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税收局清税信函

离职意味着每月不再有收入。终止或停止雇用的原因很多,有者是因为不想继续在该公司工作、退休、离开大马超过3个月,或是离世。
在雇用期间,若雇主曾为你进行每月薪资预扣税额(PCB),代表你已在内陆税收局注册了所得税档案。
换句话说,你实则是纳税人,必须每年向内陆税收局申报收入,并缴纳所得税(若有)。
许多人抱怨,自己明明已不再工作、退休或离开大马,没有收入来源,但内陆税收局仍然找上门。
那你是否已向内陆税收局申请清税信函(SPC)?若没有,意味着尚未向该局发出你不再工作的正式通知。

什么是清税信函?
清税信函是内陆税收局发给雇主有关离职、退休、欲离开大马或已离世雇员所得税记录的认证信函。
根据1967年个人所得税法令第83(3)及(4)条文,无论是来自公立或私营领域的雇主,都有责任在指定期限内,就雇员离职、死亡或欲离开大马而停职,通知内陆税收局,以获取清税信函。
这是为了确保雇员在退休或离职后,能立即获得应得的报酬和福利,其酬金亦不会因离职前未申报收入而被减少。
雇主有责任在雇员离职、退休或欲离开大马,至少30天前,通知内陆税收局。如果雇员离世,则要在其死亡后30天内发出通知。
此外,雇主也有责任扣留欲支付予即将离职或已离世员工的任何款项,并在内陆税收局收到CP21/CP22A/CP22B表格后90天内,在未获该局批准,不应向有关雇员发放任何款项。
最后,雇主需按照指示,在相关期限内向内陆税收局支付所有或部分预扣款项。

内陆税收局在发放清税信函前,会审核雇员的所得税记录。雇员需通过提交表格B、BE、BT、M或MT的申报表,确保有关收入已经申报。仅拥有就业收入及每月薪资预扣税的雇员,可选择每月扣税作为最终税务(Cukai Muktamad),即从2014课税年起,无需提交申报表。
有关最终税务的资格要求及详情,可通过官网www.hasil.gov.my > Perundangan > Nota Amalan > Nota Amalan No. 1/2021: Layanan Cukai Ke Atas Cukai Muktamad 查询。
此外,在雇主提交清税信函申请表前,雇员应先检查报税和缴税记录,并保存至少7年的任何收入和扣税项目的记录及税收文件,因此,务必确保每年具有完整且有秩序的税务记录。
若雇员不受每月薪资预扣税限制,或月收入低于每月扣税的最低金额,雇主可免除提交CP22A及CP22B表格,但前提是有关雇员将不退休或继续在大马工作。若雇员因工作需要定期离开大马,则无需提交CP21表格。

雇主需通过内陆税收局所提供的表格进行通知:
有关表格可通过内陆税收局官网www.hasil.gov.my下载,填写好的表格需交往处理有关雇员所得税文件的内陆税收局分行。若没有所得税编号,则可交往临近的内陆税收局分行。
雇主也可通过内陆税收局官网:www.hasil.gov.my > MyTax > Perkhidmatan ezHasil > e-SPC,提交CP21、CP22A及CP22B表格。
内陆税收局将在收到CP21、CP22A及CP22B表格,起的14个工作日内签发SPC,胥视有否完整文件及信息。有关信函将发送予雇主,及副本予雇员供参考。雇主和雇员在SPC申请中提供合作,将让内陆税收局更顺利处理有关事宜。
了解作为雇员的权利,并确保雇主履行职责,以保障您的税务得到妥善管理。更多详情,浏览www.hasil.gov.my。
(资讯)
税收局吁及早准备 配合推行电子发票
(吉隆坡13日讯)内陆税收局呼吁纳税人及早准备,包括参考税收局官网的信息、更新企业资料,并善用政府提供的免费应用程式与系统工具,以顺利配合即将全面推行的电子发票制度。
根据马新社报道,该局电子发票组主任莫哈末罗再尼指出,电子发票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写发票,具备更完整的交易记录,包括商品项目、数量、价格、税额及买卖双方税务识别号码(TIN)。
他强调,电子发票的推行不会对微型及中小企业构成负担,反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并强化税务合规水平。
根据计划,电子发票的第三阶段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启动,涵盖年收入介于50万至2500万令吉的纳税人。从明年1月1日起,所有其他纳税人也将全面纳入电子发票制度之中。
莫哈末罗再尼说,政府提供为期6个月的灵活期,这期间纳税人可采用综合电子发票的方式,无需对每一笔交易逐一开票。
至于在线商家,尤其是本地电商平台的业者,电子发票的申报责任将由平台服务商承担,针对微型及中小型企业只需确保本身企业资料持续更新即可。
为减轻微型企业负担,政府也宣布年收入低于15万令吉的纳税人可豁免实施电子发票。
电子发票自2023年8月1日分阶段推行以来,税收局目前已记录超过2亿8000万笔电子发票交易,涵盖近3万名纳税人。
该局也针对微型及中小企业推出多项支援措施,包括举办免费讲座、在税收局办事处设立服务柜台及提供24小时服务热线(03-8682 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