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中环广场料12月启用
曹观友:公交将步入新时代

(北海14日讯)时隔11年,槟城中环广场工程终于进入尾声,预计在今年12月初投入运作,并在圣诞节之前正式全面开放。
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表示,随着槟城中环广场投入运作后,意味着槟州公共交通将步入新时代,扮演着北马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
曹观友周二下午巡视槟城中环广场后的记者会上指出,槟州5项公共交通服务计划,或有望在不久后实现。
他透露,他将在来临的交通委员会会议上,讨论有关引进双体船服务的计划,以便能让民众能在往返槟岛与威省将会更加方便。
针对空中德士计划,曹观友指出,马资源(1651,主板产业股)已获得该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批准,不过目前正在寻找更加适合的站点,以便能落实下阶段计划。
“马资源已鉴定数个站点,相信新站点会更加靠近乔治市。”
他表示,增加双轨火车班次、轻快铁计划、双体客船、空中德士及改善槟州渡轮服务,将会让槟州与邻近州属的公共交通更为便利。

首个拥精明购票中央系统北马最齐全交通枢纽
槟城中环广场总营运长瑟琳表示,槟城中环广场首4个阶段工程耗资2亿3000万令吉,发展总值为28亿令吉。
她指出,该广场共分为7个阶段进行,首阶段的槟城中环广场主体已经竣工,目前正在进行着各种技术性测试,以便投入运作后一切顺利。
“第2阶段至第4阶段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中,预计在2030年完工,第2阶段工程是兴建商场、第3和第4阶段则分别兴建酒店和办公楼。”
她说,发展计划总占地22.65英亩,首阶段到第4阶段占地13.79英亩,另有8.86英亩土地保留给未来发展。
瑟琳表示,槟城中环广场工程已全部竣工,结合长途巴士站、巴士站、渡轮码头及火车站,是全马首个拥有精明购票中央系统的交通枢纽。
每天料迎来3千人流量
询及此计划为何耗时多年才竣工,瑟琳表示,该计划源于2007年,不过当中因为涉及繁杂的征地程序,因此迟至2015年才正式动工,耗费3年时间,终于在今年竣工,并将投入运作。
她指出,该广场结合长途巴士站、巴士站、渡轮码头及火车站,是北马最齐全的交通枢纽,拥有约600个停车位,每天预计会迎来2500至3000人流量。

设备满足民众需求
槟城中环广场照顾所有人需求,安装闭路电视、无障碍设施及婴儿护理室等,满足民众需求。
该广场各楼层都设有闭路电视系统,另外也备有警察服务柜台、婴儿护理室、哺乳室以及无障碍设施等,务求塑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友善环境。
广场1楼拥有30个巴士站,另有警察服务柜台、陆路交通局及公共交通委员会办事处,另外备有男女厕所。
广场2楼是巴士和德士购票柜台、商店、通往火车站渡轮码头的衔接走道、祈祷室、急救室、婴儿护理室及残障人士厕所等。
广场3楼至5楼拥有美食广场、商店及餐馆。
广场6至9楼则是停车场。

