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习近平: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华盛顿16日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习拜会上就台湾问题强调,美国应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习近平于当地时间11月15日在美国旧金山费罗丽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两国元首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习近平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安全和繁荣。另一种是抱持零和思维,挑动阵营对立,让世界走向动荡和分裂。两种选择代表着两个方向,将决定人类前途和地球未来。

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

他强调,中美关系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思考和谋划。

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大国竞争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这个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

习近平强调,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也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不搞意识形态输出,也不同任何国家搞意识形态对抗。中国没有超越或者取代美国的规划,美国也不要有打压遏制中国的打算。

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他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既是从50年中美关系历程中提炼出的经验,也是历史上大国冲突带来的启示,应该是中美共同努力的方向。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完全可以超越分歧,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去年峇厘岛会晤时,美国表示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这次旧金山会晤,中美应该有新的愿景,共同努力浇筑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

一是共同树立正确认知。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关系。同时,中国有必须维护的利益、必须捍卫的原则、必须坚守的底线。希望两国做伙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二是共同有效管控分歧。不能让分歧成为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鸿沟,而是要想办法架起相向而行的桥梁。双方要了解彼此的原则底线,不折腾、不挑事、不越界,多沟通、多对话、多商量,冷静处理分歧和意外。

三是共同推进互利合作。中美在诸多领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既包括经贸、农业等传统领域,也包括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双方要充分用好在外交、经济、金融、商务、农业等领域恢复或建立的机制,开展禁毒、司法执法、人工智能、科技等领域合作。

四是共同承担大国责任。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麻烦离不开大国合作。中美应该做表率,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双方提出的倡议要彼此开放,也可以协调对接,形成合力。

五是共同促进人文交流。要增加两国直航航班、促进旅游合作、扩大地方交往、加强教育合作,鼓励和支持两国人民多来往、多沟通。

推动加强各领域对话合作

在台湾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中国重视美国在峇厘岛会晤中作出的有关积极表态。

美国应该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中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

习近平说,美国在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单边制裁方面不断采取针对中国的举措,严重损害中国正当利益。打压中国科技就是遏制中国高质量发展,剥夺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内生逻辑,是外部力量阻挡不了的。希望美国严肃对待中国关切,采取行动,取消单边制裁,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据报道,两国元首同意推动和加强中美各领域对话合作,包括:建立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成立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开展禁毒合作;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恢复两军高层沟通、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开展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同意明年早些时候进一步大幅增加航班;扩大教育、留学生、青年、文化、体育和工商界交流,等等。

两国元首认可双方团队自峇厘岛会晤以来讨论确立中美关系指导原则所作努力,强调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保持沟通、防止冲突、恪守《联合国宪章》,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负责任地管控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因素。两国元首欢迎双方团队继续就此讨论。

两国元首强调在当下关键10年中美共同加快努力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欢迎两国气候特使近期开展的积极讨论,包括:2020年代国内减排行动,共同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成功,启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以加快具体气候行动。

相关新闻:

中美同意 发生危机时立即通话

【视频】习拜散步交谈 拜登称会晤进展顺利

费罗丽庄园共进午餐 习近平拜登吃这些

中美恢复军事高层对话

习拜会结束 会晤持续两小时许

 

 
 

 

反应

 

灼见

【灼见】印度为何无以为继?/霍咏强

龙象之争:专政世界工厂vs最大民主政体,是西方媒体近年来最热衷的叙事题材之一。

印度作为后起的新兴国家,被视为最有能力赶上中国。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更成为压制中国的关键组合。然而,特朗普上台已经令美国各个联盟摇摇欲坠,没想到一场印巴空战,竟然令两者的直接比较,变得遥不可及。

过去两星期最热门的话题离不开中国战机和导弹的神乎其技,甚至成为网红“飞机打下来”的恶搞神曲。当然,大家更明白印度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不在于武器不够先进,而是中国空战反击系统已经成熟得可怕。

如果说此前还有人研究假如台海发生冲突,战况会如何发展?在这场空战后也变相告一段落。

恐怕只要中方说一句“台湾政权越过红线,北京准备武力封锁台湾”,估计岛上能跑的都跑了,留下来的也没啥信心硬扛,仗也不用打了。

信心比结果更重要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印度,打输了?也要庆祝10天,面子工程必不可少,这也证明对印度人来说,信心比结果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是自己做得不对的。

这次印度借着一宗非常可疑的恐怖袭击事件,空袭巴基斯坦作为报复,本质上就算不是贼喊捉贼,也肯定是借题发挥。

原先估计,印度军事实力占尽上风,巴方还击能力极为有限,就算不会像以色列摧残巴勒斯坦,至少可以仿效欺凌黎巴嫩,予取予求。岂料计划完全落空。这是小看了巴基斯坦?还是高看了自身的能力?

显然后者更接近现实。在吃了巴基斯坦的一记闷棍之后,想要追上和中国平起平坐的期望,变得不切实际!

表面上,印度的经济增长非常亮眼,从2014到2024年囯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逾倍,从2万100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4万4000亿美元,这种成绩在印度历史上,有谁能做到?

所以印度人相信莫迪、赞颂莫迪,绝不是假的。从建污水处理厂、搭建全民医保、废除落后的法律条文、废钞打击腐败,到以统一的印度教意识形态实现国族再造,从而改变外界认为印度不是一个团结国家的印象。

中美对抗印度尴尬

随着中美从合作走向对抗,西方国家主导的产业链从中国向外转移。但印度也因此陷入尴尬境地。如果印度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以本身的资源动能,远在东盟各国之上。

但问题是,印度一开始就被美西方选择作为围堵中国的棋子,在重组产业链的过程中,当然也不可能和中国靠得太近。而印度本身潜在的民族和阶级优越感,也阻碍了印度与中国发展成为更良好的友邦。但在极端主义高涨的国际环境下,现在并不是乘风破浪的好时机。

澳洲有研究发现,表面上印度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增长,甚至超过8%,这几年超法赶英,并高调发展制造业。

但是在工业产值的提升上,却只能维持在4至5%,令工业制造在囯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增长,一直维持在15%的水平。对一个新兴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健康。

许多跨国企业推行“中国加一”政策,实现生产线多元化。印度凭借庞大的年轻人口、较低的成本,被视为较为亲西方的经济体,因此有潜力受益。

4年前,莫迪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制造业激励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将工业制造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至25%,挑战“中国制造”。但印度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虽然青壮年人口多,但他们缺少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工人,加上欠缺基础设施支撑。

经过4年“激励”后发现,从企业到政府效率低下,行动缓慢,津贴既不及时发放,甚至借故取消。究其原因,就是高估了财政能力和外在经济震荡。最近甚至准备终止计划,也拒绝了一些参与企业要求延长执行期限的建议。

虽然印度实施西方民主选举制度,但社会极不公平,种姓制度至今在生活中影响巨大,围绕着种族形成“精英印度”群体。随着平等意识真正觉醒,底层民众对腐败、特权开始兴师问罪,印度将会面临多少社会动荡的风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