“战友”巡飞弹和以色列“哈洛普”反辐射无人机等型号,面对“寂静狩猎者”定向能打击,这些无人机暴露出航速慢、抗干扰差等缺陷,其滞空时间反而成为被锁定的高危窗口。
同时,“寂静狩猎者”与LY-80中程防空系统构成“硬杀伤—软拦截”复合网络,使印度价值2.5亿美元的S-400系统在边境对峙中陷入战术被动。

巴方公布被击落的印度无人机残骸的照片。
印度“蜂群战术”
印度军队在这次空中战斗中投入的机型有:使用了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苍鹭”察打一体武装无人机,可能有国产“加鲁达”系列无人机。
印度的战术方面,主要是采用“蜂群战术”,试图通过数量优势消耗巴基斯坦防空资源,还尝试与“阵风”战机协同作战,不过在5月7日空战失利后,更多依赖无人机进行低成本消耗战。
盘点巴军的防御体系,巴军成功构建了“红旗-9BE远程防空+LY-80中程拦截+飞弩-6近防”3层体系,配合“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形成立体防御。同时,利用电子战部队通过宽频干扰器与北斗卫星欺骗技术,对印度无人机通信链路实施干扰。
巴军的反击行动包含: “翼龙-2”无人机搭载AR-1反坦克导弹,在5月8日夜间突袭中精准摧毁印度查谟空军基地油库,并采用“4机编队+电子战护航”模式,由2架歼-10CE主攻,2架JF-17 Block3实施电磁压制,使印度无人机群丧失战场感知能力。
损失超3500万美元
这次印巴空战中印度损失惨重,在5月7日至8日的24小时内,印度有25架无人机被巴方拦截,其中包括12架“哈洛普”。印度在单日冲突中损失超3500万美元。
至于巴基斯坦,巴军在这次战斗中展示了明显成本优势:巴方主要拦截武器“飞弩-6”导弹单价仅1.5万美元,“寂静狩猎者”单次发射成本不足一美元,拦截成本低,可大量使用。
明日预告:印度惨败 21世纪空战历史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