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一流军队”非“军事强国”/魏开星

在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二十大作报告时说,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同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军事强国”违和平崛起

然而,习近平在谈到军队建设时指出,要实现建军100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并在报告中呼吁“要加速建设解放军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这里他并没有强调中国要建设“军事强国”,这是为何?

笔者以为,首先,若提建设“军事强国”,似乎有违中国历来主张的“和平崛起”,与坚持“和平发展”相抵触;似乎也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违背,与倡导“一带一路”不一致。

中国对外历来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国际争端以平等协商为主,政治解决双方矛盾与分歧,冲突各方保持克制,反对强权政治,反对一切霸权主义。

而当今世界冲突与霸权政治的表现形式以军事冲突/武力对抗为主体。俄乌战争爆发8个月以来,战事有扩大化及核武化的危险,酿成欧洲乃至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俄罗斯曾威胁动用核武,为此北约日前举行大规模的核武演习。可见,足够毁灭人类多次的核武战争之剑比以往更加接近全人类的头顶。

其次,若中国高调宣称将建成“军事强国”,正正落入美国最新国家安全报告中渲染的“中国有意愿与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之”中;令美国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再次找到论据;中国也将落入他们的“话术”陷阱,给他们予口实。同时也将影响中国长期奉行的“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中国若宣称建设“军事强国”,邻国会怎么看?友好邻邦会质疑中国建设“军事强国”的目的,恐吓/恫吓还是胁迫?以大欺小还是威慑对方?

“军事强国”与“世界一流军队”意涵有何不同?前者有不顾自身经济实力,过于侧重发展军事,给人予穷兵黩武的印象;而后者较强调建设与本身国力相匹配的军事力量。

为统一奠定军事基础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过5年时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百年之际,实现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是与国力相协调的军事发展,不是不顾经济/民生/社会发展的畸形发展军事。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两个提法。

作为国土面积巨大/边界线漫长的大国,中国长期奉行防御性国防建设体系,保家卫国,军队建设为了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去侵犯别国,不搞军事集团,不谋求势力范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国土尚未统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国防建设更多地着眼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两岸统一奠定军事基础。为此,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无可厚非,天经地义。

阻台独首纳中共党章

习近平做二十大政治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政绩时,他指出:“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展示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

同时,习近平在报告中说:“人民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因此,中国建设一流军队不仅捍卫自己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还有利于保卫世界和平。因为,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中共二十大只提“建设一流军队”,在中国最核心利益—台湾问题上,中共对党章的修改,将“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首次纳入中共党章,但也仅仅用了“反对与遏制“,并没有用上“斗争”等较为激烈的字眼。

这并不是说中国大陆反对台独的态度变化了;只是语气上不用过于渲染,今后的两岸统一事业,关键在行动上落实。

 

 
 

 

反应

 

灼见

【灼见】台湾抢东南亚人才效果成疑/魏开星

近年来,受“少子化”冲击,“招生难”令台湾许多高校陷入困境。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2024年有4所高校停办。

自2011年开放中国大陆学生赴台就读以来,中囯大陆生在台的巅峰期曾高达4万余人,不仅补充了岛内生源,两岸学生也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情感。

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紧张,陆生赴台就学几乎停顿。为此,民进党当局推出所谓“2+4”计划,美其名曰“培养国际人才”,目的之一是为高校招揽生源。

台湾经济部与教育部、国发会等部会合作,中长期规划“2+4”方案,即针对东南亚,尤其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优秀“国际生”规划客制化课程,培养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后可进入产业工作。

抢台湾学生饭碗

就学期间的学杂费由政府提供,生活津贴则由企业提供,并保证留台就业(培育2年,留台工作4年或2年)。一年奖学金为22万元新台币(下同)起跳。经济部期望每年培育2万5000万名“国际人才”。据了解,此项计划涉及金额总数达350亿元。

相关政策实施近一年,暴露了不少问题。首先,对岛内同等学历的学生不公平。

且不说“保证留台就业”对台湾青年就业构成威胁,抢了同辈人的“饭碗”;就是一年奖学金22万元起,也已相当于大学生毕业年薪的一半;同时以台大为例,“国际生”的奖学金金额不过是学费豁免,外加每月6000新台币的补助。

可见“2+4”计划的奖学金明显高于以往惯例,也对该计划以外的“国际生”不公平。

忧假留学真打工

其次,产生“假留学、真打工”疑虑。现实中,由于移工身分到台湾的成本比侨生贵了三四倍;工作不适应时,侨生也较容易转换,不必额外支付“买工费”,导致“当留学生比当移工划算”。

这就引发“假留学、真打工”的质疑。事实上,每年来台就读的“国际生”约1万9000人,留台率仅约47%,约有近万人未在台就业。

最后,侨生在台找工作不易。曾有毕业的侨生说,要留在台湾并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非常困难。

从外部环境看,台湾抢东南亚人才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中国大陆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提供丰厚奖学金,越来越多东南亚华裔学生选择前往中国大陆留学,降低对台湾高教的需求。

第二,文凭互认困难。台湾文凭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如马来西亚)未普遍承认;另一方面,留台学生在台未必能取得专业证照或认证,部分企业也因语言疑虑而不录用毕业生,使东南亚学生在台就业不易。

第三,配套政策不足。台湾本地的留才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不了解雇用外籍人才的规定,或认为手续繁琐,因而意愿不高。

吸引力低缺“内功”

从内部来看,台湾要“抢”人才,显然也缺乏“内功”:

一方面,留学吸引力受质疑。相较其他将教育产业化的国家,台湾学杂费与生活费较低,对东南亚学生具吸引力;然而,台湾大学“太多太易进”,文凭含金量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国际化程度不高。台湾高校以中文授课为主,英文课程比例偏低,不利学生毕业后在国际职场竞争。

综观“2+4”计划的施行情形,以及台湾官产学研的制度缺陷,可以说,这项作为“新南向政策”一环的“抢才”战略,其成效仍待验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