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国内还是国外上市好?/程志彬

很多学员在们的三天课程或者咨询服务当中会问到,是否真的选择在马来西亚上市呢?还是是可以去国外上市?

因为市场上也是有很多顾问,推崇去国外上市,如:美国、香港、澳洲等等。

究竟我们要如何决定一间公司要去哪里上市呢?在国外上市有什么利与弊呢?在马来西亚上市,又有什么利与弊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课题。

市场上的确很多企业家选择在国外上市,我本身认识的朋友圈内就有好几个在美国、香港、澳洲、英国等国家上市。其实这些都不是新鲜事。

我个人在十多年前,尚未成立Finsource集团前,也曾介绍一家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公司在英国上市。那时我尚未懂得处理,就转介绍给上市顾问。他们也成功地替友人企业成功在英国上市。

前几年开始,在市场上不难发现有很多金钱游戏(money game)标榜着接下来会带领你的企业去美国 上市。林林种种的上市计划,都在市场上涌现。这无疑令到市场上的投资者或企业家开始混淆、困扰和迷惑。

时隔多年,很多金钱游戏公司开始倒闭。随之而来这些上市梦,尤其是在OTC梦也一一粉碎。同时,也有些计划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也失败回来。

我认识的一些企业家尤其是在澳洲上市的,均告失败收场。经我亲自介绍去英国上市的那家企业,最后也失败收场,回来了马来西亚,希望在马来西亚重新上市。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总会有些真正在国外上市而且有标清的业绩。在槟城有个电子行业的企业,在大马和香港双边上市,就有得到了不俗的表现。那么,为什么会有些失败的案列呢?我现在一一替你剖析。

其中一个从国外上市失败续而回流到马来西亚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忽略了公司的基本面。

忽略基本面铩羽而归

什么是公司的基本面?那就是公司的基本运作或是市场运作。一个正常的公司,我们要得到上市的地位,首先是必须要有业绩和利润。如何获得业绩和利润?其实是从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而来。

当产品销售网络越大,服务层面提供越广,业绩利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开始铺排上市之路,扩大生意板块。

当企业成功上市之后,企业就开始迈入新的里程碑。大家都理解到最近的一、两年,有许多的散户开始及进行股票投资。在马来西亚,我们都是通过大马交易所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上市公司也以发售股票作为融资的功能。

换句话说,上市后的其中一大功能就是得到大众的资金来做更大发展。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就是从投资者。上市公司从机构投资者或者散户来购买他们的股票以得到资金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家上市企业需要持续发展,增长,需要投资者的融资、支撑才能发展下去。

如果我们相信一家健康的上市公司模式生态是由此而来,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答案,为什么有很多国外上市公司是失败下场而回国,这个答案显而易见。

打响品牌提高成功率

如果我们在国外上市,产品服务依旧只在马来西亚,举个例子:我们公司在澳洲上市,可是产品、服务并不在当地提供或售卖,当地的投资者并不了解你的企业。请问当公司要做融资,是否有投资者愿意买你公司的股票?

难道我们只是要靠马来西亚的人民来购买你的企业在澳洲上市的股票吗?这就是最大的致命伤。

另一个例子,我介绍的那家去英国上市的企业。他们成功在英国上市,可是当他们想进行融资,并没有受到当地投资者的青睐,融资宣告失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状况?

这是因为当地的投资者不了解一家马来西亚的企业为什么会在英国上市?他们不了解该家公司的操作。

同样的,假设一家印度公司在马来西亚上市,可是业务在印度而非马来西亚。请问作为投资者的你,你会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吗?这个就是重点所在。

如果我们要在国外上市,我们的产品必须要在当地售卖,服务有在当地经营。换句话说,你在当地也有子公司或分行,这样的层面之下,你在国外上市的成功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又或者你的企业是跨越地区,或者无国界的,比如生意是在网际网络经营,不只是单靠马来西亚市场,产品可以透过网际网络也可以在美国、英国、香港、澳洲轻易购买到, 国外民众也认识你的品牌。这样的前提之下,在国外上市也不成问题。

做好业绩再出国

经过一番解释后,我呼吁如果你的企业业务或者产品还没到达国际层面,在马来西亚上市会是更精明的选择。当企业在马来西亚上市后,生意板块扩展到外国如香港等其他国家,企业可以选择再上市。

企业并不局限于只能在一个国家上市,而是可以去到多个国家再上市。其中的例子包括顶级手套(TOPGLOV),该公司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有上市,同时也计划在香港挂牌。

我呼吁业者先做好企业的业绩,达到上市标准,然后再把公司往外发展。作为企业家,必须拥有上市思维。资本之路,才是正道的致富途径。

 

ADVERTISEMENT

 
 

 

反应

 

财经新闻

各领域盼政策扶持 推动行业复苏

(吉隆坡16日讯)零售消费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人民和商家都期待2025年财政预算案出台,希望政府能推出更多政策,帮助民众应对挑战。

