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菲律宾撤离仙宾礁说明什么?/魏开星

9月14日,菲律宾9701号船撤离中国仙宾礁舄湖。至此,非法滞留仙宾礁近5个月,妄图通过锚泊方式谋求在仙宾礁长期存在,从而侵占中国领海的菲方阴谋宣告失败。那么,菲方从仙宾礁撤退说明什么?对中菲南海争端及南海局势将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证明中方的围堵策略成功。在往仁爱礁运补建材与生活用品,以维持其坐滩军舰继续赖在仁爱礁的图谋,屡屡被中方海警船打破之后,菲律宾将力量转向临近的仙宾礁,另辟“战场”,寄望复制仁爱礁坐滩军舰的模式。一方面霸占另一个岛礁,另一方面分散中方的注意力,令中方自顾不暇。

然而,中国海警船还是以仁爱礁的模式应对仙宾礁,就是围堵、拦截,以此管控争端烈度,防止冲突升级,更不先开第一枪。同时,中方表达了非常明确的立场,即撤船撤人,恢复仙宾礁无人无设施状态。几个月下来,面对菲方的恶意冲撞,中国海警船始终如一,与菲方的海岸警卫队周旋,直到菲方撑不下去,落荒而逃。

中国海洋力量大增

中方策略成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简单地说,美国还是那个美国,菲律宾还是这个菲律宾;可是,中国早已不是25年前科索沃战争时期的中国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事馆事件,导致中国3名记者牺牲。当时,北京分身乏术,海军更无实力远赴南海维护主权,以致于美菲将破军舰坐滩仁爱礁阴谋得逞。

如今不同往日,中国通过设立三沙市、填岛,扩大在南沙掌控的岛礁面积,在岛上不仅改善留驻人员的生活状况,还修建了机场;并在附近海域扩建登塔,方便往来船只,为“航行自由”提供公共品。中国海洋维权实力的增强,体现在应对菲方的海岸警卫队,中国实际上构建了渔船、海警船与海军的三重防护网。

坐滩军舰成菲包袱 

其次,中方应对仁爱礁与仙宾礁的手法相似却又不同。仙宾礁的成功方式完全可用于仁爱礁,可是中方却没有,因为不想这么干。赖在仁爱礁的那条菲律宾破船,不仅船上的人员需要补给,就连船都快散架了;只要装修材料上不去,该船离坍塌的日子不远。

若中方此时解决了仁爱礁问题,美菲还会在黄岩岛等地方给中国制造麻烦;不如让那条破军舰苟活,让美菲继续以此同中方拉锯。这样,仁爱礁将成为美菲的鸡肋、包袱及累赘。接下来端看菲方破军舰的寿命更长,还是中方的耐心更持久。

再次,中国在塑造处理海权争议的国家形象。中方处理与美菲的南海争端,等于给南海声索国及整个印太地区的国家,树立一个范例。中国以克制、忍让、息事宁人打造自己的形象,任凭美菲百般挑衅,中国坚持和平解决的方法不动摇,以实际行动回答希望印太地区和平发展的誓言,等于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妄图将亚太“北约化”,南海“乌克兰化”彻底死心。

同时,中方在武斗之余,还展开文斗。8月30日公布《仙宾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菲方海警船滞留在仙宾礁是对岛礁生态的破坏。

美方唯恐南海不战

最后,中国又一次避免陷入美国臆想的代理人战争之中。美方想利用它的盟友拉中国下水的图谋,被中方又一次化解了。从中菲南海纠纷中看中方的策略与技战术可知,中国绝不会上华盛顿的当,轻启战端。

中国不想发动或卷入任何一场热战,除了坚持和平发展的大方针,维护地区与世界的稳定之外,中方相信战争没有赢家,战争将打断中华民族复兴的节奏与步伐,给本国及地区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这点对于一个近代以来饱受战乱及遭受外敌欺凌的中国来说,其切肤之痛至今难以忘怀。

