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说给30万股市新人听(上)/冷眼

他们既然都是现在才开新户头,可见其中大部分没有经验,甚至没有认识,但是,这不碍事,如果等到有认识,有经验才进行投资的话,他们永远都没有勇气踏进股市,这就是何以8000亿令吉的定期存款者,迟迟不敢进入股市的原因。

我可以告诉这30万股市新人:没认识,没经验不要紧,只要你肯学习,认真学习,自然认识和经验就有了,我在50年前进股市时,对股票和股市根本没有认识,也根本没有经验,但在进入股市之后,我很努力进修,一面投资,一面进修——很勤奋的进修,慢慢就有了认识,有了经验,这样持续不断的边打边学,慢慢的一步一步向上爬,到了今天,我可以说我有足够的认识和经验来应付任何的股市风暴。

50年千山我独行

我把我学习股票的经过,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写成一本书,叫《千山我独行》,现在正在排版中,预料农历新年前后就可以跟大家见面。这本厚达400页的所谓“冷眼的故事”,是记载了我50年学习及投资股票的心路历程,有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来读,可以帮助你们减少学习股票的错误,节省学习的时间和减少因错误而付出的代价。

我不认为这30万股市新人都是投机者,他们之中,其实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都是知识分子。这是非常有利的投资条件,如果在进入股市之后,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成功。

我国现存的500所私立大学和学院,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的,在六十年代末期,当我开始学习股票时,只有一所马来亚大学,在本国,当时读大学的机会少之又少,现在不同了,只要肯学习,几乎都有读大学的机会。

教育水平比六十代高了几倍,我相信这30万股市生力军中,大部分都受过中高等教育,都有阅读股市和股票的能力,只要认真学习一定能学懂,一定能做好投资工作,成功的机会很高,切勿错过。

我在去年7月1日出版了一本叫《决战股市终极方案》,是我50年股票投资经验的总结,根据这个方案投资,肯定可以做到胜多败少,达到财务自由 。

认真学习是不二法门

这本书面世后,受到股友的热捧,一连25次进入《亚洲周刊》的大马华文畅销书排行榜,其中18次高居榜首,5次排名第二,一次排名第五,一次排名第六,在短短的6个月中销出近2万本,在行动管控令期间有这样的表现,令我欣慰。这是一本严肃的书,没有兴趣投资股票的人不会去买,买拙作的都是想认真学习股票投资的人,而这批人中,相信大部分是来自30万股市新人。可见想认真学好股票投资的人还真不少。

我要给这30万新人信心,只要你们肯认真学习,你们一定能投资成功,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就是这样起来的。如果我能从一无所有,达到财务自由,你们也一定能够做到,我给你们信心。

我国有1500万的受薪者,多数是中低阶收入者,在应付了日益沉重的家庭生活费之后,能够储蓄的数目已寥寥无几,由于这有限的储蓄得来不易,所以特别珍惜,不敢贸然投资,以免亏蚀后陷困。

反应

 

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