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AI取代人力! 5大职业惨了

(华盛顿20日讯)知名求职网站Indeed最新报告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工作,但有部分职业确实已经受到冲击,包括会计、行销与广告专家、软体开发者、医疗保健行政人员,以及保险理赔与稽核主管。

报告调查超过2800项职场技能后,发现28.5%的技术可能会被AI取代,高达68.7%的技能“不太可能”或“几乎不可能”被取代,没有任何技能会被AI完全替代,显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没有能力取代人类,仅适合提供辅助。

上述提到的职业则有可能首当其冲,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崛起的影响,Indeed首席经济学家Svenja Gudell表示,“这些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正好与人工智能擅长的接近,且这些职业不太依靠人际互动,这也是容易受到AI技术冲击的原因。”

Svenja Gudell建议,不应该回避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反而要更善用AI技术来提升能力,“例如撰写软体程式的人,应该学习使用AI来提升生产力,进而提升职场竞争力。”

该报告提到,虽然人工智能拥有较佳的技术能力,但欠缺解决问题及实务上的能力,暂时无法与人类竞争,Svenja Gudell说:“虽然无法取代人类,但人工智能将是非常先进的数位助理。”

新闻来源:中时新闻网

 

 
 

 

反应

 

灼见

【灼见】不选边,站得稳?/勤保伟

在这个信息一夜万变的时代,“AI GPU”一词已成牵动中美神经的敏感源。5月19日,马来西亚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宣布,将部署东南亚首个主权全栈人工智能(AI)生态系统,并由华为的昇腾(Ascend)GPU驱动,整合中国新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开源模型。

然而,仅隔一天,新闻稿中“华为”与“昇腾”二字已悄然撤下,相关声明也再未出现在任何官方渠道。数日后,才澄清该基建项目与政府无关。

要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才在5月15日正式废除拜登政府时期对AI芯片的出口管制宽限措施,并表示将逐国逐案重新谈判技术输出条款。

换言之,依据特朗普政府的最新立场,凡使用中国GPU、搭载敏感开源模型,或接入美国战略对手算法的行为,皆可能被视为违反出口管制。

一纸国内新闻稿,恰在马来西亚派团赴美谈判关税之际,意外引发白宫警觉。美国白宫人工智能顾问萨克斯更在X平台发文直言:“中国的完整AI体系已经出现。”他警告,我们正沦为其部署前沿——这不是讽刺,而是警讯。

AI冷战打破“骑墙空间”

过去十余年,马来西亚外交主轴是“维持中立,不选边站”。我们既欢迎美国技术,也乐于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一方面引进谷歌、亚马逊的云端平台,另一方面也敞开门户让腾讯、阿里设立区域枢纽。

我们接受来自美国的高端封测投资,也不拒绝中国品牌设厂拓销。但这场AI冷战,正逐步打破这种“骑墙空间”。

中美之间的分歧,早已从贸易摩擦演化为科技竞争与制度对抗。特别是在AI领域,这不只是技术之争,更是认知主导权的延伸战场。美国要的不只是贸易顺差,而是确保其技术不落入战略对手手中;中国也不仅追求市场,而是打造不受美方制约的技术闭环。

在这种结构性冲突下,任何试图同时接入两方系统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潜在威胁。马来西亚还能稳住中立吗?抑或,我们早已成了“必须被归类”的对象?

这起华为AI基建争议,真正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立场模糊。一开始由政府高层宣布,后来却澄清“与政府无关”。

如此反复,只会让外资看不清我们到底在谁的系统中运营,也会让美方在谈判桌上质疑我们的可信程度。

要真正做到中立,就必须制度化地划清界线——哪些是国家项目,哪些是私营合作;哪些属于开放平台,哪些涉及受限技术。

同时,也应建立国家层级的AI使用审计框架,向国际伙伴证明:马来西亚欢迎任何合规技术合作,但绝不会成为任何势力的数据跳板。

美国最关切的,是其核心技术是否会落入“不该拥有”的手中。

透明机制换取美信任

马来西亚可主动提出:愿意建立透明的技术使用报告与监管机制,例如设立“AI基础设施使用申报平台”,要求所有导入AI基础设施的企业申报其用途、来源与对接对象,以确保敏感技术不流入制裁名单内的单位。

这样的透明机制,也许能够换取美国在关税或技术许可上对我国区别对待,既保障其技术安全,又保留马来西亚在部分领域的合作空间。

马来西亚长期自诩为区域数据枢纽。但在中美AI冷战的格局下,若无法升级为“可信任的战略桥梁”,最终将沦为“不可靠的技术跳板”。

因此,我们应主动提出区域多边合作倡议。例如,邀请东盟国家共建“AI可信任数据联盟”,推行统一的数据保护与技术溯源制度;再联合中美科技巨头推动“非军事化AI合作倡议”,聚焦医疗、农业等和平应用场景,让技术造福马来西亚社会。

中美之争,表面是大国博弈,实则已将所有中型经济体逼入必须表态的角落。不选边,正变得越来越难。

真正的考验不是选边,而是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制度能力、产业成熟度与外交谈判力,来守住中立、稳住利益。

要走一条“不选边,也不掉队”的道路,靠的不只是善意声明,而是让人安心的制度、可信的规范,以及让国际认同的国家意志。

这,才是马来西亚能否在新格局中赢得尊重与主动权的关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