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论坛:探讨“城人”世界

2018年的城市讨论设有多个参与式设计。
捕风捉景|何凯晶(建筑系硕士生)
一年一度的马来西亚都市论坛 (The Malaysia Urban Forum-MUF) 恰逢这几天举办,这个由马来西亚房屋与地方政府部和Urbanice Malaysia 组织主办,邀请了多方人士、民间非营利组织、学术领域教授、政府执行单位等,希望通过以结果为导向的讨论交流,共同建设更好的城市(#bettercities4all)。
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关系而转向线上活动,讨论的话题也紧贴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变化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PJD Link城市示意图,对比高架桥如何压缩城市的密度。(图片来源:SAYNOTOPJDLINK)
公用脚踏车系统
日前,雪州政府要撤销森林保留地,上个月也因为建设PJD Link 高架桥计划引起民众反弹,甚至开设了网上抗议社交平台(Say No To PJD Link)联名签署反对。
有位建筑设计师 Justin Lee 画了多张城市示意图,凸显高架桥如果建成,这条架于上空20米,长达34.4公里的“巨龙”将如何进一步压缩城市空间和破坏自然生态,他认为“高架桥就能解决交通阻塞的问题根本谬论!”
脚踏车在马来西亚似乎只作为休闲娱乐而非代步工具,因此道路设计对脚踏车使用者并不友好。林猷进与将近500名脚踏车爱好志愿者自2014年自发组织骑行活动,将所有道路进行安全和危险的分类,并连接各个据点的脚踏车友好咖啡店和维修店,作为中途休息的站点,这些信息最后绘制了雪隆区脚踏车程地图与指南。
吉隆坡曾在2017年尝试推动共享脚踏车服务,然而由于使用率不高以及公共设施的使用意识较弱,最后沦为废车。这次论坛也讨论了脚踏车通识教育的普及以及如何缩短上班通勤距离。

2018年由林猷进与友人组织的市中心骑行活动,活动开始前为新手讲解在公共马路骑行与公园娱乐骑行的不同,以及需注意的安全事项。
后疫情城市设计
后疫情也重新把大家的关注点拉回到了可持续绿色生活,从经济层面的甜甜圈概念:如何制定可减碳又同时刺激经济增长的框架;废物管理和社区环保;城市耕作和自给自足等等。
非营利组织PEREKABANDAR 希望为城市设计提供一个深度讨论的平台,他们经常邀请学术领域和经验实践者进行对话,让专业知识提升设计质量。他们今年就深度剖析了两个引起争议的项目咖啡山修道院女中校地租聘延长和槟城南部填海计划。
前者关注这间殖民期的建筑文物除了扮演了城市记忆与身分的重要性,甚至它与周遭山丘融合的设计,也支撑了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后者讨论何谓平衡行为(Balance Act) 并解读槟城的交通计划将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

2018年的市中心刚画上蓝色骑行道,如今颜色已经褪色。
有权势的金钱游戏
本次论坛也系统性地梳理了马来西亚岛屿土地分割计划,以及缺乏有法律保障的都市规划师来介入并负起责任。
不少引起非议的项目其中涉及的单位除了政府还有民企,其中纠缠不清的利益纠纷和不透明的决策机制,城市最终只落为有权有势的金钱游戏。
个人认为都市论坛的立意甚好,我们需要更尊重和认可专业知识在城市设计发挥的作用,希望这些好的提案可以走出论坛,走进城市。
赌城之下 文艺老街风情

到处都可见的购物娱乐商城。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告诉身边的朋友自己要去澳门,大家第一句话一定是:“有去赌场吗?”这句话奠基了人们对澳门的普遍印象:繁华的娱乐商城,也间接告诉你:“放心来旅行,这里就是为游客打造的殿堂”!
当我从边境大楼出境,打算乘搭公共巴士去到旅宿,才意识到,巴士只接受现金或者当地交通卡,相较于新加坡或香港几乎所有的交通系统都已经支持Visa卡支付,澳门于我而言,那一刻突然变得很不International(国际化)。
而所谓的游客也不会乘搭屋邨巴士(Residential Route),而是直接租聘专业旅巴。当巴士窗景从挂满“CASINO·娱乐场”的霓虹大字,慢慢驶入老街小巷,整个城市的面貌突然换了一个模样,原来它不只是有赌场。
博彩、酒店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这4者仿佛已经形成成熟的观光产业链,它们集结于一座座庞然大物中,也就是所谓的“娱乐场”——招牌与建筑物同等放大的比例,在城市里特别夺目,而几天下来你也对这些早已变成街景一部分的名字不陌生:美高梅(MGM)、永利(Wynn)、金沙(Sand)等等。
而我,会记住它们,不仅仅因为它们显眼得难以忽视,更因为这些娱乐场所内的艺术画廊。

涂鸦先生绘制的立面设计。
国际艺术双年展
正值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Macao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2023),大多数酒店也借此机会与各大著名艺术家合作,如涂鸦先生(Mr Doodle)的作品,成为新濠天地(City of Dreams)展厅外墙立面的一部分,也成为酒店下午茶器具的装饰。
走过了繁华区,沉淀于各个美术馆与独立空间之间。从艺术家的视角看澳门很有趣,大多数策展人的引言都将澳门定位在地缘政治或边陲之地,甚至在国际上扮演着流动甚至隐形的角色。

为配合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而联合策展对外开放的Galleria Lisboa,就在美食中心里面。

澳门艺术美术馆与公园连接。
炮台城墙的亲切
在葡萄牙人殖民时期,澳门没有留下系统性的治理和公民社会,但还是在大航海时代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
同样作为澳门——马六甲航海路线上的重要商业据点,我也因为某些殖民的相似性,古迹残迹如炮台和城墙,而感到一丝亲切。
澳门的老街区有着和香港城镇一样的密度,街道设计和阶梯,只是建筑高度上低于十楼,没有空间的压迫感,感觉澳门人更和善了。
据说,这里的游客多于当地人,少了香港的沸腾,多了中西角力400多年的文化相融。澳门,仿佛是一个大同世界,或许因为其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建构自己内心一片澳门。

俗称小欧洲的繁华区。

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