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暴跌 清算达17亿美元

(华盛顿10日讯)在过去24小时内,加密货币市场经历剧烈波动,清算规模达到17亿美元(约72亿2500万令吉)。
据“东森新闻”报道,超过58万名用户因此爆仓,规模远远超过2020年“312大爆仓”事件。
逾58万用户爆仓
之前有报道指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旗下的公司,即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TMTG),正在洽谈收购一家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akkt。
在此情况下,市场预期特朗普新政府将推动相对友好的政策,带动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比特币”飙升破10万美元(约44万2700令吉)。
根据《coinglass 》数据显示,比特币在大马时间12月10日晚暴跌至9万4000美元(约41万6120令吉),大量加密货币跟随跳水,进而导致全球有超过58万人面临爆仓,总金额高达17亿6000美元(约77亿9095万令吉)。
根据《CRYPTO BRIEFING 》报道,虽然此次市场大跌的确切原因尚未明确,但分析指出可能与两件事有关,即谷歌推出新型量子芯片“Willow”以及不丹政府的大额比特币交易。
而Google量子人工智能团队本周推出的“Willow”芯片号称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传统超级电脑需10亿年才能完成的运算任务。
这引发了加密社群对比特币加密安全性的担忧,认为未来量子运算可能威胁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资产的密码学基础。
专家指出,目前破解比特币加密需要一台拥有约1300万个量子比特的量子电脑,而“Willow”芯片仅有105 个量子比特,距离构成实质威胁还有很长的距离。
根据《Arkham Intelligence 》的数据,不丹政府控制的钱包近日向新加坡交易公司“QCP Capital”转移了406 枚比特币,并进一步将1900万美元(约8412万令吉)的比特币转至币安热钱包。
不丹上月曾出售367枚比特币,导致价格下跌至9万美元(约39万8466令吉)以下;不丹目前仍持有1万1688 枚比特币,是全球持有比特币最多的5个政府之一。
视频推荐 :
虚拟币策略勿迟疑/陈万诚
美国金融巨头黑石集团在2024年底正式建议投资人将1至2%的资产配置于比特币。这项动作不仅象征主流华尔街机构对虚拟货币接受度的根本性转变,也代表虚拟货币正从边缘工具迈向全球资产配置体系的一部分。
相较之下,马来西亚的步伐显得缓慢而零散。虽然本地虚拟货币用户群日益增长,亦具备成熟的金融科技基础与良好的监管文化,但在制度设计上却始终未能形成明确方向。
监管机构的立场多年聚焦于“防范风险”,然而,当前国际环境的变化已清楚显示:虚拟货币不再只是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组成。
指南形式犹如建议书
国家银行与证券委员会虽于今年1月和4月,分别发布了关于电子货币机构(EMI)与货币服务业务(MSB)的最新加密管理指南,涵盖密钥管理、加密协议、证书机制与硬件安全模块(HSM)等内容,技术层面并不逊色于欧美。
然而问题在于,几乎所有条文皆以“鼓励”语气撰写,缺乏强制性,也未设定合规时限,形式上更像建议书而非监管令。
更关键的是,配套的执行资源并未同步建立,造成“文件先进、执行滞后”的风险。在制度不完善、技术尚未落实、执行机制不透明的现实下,即使马来西亚有意发展虚拟货币生态,也可能因缺乏可信的技术基础而难以吸引全球机构进驻,最终被排除在国际加密资产价值链之外。
当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我们必须认识到,“合规”不应只存在于文书中,也不能只依赖市场自觉,而需要配套审计机制、基础科技建设与行政执行架构共同推动,形成完整的国家级金融科技治理系统。
回顾过去10年,若马来西亚的退休金体系每年将5%的资金以定期方式投入比特币,即使不计算高点高卖,仅按长期持有估算,其总资产回报将为全民带来数千亿令吉的增值。这种回报无法复制,但错过机会的代价却每年都在积累。
虚拟货币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而是全球金融转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马来西亚需要的不仅是一套法规,更是一种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政策自觉。
下一阶段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要做旁观者,还是参与者?
未来5年,将决定我们是拥有建设权的经济体,还是被系统设计边缘化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