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独家】借镜台湾经验 董总重建信任防线

独家报道:余佩妮

董总举起制度改革之锤!

面对连串独中校园不当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董总终于打破沉默,展现坚硬的改革决心。短短10天密集举办4场网络讲座,聚焦性暴力防治、数字媒体素养及法律责任,吸引逾3000名校方和教师线上参与,足见全体系开始进入高度警觉状态。

董总也火速制定并推出《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预防机制与处理流程》,并已发送给全国60+3所独中,作为统一参照的处理指南,有系统地面对师生关系边界与性别教育问题。

这份指南不仅参考我国教育部与台湾成熟机制,更加入行为识别、修复辅导、风险预警等系统流程,象征独中教育逐渐走向“制度透明”。

董总虽无强制权力,但正以“道义权威”重新定义责任与标准,一场教育价值的重整战,已打响。

连环事件动摇独中教育根基?董总迅速出手,从讲座到机制,10天推动四场线上座谈,并发布性骚预防与处理机制指南,《性侵害处理机制》,全面参考国内和导入台湾先进模式,誓从制度根治问题,修补教育信任裂痕。

董总自4月23日至5月2日,10天内连续举办4场聆听有关性暴力、数位责任与媒体素养等课题的讲座座谈会,每场近800名来自全国独中的董事、校长、老师、管理层和独中教育工作者网上参与。

座谈会题目有“性暴力防治教育怎么教?”、“面对性暴力事件,学校应该怎么做?”、“网络世界的守门人—教师如何培育学生的数位责任与媒体素养”及“守护校园安全—法律视角与校方责任”。

参考台湾指南

董总随之亦快速推出《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预防机制与处理流程》,作为各独中应对类似事件的参考指南。

董总执行长梁胜义向《南洋商报》指出,董总是参考我国教育部于2023年推出的《教育机构性骚扰行为管理指南》(Garis Panduan Pengurusan Salah Laku Seksual  Di Institusi Pendidikan)和台湾的《台湾学校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通报处理程序参考流程图》,最终制定属于马来西亚独中的特别指南。

“大马教育部的指南刚推出仅两年,因此,董总决定也参考已引用多年及已非常成熟完善的台湾指南。”

他说,台湾一向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数十年来累积丰富经验;台湾也是亚洲唯一合法同性婚姻的地区,平等性别比较前卫和进步。

“相比大马社会,基于我国国情和宗教禁忌原因,一向对性教育比较表面推动,不够深入。”

我国目前有60+3所独中,60所是1961年教育法令下产生的华文独立中学,另外3所是1996年后成立的独中,即关丹独中、宽柔古来分校和至达城分校。

构建校园安全网 

流程细化透明

最新的独中《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预防机制与处理流程》分为两部分,即“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和“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处理流程”。

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涵盖各项支机制)

1. 潜在风险行为识别与通报机制

教职员应受训识别各项高风险行为,包括言语中出现性别歧视、挑衅性言语、模仿影视或网络中性行为/暴力行为、对他人身体界限模糊或反复触碰、网络交友异常、过度沉迷情色内容等。

如果教职员发现类似行为,应通报辅导处进行行为观察,并适时安排心理辅导或行为改善计划。 

2. 教师专业素养与师德提升机制

校方应每年安排性别平权、师生界限、校园伦理等专题培训。 

教师应理解现代青少年所面对的网络风险、性别议题、家庭结构变动与心理压力;并对通报行为不当的教师,应安排教育性重训、心理沟通与修复对话,避免污名化与对立。 

3. 高风险学生成长支持机制

建议校方辅导处应家庭功能不全学生,包括有创伤经历、霸凌受害或施暴者、转学生、孤立学生等,设立“关怀学生名单”制度。同时每学期检视其校园生活状况,并与家长或社福单位合作,推动情感陪伴与社会融入。

4. 青少年性教育与人际界限课程需制度化

校方应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涵盖身体自主权、界限意识、尊重与同意、情感关系、性诱骗识别与求助机制、网络性暴力、裸照勒索案例分析,并鼓励以年级为单位设计“模拟互动演练”,强化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与判断力。 

5. 校外诱因与社会陷阱

教育与外部单位合作如警方或非政府组织等,举办网络安全、就职权益、防性诱骗等讲座;同时建立青少年线上风险评估工具,引导学生辨识危险行为模式与潜在陷阱。

6. 青少年加害行为的辅导与修复机制

可对于确认为加害者之在籍学生,在纪律处分之外,视情节设立辅导路径,如行为反省书写与面谈、心理咨商辅导及在受害人同意下修复式对话。

7. 持续评估与改善

校方可与法律辅导机构合作,安排青少年了解性别平权与法律责任;建议学校每年汇整高风险行为通报件数、 成功辅导学生比例、教职员性别与青少年行为识别培训次数 ,并据此检讨本机制执行效果,纳入年度辅导与安全教育计划。

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处理流程

仔细列出发现与通报或渠道、调查、审议处分、申诉机制、提供支持、结案、记录与检讨等流程建议。

全国独中《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预防机制与处理流程》

第一部分

《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

1. 潜在风险行为识别与通报机制

2. 教师专业素养与师德提升机制

3. 高风险学生成长支持机制

4. 青少年性教育与人际界限课程制度化

5. 校外诱因与社会陷阱教育

6. 青少年加害行为的辅导与修复机制

7. 持续评估与改善

第二部分

《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处理流程》

1. 发现与通报/渠道

2. 初步调查

3. 审议处分

4. 申诉机制

5. 提供支持

6. 结案、记录与检讨

拟推教师聘任指南

董总内部消息说,董总正在探讨制定“独中聘请教职人员指南”,但基于董总没有公权力,指南仅可作为全国独中的参考。

“教育部是根据法令行事,全国教师公务员都需遵守,有公权力才可有效落实、贯彻和实行;但董总是没有权力强制要求所有独中遵从的。”

