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两国边境枪战惊魂 暴露泰柬家族政治危机

- 文 +

报道:郑言

泰柬意外交火,一名柬军身亡,两国民族主义高涨,延烧至海权争议。泰首相和柬首相的父亲都曾是国家元首,二人又称兄道弟,留下复杂的家族政治。

5月28日,在东北部乌汶府与接壤的边界争议地段冲博意外爆发枪战,泰柬军队持续交火10分钟,柬军准尉顺罗安当场丧命,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意图改变边境现状。

首相首相翌日达成停火协议,两国陆军司令亦于边境举行会晤,并同意在两周内召开“联合边界委员会”,解决边境冲突问题。然而,于6月2日又表现出不同态度,称即使泰方不同意,仍会将此事提告至国际法院,并警惕这次争端“受到两国境内小型极端主义团体的煽动”,还警告要提防第二轮冲突。

这反映了这次泰柬交火并非是单纯的意外,而是隐含了更深的问题。事实上,距离冲博西边约80公里的柏威夏寺在2008年就因柏威夏寺申遗问题而爆发两国“抢夺古迹”的军事冲突,28人丧命。

两国边境枪战惊魂 暴露泰柬家族政治危机
泰国陆军司令(右)晤柬陆军司令(左)。(欧新社)

延烧成泰柬海权争议

泰柬在2000年就两国长达800公里边界上的主权争议问题签署了解备忘录,同意争议地段必须维持原状,禁止单方进行建筑、道路或军事部署,任何改变地貌或调动部队,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甚,泰柬在湾的海上主权争议问题成为了两国小型极端主义炒作的题材,前首相于2001年就这个问题与签署的了解备忘录“MOU44”在最近几个月亦成为反对派攻击的对象。

反对派指出,在退休后担任了东盟轮值国马来西亚首相的顾问,又与前首相有长期友好的关系,两人在去年更互相称兄道弟;而之女现在又是首相,恐怕在谈判相关问题上有利益输送之嫌,让主权争议问题延烧成为“家族政治问题”的危机。

两国边境枪战惊魂 暴露泰柬家族政治危机
他信(左)和佩通坦。(美联社)

政局不稳定

今年5月以来,政局再度步入不稳定状态,呈现出“制度对撞”与“家族清算”同步推进的复杂格局。为泰党主导的联合政府虽在去年大选后勉力组建,但政党间缺乏真实政治认同,内部权力架构更近似一套临时妥协体系,在预算案博弈、赌场立法争议、参议院选举舞弊指控与前首相英乐案重启等多重压力交织下,的“家族统治”备受质疑,让政权重组的可能性大幅上升。

泰柬边界之乱根源

柬泰的国界大多承袭自19世纪末法国殖民政府与暹罗王国的协议,这些边界勘定文件在当时并未考虑现代民族国家主权逻辑。20世纪中期冷战格局使得部分边界线长期“冻结”,缺乏国际法的确权程序,成为日后冲突的埋伏点。

而双方在2000年签署的备忘录,在实际执行上常常偏离协定。据泰媒《曼谷邮报》及《民族报》报道,柬方早在5月18日就曾在冲博745高地进行壕沟施工,泰军当时虽口头抗议,未采取实质措施。在10天后再度施工,泰方巡逻部队选择前往现场交涉,却引发了本次冲突。

易触发“越界误判”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地区的地图标注存在技术歧义—“2比5万地形图”与“卫星导航座标”经常不吻合,使双方基层军官在巡逻时极易触发“越界误判”,成为擦枪走火的催化剂。

事实上,自2000年备忘录签署以来,冲博一带已至少发生5起类似摩擦,2023年和2024年就分别有2起小规模对峙,其中一起甚至出现双方士兵举枪对峙长达数小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边境居民普遍对这一地区称之为“定时炸弹”,既因主权争议未解,又因两国民族主义情绪交替升温。

从历史角度看,泰柬边界问题不仅是殖民地图遗留的问题,更是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地缘政治重叠之处的长期政治伤痕,导致各自民间都有极端主义的危机。