印太地区是当今世界和平稳定的模范生,区内人民享受着和平发展带来的繁荣红利;中国是其推动者、贡献者、受益者,更应该是捍卫者。

南海海权虽因历史渊源各国存在矛盾与争议,但南海周边国家均为中国的友好邻邦,历史、文化、地缘及经济已高度融合,交流合作令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难分彼此,形成了荣辱以共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只有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是区域国家的最大公约数。

 

 
 

 

反应

 

灼见

【灼见】中国军工产业从这里起步/魏开星

如果说中国雷达、战斗机、预警机、风洞等世界一流的军工产品与产业,和西南偏远省份的偏远山区——贵州省南部一个叫都匀的县级市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你相信吗?

中国太大,说实话,我在未到过贵州之前,对该地的了解也只停留在书本上:仅知道云贵高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茅台酒、黄果树瀑布等等。此次五天四夜行程到了贵州的不少地方,通过实地走访及听取当地人的讲解,加上事后资料查证,对每到一处就有较为立体地认识。

黔南重镇 历史悠久

比如,都匀这个地方,原名都云,历史以来一直是贵州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平羌将军何福镇压都云苗民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改为“匀”,取“均匀”之意,皇帝批准,改为都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置都匀卫;弘治七年(1494年)改设都匀府。1956年建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成为黔南州首府;1958年改设都匀市。

那么,小小的都匀市如何与中国的军工产业扯上关系?原来,该市曾经是中国“三线建设”中的贵州省重点地区之一。从1964年开始,在中国内地省份展开的一场以备战备荒为目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电力和交通基建为主的“三线建设”,主要在西北与西南地区展开。一时间,数百万有知识有技术、政治可靠的年轻人涌入云贵川大山深处,开启属于贵州等省份的第一个“大基建”时代。交通、钢铁、煤炭工业、国防科工、航空航天等在贵州兴建起来。

1965年6月,都匀“三线建设”第一家军工单位38所动工。1966年2月,久达机械厂开工建设。1966年12月,083基地(振华集团)由贵阳迁入都匀,其所属军工厂、研究所、学校、医院等17家单位相继开工建设。至上世纪80年代初,都匀与成都、重庆并称“三大电子工业基地”,是“西南机械电子工业城”,相关产业的辉煌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军工实物 触手可及

贵州“三线建设”的艰辛历程与辉煌过往,我们可透过设在都匀市环西大道“东方记忆文化园区”内的“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做一个较为全面且生动地掌握。

该博物馆为同类博物馆的全中国首家。博物馆的前身是东方机床厂厂区,这是一座曾为全国重型机床六大骨干厂之一的原机械部重点企业。博物馆的设立活化了东方机床厂工业遗址,使人们到访时可以结合历史资料与现场游览,重现几十年前这座城市如火如荼建设生产时的场景。

博物馆的正门前方摆设一台轮式高射炮,顿时将馆藏文物与军事挂上钩。踏入大堂,只见左中右3幅巨型浮雕映入眼帘,将来访者的思绪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沿着博物馆的一个个单元参观,我们先后触摸到作为镇馆之宝的“341”火控雷达实物,人造卫星、战斗机、导弹、潜艇模型;观赏到首次试验成功的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红旗2导弹图片资料……中国的风洞试验如今是独步天下,在60多年前的都匀三线工厂已经起步,博物馆的墙上已有“导弹风洞试验”的图片展示。

馆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语录“要准备打仗”、“备战备荒为人民”赫然在列。博物馆重点介绍了中国雷达专家、“预警机之父”、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主导研制中国早期雷达的事迹。他是中国雷达及预警机赶超发达国家的功臣之一。逛完一圈后,在出口处还见到老都匀铁路站点及火车头机车在原址被保留下来。

劳力充沛 素质较高

作为“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地区,经过60多年耕耘,贵州已培育聚集100多家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企业。作为中国的一个老工业基地,凭借3600多万常住人口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充沛、劳动者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贵州眼下及将来都将成为长三角、大湾区等东部沿海及国外“劳动力+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中西部转移的理想选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