延续去年的改革主题,政府应继续采取“开源节流”策略,以拓宽税基或推行针对性补贴为导向,降低财政赤字。

RON95汽油补贴合理化已势在必行,各大商家进言献策,希望政府在推行新政策前,能制定明确指引,降低过渡期带来的阵痛。

■医疗保健领域

大马医疗协会:推动医疗系统改革

大马医疗协会(MMA)呼吁财政预算案中增加整体医疗卫生拨款,推动医疗系统改善和改革,包括为长期停留在UD56级别的专科医生,设立Khas C特级职位,留住人才减少辞职潮。

协会主席拿督卡文德建议政府上调医护人员的周末值班津贴,从现有的每小时9.15令吉,提升至25令吉;专科医生的津贴则从每小时10.40令吉,提高至30令吉。

同时,协会还提议增加公共医疗系统的数字化资金支持,或者通过糖税来鼓励健康生活方式。

顶级手套:降低橡胶手套出口税

顶级手套(TOPGLOV,7113,主板保健股)认为,企业无法承受没有完善方案的政策,建议政府在推行新政前,应先广泛咨询,集合相关部门全面实施,避免“纸上谈兵”。

虽然公司对预算案可能推出的新政策不予置评,但认为政府致力于改善经济环境,因此,新政策可能会更有利于商业发展,帮助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标。

该公司希望预算案能重启消费税,降低橡胶手套出口税这个“沉重的负担”,提议将税率减半至0.1%,减轻出口压力。

医美业盼税务减免

DC医疗(DCHCARE,0283,创业板)董事经理张资盛指出,如果出台新的医疗保健政策,可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打击消费者信心,并影响医美服务的需求。

因此,他希望政府能推出支持医美行业的措施,如税务减免。

他表示,2025年预算案对医疗保健领域,特别是美容和健康细分市场的影响重大。支持可持续增长和创新的政策,将有助于提升行业的发展,使医美服务更加普及。

 ■啤酒领域

别再提高啤酒税

喜力大马(HEIM,3255,主板消费股)董事经理马廷雷尼范克伦,呼吁执法机构加强监管,特别是当结构性改革措施推出后,酒类的非法贸易可能会更加猖獗。

他表示,虽然加强执法已有效挽回政府流失的税收,但若提高啤酒消费税,将进一步扩大合法啤酒和非法啤酒之间的价差。

因此,他希望政府不要再提高消费税,毕竟大马的啤酒税已是全球最高之一。

他还希望预算案能包含绿色税务减免,激励积极响应环保的公司。

分阶段推行新政策

皇帽(CARLSBG,2836,主板消费股)董事经理葛利尼,希望政府分阶段推行政策。

RON95补贴合理化和销售及服务税(SST)上调2%,将对购买力产生打击,企业需要时间调整定价和成本管理,应对盈利和消费者影响。

他也同样希望政府维持啤酒行业的任何税务,毕竟任何税务的提高,将导致走私活动增加,违禁啤酒需求增加,危害公众。

同时,除了推广绿色能源的激励,他也希望政府能提供投资节能技术的补助金,或以税务抵免来执行。

 ■家禽行业

降低技术升级门槛

龙马跃控股(RHONEMA,5278,主板消费股)董事经理林万强,希望政府能为商家提供激励措施,如税务减免或免税优惠,帮助抵消员工成本上升带来的冲击。

他还提到,油价上扬对商家造成冲击,因此,希望政府出台针对商家的补贴政策。

此外,政府在鼓励商家技术升级的同时,应降低采纳门槛,如提供补助或低息贷款,支持企业采用节能技术或优化工艺流程,以降低成本并提升整体效率。

 ■家具领域

监管廉价进口家具

亿维雅(HEVEA,5095,主板工业股)董事经理熊豪俊表示,疫情后人造板材行业迟迟未能复苏,订单流向邻国,加之海外生物质市场的大量补贴,导致本地制造商原材料更加匮乏,供应链中断问题进一步恶化。

他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税收减免或能源补贴政策,帮助行业应对成本飙升,并制定稳定供应链及资源本地化的政策,以恢复家具行业的竞争力。

他还呼吁政府监管廉价进口产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降低或取消木材工业局(MTIB)制定的每平米2令吉的木板出口税,提升本地生产商的出口竞争力。

 ■物流领域

改善数字基础设施

大马邮政(POS,4634,主板交通与物流股)集团总执行长查尔斯布鲁尔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管理传统成本及履行普遍服务义务(USO)的相关开支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数字经济结构性转型的压力。

他希望政府能够优先考虑改善数字基础设施,并提供激励措施支持人力和劳动力发展。

“我们希望政府能提供补助金,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

他还希望政府推出更多绿色物流奖掖,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并加大对数字化升级的支持。

马航:航空部门需过渡性支援

马航认为,针对性补贴的合理化和电子发票的推行,短期内可能对公司造成冲击,但长期而言仍有利于行业发展。

逐步取消补贴可能会增加营运成本,特别是在地勤和燃油方面,而实施电子发票系统则需要时间让公司适应。

因此,该集团认为航空部门需要过渡性支援,补贴合理化将会对其他费用和原料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分阶段财政支援有助于缓解新政推行的成本压力。

因此,马航希望政府能在预算案中,引入电子发票整合的补助金、技能培训奖励以及创新激励措施,以帮助公司过渡。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