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超能力是什么?——各行各业都要有佛教徒(三)

法筏渡江:薛振荣
最新一集的《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 》电影,蝙蝠侠召集数位超级英雄,为了保护世界免于灾难。入世不深的闪电侠很好奇地问蝙蝠侠:“大家都有超能力或特异功能,你蝙蝠侠的超能力是什么啊?”“我有的是钱!”蝙蝠侠不假思索地回应。
了解蝙蝠侠的,都知道他是富二代,也是企业家。除恶惩奸,除了靠一颗富有正义之心,也因为他可以以其财富制造一流的战车、战袍等道具,对抗坏人。
那天法师告诉我,他多数的护法都是“儒商”,所以对涉入社会公共议题,是比较不感兴趣。师父希望马佛青能够继续扮演关心时事、关心政治的入世角色。
我当时在想,师父的道场所拥有的,确实马佛青所欠缺的。
佛陀当年在鹿野苑度了五比丘后,也收了富商的孩子耶舍为弟子。事后,耶舍的富商爸爸因为要找寻耶舍,而会见佛陀与佛陀对谈,最后自己也归依为在家弟子。相传耶舍的父亲当时也要追随出家,但佛陀认为他也能以在家弟子,继续护持僧团、学习佛法。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在家弟子,而且是商人。
第一座佛教建筑物
竹林精舍,是佛陀成立僧团后的第一座佛教建筑物。当年是由富商迦兰陀因信受佛法后,苦于佛陀僧团没有一个很好修行与休息的定点,而发心供养。
佛陀45年的弘法生涯,有近25年的结夏安居是在祇树给孤独园度过。提起祇树给孤独园,我们都知道有关给孤独长者与祗陀太子的典故。给孤独长者是一名银行家,富可敌国。他除了是一名虔诚的在家佛弟子,也是一个大慈善家。
丝绸之路,包括中国、阿富汗等地,出现不少的佛教石窟与佛教文化遗迹,多数是出自经商的佛教徒,因为发愿、还愿、弘法等,而在各地建造。
往往提起经商、从商,我们会认为与利益及铜臭味挂钩。我们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与领域,首先都是一个维持我们生命的生存之道。哪个行业、领域都会有良善之人,与欺诈之徒。
正命经营企业
一名佛教徒,也是一名商人,更应该正命经营企业、投入企业社会责任,还有时时忆念三宝、学习佛法。
佛教徒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不一定需要打着“佛教企业”的口号来经营。企业或公司,也许需要聘请不同种族与信仰的员工及专才,以发展其领域。过于强调“佛教企业”,也许会失去招揽更多人才。可是,身为佛教徒企业家,在管理上、在思维上,是需要秉持佛教的五戒十善,还有正命、善心、善行来经营公司。
不管是打工一族,还是企业老板,我们都应该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而企业家最大的“超能力”,往往是财富。善用我们被赋予的能力与财力,以六度的布施,广结善缘、培植福德,改善社会。
企业家的时间很多时候都是花在如何发展其公司。但佛教徒企业家,更应该以身作则,积极修习佛法,固定抽出时间参与课程。身体力行,是无声的弘法,也能感染下属与企业圈的老板们。
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创业当老板,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当老板的福报。既然我们被赋予这样的一个身份,就如蝙蝠侠视财富为其保护社会的超能力,佛教徒企业家都需要好好善用这样的一个角色与"超能力",护持佛教,救济社会,建设人间净土。
佛教徒的企业界大佬们,来吧,佛教需要你,社会更需要你!
“佛教社区化”的危机 ——探思佛教社区化(5)完结篇/薛振荣

法筏渡江:薛振荣
佛教社区化,是佛教(态度与形式)与生活(形态与模式)的结合。当我们过于着重一般大众的生活形态与喜好,而忽略了佛教本身的元素,这与一般的组织或单位在推广的生活价值无异,而逐渐失去其宗教化的生活态度。
●俗化弘扬佛法的本义
为了让佛教弘法不这么沉闷,我们会以一些较现代且通俗的标题来吸引人,我们甚至要求讲师以“生活化”带出讲题。更多时候,讲师在拿捏不好主办单位的要求,也许弘法课程成了心灵成长课程。
我们也会以读书会来取代佛学班。这是一种小众制,让与会者能有更直接与紧密的互动。可是,为了减少读书会的呆板式学习,我们也许从一些生活散文或大师的语录开始。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以佛教的基本教义来贯通,往往沦落成与会者的个人生活分享。
我们也使用其他信仰或世俗的典籍,成为所谓“佛学班”的课程。也许我们会认为道道相同,借用其他信仰的基本教义与价值观,有助于展现,甚至凸显佛教教义的圆融。当我们需要使用其他信仰的教义当教材,才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时,意即佛教的教义是高深难懂,一般平民百姓难以明白的?
类似想要通俗化佛教教义的本意,却本末倒置,最后把佛教教义给俗化了,甚至在有意无意间,把佛教义理给抽出来,以让大众更能接近我们的组织与道场。
这犹如后期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为了与印度教竞争,搞到自己梵化、神秘化。最后,却失去了佛教原有的精神与特色,也在发展的洪流中,被取代了。
●不重视宗教化生活态度
马佛青曾与其他佛教组织联办佛教青年交流计划。也许另一方的参与筹备的委员对佛教也不甚了解,其委员要求不该有早课、晚课的内容,这样会吓走想要报名的青年朋友。这是一个佛教青年的活动,我们不在活动之中,让青年去认识、学习,甚至行持佛教一些基本的行仪,那我们又待何时?
佛教社区化不是去除“带有宗教元素的生活态度与作息”;佛教社区化是如何在贴近社群的当儿,展现佛教的生命力与生活的结合。
当宗教是宗教,生活是生活时,宗教与生活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行持宗教仪轨时,是远离人群;当我们回到生活时,会把宗教的教诲放在一边。当宗教无法滋养生活,当生活不需要宗教时,任何微小的破坏力,都可以是让宗教自身走向绝灭的一刻。
800年前,回教传入印度,佛教无法幸免被。可是,同时期的印度教,尽管也收到严重破坏,但却在后期复苏得非常快,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信仰。印度教的信仰,不管是在回教传入前后,早已融入在印度人的生活当中,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的教义无法融入在当代人心中与生活中,唯有在时代的进程中,被淘汰了。
●结语
“佛教社区化”的理念,不是一个噱头,更不是要在现代搞另一个名堂来推动佛教。“佛教社区化”只是对佛教在融入社区方面,如何提供现代性的诠释,如何让佛教更能够顺接地气。从佛陀时代到祖师大德,都不断在其时代,以不同的方式、理念与面貌,走向人群,达致弘法利生的本怀。
佛教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与大环境和谐相处,佛教的特色更是引导我们在自我成长的当儿,利益其他人。所以,就如文中所提及的“佛教社区化”特质,是适应社会、是以人为本、是顺接地气,也是不离法义的。
“佛教社区化”的成功因素,是需要从活动、道场,甚至领导人本身的思维模式开始,让佛教在各阶层与领域,展现佛教融入社群与生活的力度及亲和度。
世间法往往都存在一体两面的现象。“佛教社区化”有其契机的一面,也有我们需要很好拿捏的部分。什么是促进“佛教社区化”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在推动“佛教社区化”时,需不断提醒,时时检讨。绝对不能让方法取代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