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在哈“Y2K” 你受得了这样的“甜酷辣”吗?

要说今年的时装周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Y2K时尚美学,相信是非Miu Miu莫属了,超高腰的短上衣配超低腰的短裙短裤,让好多的时尚达人都深陷其中的魅力。
报道|洪诗迪 图片|取自官网
从韩流偶像BLACKPINK Jennie、超模贝拉哈蒂德(Bella Hadid)和杜娃黎波(Dua Lipa)等年轻世代都在追的时尚指标的私服穿搭,到2022春夏秋冬和2023春夏时装周,这视觉冲击有点大的“Y2K时尚美学”为何会如此深受追捧?而你又是否知道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
实际上,Y2K一词的诞生与时尚无关,而是起源自一次电脑危机;即在电脑存储成本高的60年代,程序员为节省存储空间便以年份的两个尾数,作为电脑系统的日期记录和格式,譬如1980年会被记录为“80”或1998年会被记录为“98”等。
然而,这种缩写法却差点在2000年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原因是2000年的尾数是“00”,导致电脑在处理2000年的日期和时间上,可能将“00”误读为1900年,而在某些程序的计算上出现不正确操作,并对电力、银行、通讯和政府等敏感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样的程序错误(Bug),业界就取名“千年虫/千禧虫”,英文是“Y2K Problem/Bug”。所以Y2K就是——Year(年)+ 2 + Kilo(千)= 2000年。

Jennie身穿的就是Miu Miu的超高腰短上衣,而这种“蟑螂须”刘海也是Y2K的经典造型之一。
变革催生独特风格
那它又是如何跟时尚扯上关系的呢?其实时尚不只关乎美丽或流行的事物,很多时候也在反映当下社会的缩影,虽说千年虫没有引起大范围的灾难,但却早已在大众的心里留下了恐慌,同时也让他们对充满未知的2000年产生各种好奇、想象和憧憬。于是由科技革新到末日幻想,再加上时尚圈的重大变革等,便催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在稍显不稳定的态势下憧憬未来,让人们逐渐舍弃优雅,开始拥抱浮夸和脱序的时尚元素,新兴的设计师们也更大胆地以服装设计表达他们对文化和社会的看法,呈现出某种时代的呐喊和活在当下的凭证,亦在时装史中留下了让人迷惑的设计美学,而这股Y2K潮的发展巅峰期就在1998至2003年间。

除了超高腰和超低腰的剪裁外,宽管裤也是Y2K常见的造型,图为Versace的2023春夏系列。
透明面料亮面金属
那么,在Y2K时尚美学中的关键元素有哪些?
正因说的是对未知的未来,以及正兴起的科技领域的好奇、想象和憧憬,所以科技感和未来感就是很重要的两大元素,当时就有很多的设计师都以《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和《梦幻传真·The Matrix》等科幻电影,甚至是美国太空总署(NASA)为创作灵感,因此你会看见很多PVC透明面料、亮面金属和皮革等材质。
此外,Y2K可说是一种毫无章法的时尚美学,跟近代主张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美学完全相反,要有视觉冲击才是王道,所以糖果或是荧光色调,以及视觉感强烈的配饰都是亮点,简单来说就是偏甜酷的辣妹装扮;因当时的女性开始积极想展露自己的身材曲线,所以短款上衣(Crop Top)和超低腰裤或短裙,甚至是曾经红极一时的Juicy Couture运动套装都是必备单品。

Versace还邀请身为始祖的芭莉丝希尔顿压轴走秀引发热议。
经典指标与代言人
而要说Y2K时尚美学的经典指标,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时尚名媛芭莉丝希尔顿(Paris Hilton)了,以前的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 Spears)和莲茜露娴(Lindsay Lohan)也很常做类似的装扮。若是说近代一点的,除了刚提及的Jennie、贝拉哈蒂德和杜娃黎波外,刚出道不久就有不俗的成绩,且平均年龄只有16岁的的韩国女团NewJeans,亦可说是Y2K的新生代“代言人”。