“我没起诉过媒体人!” 曹观友趣谈引起哄堂

槟城韩新人赠书予槟州首长,左起为锺天祥、郭清江、杨莉莉、曹观友、邱郁霖、张德仁及郑嘉财。
(槟城24日讯)在《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特刊推介礼上的一句“至今我没起诉过媒体人!”,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的趣谈引起哄堂大笑!
曾为媒体人的曹观友在回忆过往40年的趣事时打趣说,自1986年从政以来,就拥有很多新闻界的朋友,一直到当首长也跟媒体息息相关,迄今他没起诉过媒体人。
首长今日在韩江传媒大学学院大讲堂为《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 Memoir of Penang Han Xingites)特刊主持推介礼时、这么讲。
出席者有韩江新闻系创系系主任已故林景汉夫人杨莉莉、编务委员会主席锺天祥、推介委员会主席郑家财、副主席准拿督陈虹罃,韩江中学校长江美俐、槟城报界俱乐部代表邱武才。
他形容,在1984年至1985年经济萧条期间,要找工作实是很难,他曾前往吉隆坡《星槟日报》和英文《星报》应征记者,最终却是获得槟城的前英文《Echo》报聘用担任职编辑;《Echo》当时是在《星槟日报》旗下,两家报馆在同一屋檐下,当时任职编辑。
“我认识认识了不少媒体人,就算过后踏上政治之路一直到现在,也是跟媒体人结缘。”
他表示,他在槟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修读社会科学系时,其作品也曾刊登在理大校园报的封面,那种感觉很好很满足,十分有成就感,至今回味无穷。
他称赞槟城韩新人40年来在媒体和各领域发展,对我国政经文教的建设功不可没。
他宣称,他珍惜在媒体业的机会,共同见证政经文教的发展;看到各位的成就他感到欣喜,并表示很喜欢跟媒体人交流,共同传承新闻媒体人的精神。”
他直言,首长署每天都接到许多活动邀请,其助理会帮他筛选需出席的活动,当他看到槟城韩新人的活动时就直接拍板必到,见见媒体老朋友及回忆自己与媒体的关系。
郭清江:回忆录是一个时代的故事
特刊编务顾问主席及世华媒体(马)集团总编辑拿督郭清江指出,《槟》这本回忆录不仅记录10届同学的珍贵回忆与心路历程,也彰显大家在大马华文媒体发展史上的参与、足迹与付出;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也是已故林景汉老师在华文媒体领域留下的一段传奇。
他说,今日重返校园,思绪瞬间回到1985年11月,当时为抢到一份工作,他连毕业文凭都没拿也出席毕业典礼,便与另同学连夜搭火车北上吉隆坡面试。
“其实,我是有点遗憾,因为没有拿到毕业文凭就离校了。
“当年如此紧张是因为那个年代,许多人都抢着当记者,犹记得走进《新明日报》应征时,当时应征者逾10人,最终录取4人,其中2位是我和另一位同学,显示韩江新闻系毕业生的录取率达100%。”
郭清江表示,40年的媒体生涯,他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由首相、外国总理、成功企业家到小贩、平民与读者,在他们身上,他学到无数人生哲理与处世之道,受用无穷。尤其是“以和为贵”,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他补充,能与韩新10届同学相识、一起学习、生活,全靠一个字:缘。因此,我格外珍惜同学之间的情谊,希望大家能看透、读懂「以和为贵」这四个字的真谛。

出席《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特刊推介礼的嘉宾与全体韩新人合影。
张德仁:韩江培养华文新闻人才
董事长代表兼韩江传媒大学学院理事长拿督张德仁说,韩江中学于1978年勇开先河,在北马率先设立新闻专修班,系统培养华文新闻人才, 为我国各大媒体持续注入新血。
他说,从南到北,从报纸到电视,从传统纸媒到数码平台,韩江新闻人的身影始终活跃在新闻现场,为社会发声,为公义奔走。
他表示,1998年在丹斯里陈国平的领导下,韩中新闻班进一步转型为 “韩江新闻传播学院”,并于 1999 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迈向正规高等教育之路。2017年,更成功升格为全国唯一以“传媒”命名的大学学院——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邱郁霖:创造华文新闻教育历史
特刊编务委员会主席邱郁霖赞扬韩江2位杰出教育家,即宋世猷校长是慧眼识才的伯乐;而新闻系主任林景汉是关怀同学的千里马,2人成就一批批的新闻、学术及各界人才。
他说,韩江创造了华文新闻教育历史,大家在历史中前进及留下记录,也跟国际离散链(diaspora chain) 华文价值接轨,凸显东方文化的包容与共存的大同价值观,为我国多元文化色彩注入活力。
他表示,新闻传播的形态不断演变,但大家记录时代、传递真相、启迪人心的初心从未迷失,希望这本“满韩全席”的《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幸福及回忆、满载而归、满意、幸福与美满。
“经过3年多的岁月,我们今天通过特刊报答师恩及校恩,及呈现人性的真善美。然而,正如师母杨莉莉所言,我们不应沉溺于过去,而应勇往直前。生命或许短暂,但愿我们的初心能够延续,走向光明与永恒。”
仪式上,大会赠书予10届同学代表,以及由郑家财代表移交6000令吉模拟支票予韩江传媒大学学院,由张德仁接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