这次冲突的另一个重要观察点,在于军队与文职政府之间的“权力张力”。从方面来看,第二军区的动作之快、姿态之强硬,远远超出了首相府所展示的外交克制节奏。事件发生后不到两小时,第二军司令博欣中将便召集辖下各作战单位紧急会商,并向民众发布防泄密通告;与此同时,陆军总部迅速调派F-16战机巡航达府空域,展示战术级压制力。尽管于当晚与通话“降温”,但泰军高层始终坚持“不会撤军”,显示其在边境安全事务上拥有充分行动裁量权。

这并非个案,而是长期“军政并轨”状态下的惯性机制延续。尤其是在边界问题、南部叛乱、王室护卫等涉核心主权事务中,军队常常自行部署应对逻辑,文官政府难以完全约束。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使首相言辞温和,前线军官却在实际部署中寸土不让。

两国边境枪战惊魂 暴露泰柬家族政治危机
他信(左)与洪森。(新华社)

父子权力过渡博弈

的军政互动则体现为“家族权力延续下的协同出击”。尽管当时正在日本访问,远离战区,但他在东京通过书面声明表示“仍全权掌握军事部署”,并对媒体传出的边界部队调动“严密掌控”。

更具象征意味的是,政坛“常青树”在社媒发文中毫不犹豫地将泰方行动定性为“侵略”,并重提2008至2011年时期的“以战止战”经验。这一表态被广泛视为柬军方态度的风向标。

重军事弱外交

值得注意的是,柬方此次并未如2021年以前那样“先沉默、后应对”,而是以高强度信息输出迅速构筑“侵略—牺牲—正义”的国家叙事。这背后不仅是之间父子权力过渡期的博弈协调,也反映出柬方对边境事务“重军事、弱外交”的处置路径。有评论认为,此番强硬发声,也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在主权边界问题上,即使已交棒新政府,老将依然是定海神针。

军政之间“协调但不完全一致”的动态,在泰柬两国都已显现。对峙事件往往发生在边境军区直接调度层级,后续外交交涉则转入文官政府主导。这种治理双轨制模式,使得每一次边境事件的“处理节奏”总是前线比中央快,军方比外交部硬,也使地区和平维护工作面临“前方高压、后方缓谈”的不对称风险。

“结构化”边界风险

“误会”背后的是结构性风险,在泰柬冲博地区这场“误会式冲突”之后,两国迅速开启降温模式,表面看似“及时止损”,但回望过去20年,两国围绕边界争议所发生的摩擦频率与处理方式却显示出一种正在“结构化”的边界风险。

所谓结构性风险,指的是不依赖某一时点、某一人物或特定误判,而是由制度设计缺口、利益机制失衡及战略互疑积累所构成的冲突土壤。从2000年至今,泰柬在多个边境争议区反复爆发巡逻冲突,造成地图权属模糊、人员部署重复、执勤边界不明等一系列“灰区困局”,加上军方前线指挥官的战术判断权相对独立,导致彼此缺乏实际沟通机制。

另外,技术层面的地图分歧问题一直未解。尽管双方在2008年柏威夏寺冲突后尝试推动“联合技术地图小组”,但至今尚未完成全部争议区的图资标准统一。在不同比例尺地图下,同一条实地路径可能被双方分别视作“己方内地”或“对方越界”,这使得巡逻行为本身即具强烈政治象征性,稍有偏差即可引发误判。

差异加剧两国叙事对立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双方的认知差异。对泰方而言,边界是战略纵深与主权象征;对柬方而言,则更兼具历史伤痕与现实安全压力,边界即国家尊严的第一线。这种差异加剧了两国叙事的对立,使一线事件极易被放大至民族对抗。

东南亚国家之间普遍存在边界争议,但鲜有像泰柬这样频繁交火的双边案例。这一方面反映出两国在历史记忆、民族政治与军事传统上的高度敏感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东盟框架下缺乏有效“边界协调机制”的现实困境。

虽然东盟拥有《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无核武地带条约》《防灾应急机制》等多边合作框架,却鲜有专门针对陆地边界摩擦的“军事—外交联动”协调机制。一旦双边机制卡壳,东盟平台也无从介入,冲突解决陷入“冷却—复发—再冷却”的循环。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相关新闻

他信
佩通坦
柬埔寨
泰国
洪森
洪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