NewJeans是一个风格独特的新人女团,Y2K时尚美学就是她们的穿搭特色之一。
2023年后继续延烧!
为何Y2K时尚美学会突然强势回潮?
虽说时尚圈的流行趋势都是不停地在循环,但Y2K会在今年强势回潮不是毫无缘由的。
仔细回想近两年的局势,其实跟2000年挺像的,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各行各业也遭到冲击,甚至拖累了全球经济,让人们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深感恐慌,还一度引发了末日幻想;而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无疑也跟当年的境况很相似。
而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更想在穿搭上表达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对年轻世代,视觉上的美丑似乎已经变得不重要,能展现自己认同的价值观才是重点;你要说他们任性或是叛逆都好,对他们来说,他们只是不想被世俗框架困住,这也是为何像Balenciaga的丑时尚美学会大受欢迎。然后,看了2023年的春夏时装周后,感觉Y2K潮还会再继续延烧。

而另一家备受Y2K迷推崇的品牌,则是Blumarine,从配色到剪裁都诠释得十分对味。
新晋设计师Kit Woo
时尚美学
无疑的,我国的时尚业是越来越蓬勃了。不只女装,就连男装品牌也越来越多,唯一不足,就是还不够 “多样化”。
尤其很多的男装品牌,均是街头潮流服饰居多,毕竟是因为有较大的市场;反观讲究轮廓、剪裁和细节设计的男装品牌,10根手指就能数完。
如果,这是你要寻找的目标,那本期要给你介绍的设计师,Kit Woo就很适合你。
第一次看见Kit Woo,是在吉隆坡时装周。当时是2016年,对这位新晋的男装设计师一点都不瞭解,却已深深被他的作品吸引。
在深谈他的设计之前,先给你介绍他的背景。
来自彭亨关丹的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绘画,但他对设计的喜爱,却是从室内设计开始;之所以会转攻时装设计,就是在中学时期,随哥哥观看了一部电影,即《时尚女魔头·Devil Wears Prada》才产生的兴趣。
所以,毕业之后,他就前往新加坡的第一媒体设计学院(FMDS)修读两年服装设计和营销的高级文凭,并以最佳学生的荣誉毕业。随后,他更前往美国纽约的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修读时装设计。
在求学期间,他不仅会积极地参赛,更曾在不同的领域,有过丰富的实习经验,包括在新加坡男装贸易公司的设计工作,也在第一媒体设计学院担任过助理教授;他坦言自己蛮喜欢教育工作,所以才申请的。
在美国纽约,则是跟德裔纽约籍的设计师梅利塔鲍梅斯特(Melitta Baumeister),以及知名的街头品牌“Public School”;甚至曾在大马籍华裔设计师冼书赢(Zang Toi)的纽约时装秀担任过后台服装助理。

实习经验影响最大
对他来说,每一个实习的经验,都很宝贵。但给他最多影响的,当然是他待最久的地方,“Public School”啦。
毕业之后,他曾在美国留待1年,并先在“Public School”担任男装设计助理后,才回马来西亚发展。
他解释道:“我所学到的,不只是设计,而是包括订货和生产的幕后程序。谈创建品牌,人们只会想到设计,但你知道吗,它其实只占了20%;剩余的80%,都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
“当初,若没有实习就直接创建品牌,我觉得是一个蛮冒险的事情,因为除了设计,我什么都不懂。”
所以2016年,回马之后,他也不着急。先是跟在知名设计师Joe Chia的身边做事,边开始慢慢地创建属于自己的时装品牌;看他要兼顾两边的工作,过程之辛苦,让Joe Chia开始鼓励他,干脆把全部的时间和心力倾注在自己的品牌上。
同年,Kit Woo的第一个作品,就在吉隆坡时装周发布,并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