华教界热议,随着一波又一波的独中不当事件,认为身为独中领头羊的董总应率先制定一套聘请独中教师的指南,供全国独中参考。

根据董总内部消息向《南洋商报》透露,董总确实在最近讨论有关制定独中聘请师职人员的相关指南。

不随意聘用老师

“同时,全国有6000余名独中校长及教师,平均每年有150名独中教师参与新手教师培训班,几乎每人都曾参加董总举办的新手教师培训班。”

他说,课程内容包括性别平等教育、教师伦理,让新手老师知道师生界线;董总也会承担一些小型独中的师职人员出席培训班的费用,确保他们也可参与培训。

“与此同时,虽然各自为政,但很多独中并不随便聘请老师,大多独中都有本身完善和严谨的聘请教师守则,并非没有统一指南或聘请老师制度就不好。”

他以教育部为例,政府有统一和全面的聘请师资制度,包括笔试、面试、身体和心理检查等,但政府各源流学校同样会发生性骚扰或不雅事件。

促设长期教师监督机制

董总建议,独中应设定校内管理机制,定期监督教职人员的机制,评估老师的行为是否有异及的师生边界意识等。

董总内部消息说,独中校方聘请老师的当下,是很难预测该名老师日后的转变;进来就任职时正常,执教后难保人是否会改变。

“即使董总制定指南,指南只是第一关,但无法杜绝有问题的老师,因此,校方应有长期监督机制,定期了解每名老师的身心状态。”

他也说,针对在校园内发生的性暴力或性騒扰的指南也需与时并进,包括网络世界的介入更大蔓延,董总需整合各角度制定相关指南。

学生需教化 成人须担责

董总在指南前言指出,学生仍属青少年阶段,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责任承担能力与成年人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在处理青少年涉嫌此类事件时,应更侧重教育引导与行为矫正,为其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

“反之,成年人理应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

董总希望两套机制能够相辅相成,通过规范化流程和预防机制的有效落实与持续完善,使校方能够以更专业、更妥善的方式处理此类事件,共同为学校构筑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若学生犯错,学校的责任不仅在于恰当的处置,更应协助其认识错误、深刻反思,并提供改正与成长的机会,从而从根源上纠正其观念与行为,避免重蹈覆辙。 ”

重视防范与引导

董总认为,面对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仅依据事后处理流程,难以周全。因此,在设立投报与处理流程的同时,更应重视前端的防范与引导。

“董总为此制定了《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与《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处理流程》,作为独中的指引与参考。”

指南说,《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应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内容包括对潜在风险行为的识别与界定,以及课程与培训制度化的建议等,旨在提升教职员与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处理 流程》则是协助各校建立一套清晰高效的通报与应对机制,保障受害者的权益,并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关新闻:

【独家】金字招牌受冲击 独中改革迫在眉睫!

【独家】谁来保护学生? 缺乏通报机制·独中体制漏洞

 

 
 

 

反应

 

言论

独中教师应得善待/小二

由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谢师恩宴,即将在吉打州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盛大举行。此活动旨在向一群长期默默耕耘的独中老师致敬,表达社会迟来的感恩。

在这次谢师恩宴中,每位在独中服务超过25年且年满66岁的老师,将获得该基金会颁发的6000令吉恩俸,并可连续获得10年。这份厚礼对独中老师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老怀安慰。

多年来高期望低待遇

然而,在形式隆重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独中老师是否真正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善待与尊重?

长期以来,独中老师处于“高期望、低待遇”的矛盾环境中。他们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坚持耕耘,牺牲个人时间与健康,肩负起传承母语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重任。

可惜,这份辛劳往往未能转化为合理的薪酬与社会保障,甚至有人形容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既形象,又令人心酸。

更令人关注的是,许多独中教师在退休后陷入生活困境。他们的薪资本就不高,积累的公积金自然有限,退休后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

“尊重”往往流于表面

公众或许以为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现实却是部分退休教师仍需继续打工维生,有者甚至面对无法负担的医疗开销。教育奉献了一生,却换来孤寂与无依的晚景,令人唏嘘。

华社素来推崇“尊师重道”,但许多时候,这种尊重仅停留在表面。每当独中教师荣休,校方与社团往往会举办热烈的欢送宴会,领导人纷纷颂扬其贡献,赠送奖状与纪念品。

然而宴席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教师真正需要的是退休生活保障、长期医疗协助、心理支持,却往往付诸阙如。

这种“感恩即形式”的现象,令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老师,还是仅满足于表面的仪式感?

教育是民族的根本,教师是社会的基石。几十年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独中老师,用心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制度性保障。这不仅是对个别老师的不公,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若我们不愿为老师打造一个体面的退场机制,谁还愿意长期坚守讲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积极关怀才是“谢师恩”

我们呼吁华社各界包括校友会、企业界、慈善组织及教育相关机构应合力推动制度化的教师保障机制。例如设立“独中教师退休基金”,提供基本生活与医疗援助;推动政策改革,为独中教师争取更公平的待遇;定期追踪退休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支援。这些实际措施,才是真正落实“谢师恩”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希望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独中教师群体的现况,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唯有集体的关注与行动,才能为这些教坛耕耘者争取一个有尊严的晚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