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内卷等同输入性通缩/拿督刘明

- 文 +

作者:拿督刘明(大马零售连锁协会(MRCA)署理会长)

过去六年,我在《南洋商报》专栏剖析财经时事,给读者不少建议,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重税开打,我才仿佛嗅到了商机。

因为一个没有中国商家的最大消费国——美国,就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我看准的是“小包裹电商”领域。由于中国商品被征收54%或100美元(视何者为高)的高关税,而马来西亚等国的商品却是零关税,这无疑是马来西亚电商千载难逢的“突围口”。

与其在国内被中国商家卷死,不如走出去。正如中商自己常说的:“不出海,就出局!”

于是,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短时间内筹办了一场跨境电商讲座,聚焦如何在Amazon、eBay、Etsy等平台开拓美国市场。

我们邀请了少数真正有实战经验的电商和物流专家,让与会者学到真正能用上的方法。

结果,这场讲座反应空前热烈,足见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对“破局”的渴望有多强烈。

我们决定,将这项有意义的讲座继续办下去,直到马来西亚电商壮大为止。

廉价倾销是个灾难

我多次苦口婆心地提醒,中小企业必须正视,因为它不只是挑战,而是灾难。

如今,中商“抢滩”的新闻几乎天天上演:从299令吉拍摄服务,到低到离谱的装修价格,已让本地同行心惊胆跳却毫无对策。

这些非法中商还在社交媒体上大言不惭,嘲讽马来西亚商家无能,竟然还有不少本地“酸民”在留言区帮腔。

很多消费者觉得:东西便宜能抗通膨,有何不可?没竞争力的企业活该淘汰!

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的工业品廉价又高效,增加生产效率,这种经济效应应该给予鼓励!

这些看似合理的观点,其实背后却隐藏着毁灭性的危机。

比亚迪如今负债累累,被业内称为“内卷王”。(彭博社)

牺牲利润的内卷

什么是内卷?说白了,就是供过于求之下的极限竞争。

商家为了求生,压缩成本、大量生产把价格降低以斗倒竞争对手,最终双方利润近乎为零。

后疫情时代,中国掀起倒闭潮,内需重挫,只能将过剩产能向外输出。

中国经济出问题已是公开的秘密。治国制度加上内卷,重创所有产业链,商家无利可图,债台高筑、裁员欠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通缩 。

国家面临经济通缩表示大部分的商品价格只会越来越低,因为消费者不敢消费。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崩盘、电动车龙头比亚迪一口气降价30%,便是活生生的通缩警讯。

难独善其身

如今,这股“内卷军团”正大举进军马来西亚,你想我们还能独善其身吗?

所以中国出口廉价商品,其实是在输出“通缩”,也就是把经济萧条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地。

有人或许觉得我危言耸听,但你看看今天中国国内的现状——那个廉价商品的发源地,不正是最现实的教材?

不久前,一家中国超市推出“一块钱一颗”的粽子,竟然很快被扫光,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块钱的粽子,真能有利润?真能保证食安?

内卷的电动车

2018年,中国电动车企业多达487家,到2023年,只剩四十多家还勉强存活。五年内倒了90%,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比亚迪负债累累,被业内称为“内卷王”。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比亚迪是内卷的推手。”

这套电车内卷的游戏规则,很快会被复制到马来西亚。

到时,当你看到一部车骤降30%,别高兴太早——那也许是我们走入中国式通缩的前奏。

结语:毁灭的通缩

我奉劝那些讥讽马来西亚商家“没竞争力”的人别再幸灾乐祸,因为廉价商品背后,隐藏的不是“便宜”,而是毁灭。

别忘了,这些廉价商品,既不是你的“需要”(need),也不是“想要”(want),而是多出来的浪费。

特朗普所说:与其买5个洋娃娃,现在买两个就好!

因为经济一旦崩塌,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退堂!

免责声明:所有评论为作者的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新闻

内卷
拿督刘明
比亚迪
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