【跨性别设计】
Kit Woo的设计,有两种很明显的特征:
(第一)黑白色为主,偶尔会有其他的色调,但频率不高,复杂的图腾更是罕见;(第二)宽松的轮廓剪裁,繁多的细节和层次。
对此,他解释说:“没错,我几乎没做过图腾,就算有,也是很简单的线条,但还是很少。也正因为我的设计,经常都会有较繁琐的细节,若再搭配鲜艳色调,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就会变得太浮华和俗气。“
“比起色调和图腾,我更喜欢针对服装的结构和形态去做变化。“
“而且黑色的实穿度高,人们会较容易接受它,所以我都取黑色做基底,如果觉得有更适合它的色调才会更换;譬如你们在吉隆坡时装周看到的系列,有几个设计就有红色的版本。所以‘Kit Woo’,不会是100%的黑色。”
面料混搭层次感
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面料混搭”,也是他常用的元素之一。譬如说,他就曾把潜水面料(Neoprene),跟做西装的面料混合在一起使用,并给它取名叫“Suitprene”;所以他说:“我从不局限自己用的面料。”
他新一季的作品,则是借用巴西艺术家卢卡斯辛莫斯(Lucas Simoes)的雕塑系列,即”Abismos“的概念;将具视觉反差,即半透视和不透视的面料,给混搭在一起,让整体设计的视觉效果更具层次感。
他说:”若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我的设计,我觉得是‘灵活(versatile)’,即任何年龄和性别都会适合穿。曾经,我就把自己的设计穿在我妈,甚至是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士和自己身上,我认为是丝毫没有违和感。”
说到性别,Kit Woo为何会选择做男装?
“其实在大学时期,我是专注在女装,但是是偏中性的女装,所以美国大学的教授就建议我尝试做男装设计,然后就没再做女装了。虽然说是‘男装’,但我觉得也算是较偏中性,也就是阳刚味较重的中性。”
嗯,与其说是“中性”,不如说是“无性别”或“跨性别”。
现实世界实穿为重
而对他来说,“设计”最重要的是,它能否长久穿戴。
他解释:“在学校,我们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尽情地发挥我们的创意。但在现实世界中,实穿才最重要,大胆创意的设计,若无法穿出街就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他非常崇拜川保久玲创建的“COMME des GARCONS”, 虽然在品牌的时装秀上,常有令人看不懂的设计;但在现实世界中,品牌一件几百令吉的T恤,几乎都抢购一空。Kit Woo就希望自己能朝品牌的方向迈进。当然,这需要时间,慢慢去建立。

扩大中国市场
既然当初在美国有很好的经验和机会,为何又会想要回来马来西亚发展?尤其纽约是很多时装设计师都响往的梦想舞台。
Kit Woo说:“确实是,当初决定要去美国,我也没想过要回来,哈哈哈!
“我曾经也希望在美国找份工作做,再慢慢创建属于自己的时装品牌。但跟梅利塔鲍梅斯特实习时,我就开始动摇了。当初的梅利塔鲍梅斯特,还是一个新晋的设计师,而且也是外籍人士,就跟现在的我一样,所以看着她经历的困难,就仿佛看到未来的自己。
“竞争大是一定的,但更重大的问题,是在美国申请艺术家的签证非常麻烦又昂贵。
“当然,回来马来西亚发展,不仅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也想看本地的时尚圈,对自己的接受度有多高。当初离开马来西亚时,本地的时尚圈,其实还没有现在蓬勃。现在,无论是媒体或消费者都越来越愿意关注和接受马来西亚设计师的作品,这让我感到很惊喜。”
但除了我国之外,Kit Woo的业务,还扩大到了中国。
他说:“我知道要把品牌扩大来做,外国市场不能忽略,所以我选择入驻巴黎市场,但反应没有很好,所以我就转攻中国市场,没想到反应就非常好,我觉得他们对时尚的接受度会更宽一点。
“尤其他们有很多商家都愿意购买海外设计师的作品,放在他们的店里卖,所以我目前最大的业务,主要是在中国一带,目前也还在扩展中。除马来西亚和中国之外,在欧洲也有小部分的寄售业务。”
除此之外,国外的媒体也给予Kit Woo蛮大的支持,包括台湾和意大利版的杂志《VOGUE》,以及中国版的《GQ》等,均会向他租借衣服来做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