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向消费社会/安邦智库
中国加入WTO后,其经济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迅速奠定了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从需求角度来看是“投资社会”,从生产与消费关系来看则是“生产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的财富积累显著增加,城市中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个人资产也在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将会从“投资社会”、“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发展。
数年之前,安邦的研究人员预判到这种发展逻辑,并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在未来的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主驱动轴”将发生切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消费,而不是来自于投资。
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在消费社会,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将会有很大调整。全能型、主导型的政府角色将会有很大变化,“政府说了算”将让位于“市场说了算”,政府将从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变成服务提供者和环境维护者;同时,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掌控将会弱化,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消费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消费社会的基础保障制度。实际上,从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消费早已成为拉动该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安邦智库的追踪显示,从2000年至2022年的23年中,最终消费有14年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投资在其余9年里的贡献率超过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消费的年份,大部分都是中国经济遭遇内外部冲击,该国政府出重手以投资拉动经济之时;当中国的政经形势处于正常状态时,消费会立刻回归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消费将会越来越稳定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使然。
一种看法是,中国发展消费社会与发展制造业相对立,认为消费社会转型就是放弃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工业,甚至放弃科技产业发展。
事实上,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而消费社会的发展其实与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相融。
当今世界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发达的消费与现代工业二者兼具,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都是如此。
不同于“消费主义”
中国国内还有另一种错误看法,即将消费社会与主张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划上等号。但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消费社会承认正常的社会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为动力发展相关的产业,它是在“生产社会”之后必然出现的发展阶段。
所以消费社会与放纵物质消费欲望的“消费主义”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总而言之,从“投资社会”、“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是中国经济必然经历的长期趋势。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newsletter@anbound.com
郑修强:中国东盟经贸 李强到访增新推动力
(吉隆坡23日讯)中国总理李强下周在吉隆坡参与首次举行的东盟-海湾合作委员会(GCC)- 中国峰会,体现中国对区域合作的高度承诺。
东盟共享发展总商会会长拿督郑修强指出,李强的到访也将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带来新的推动力。
他对马新社说,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明朗的环境下,各国正积极寻求新的战略伙伴,以减少对单一经济集团的依赖,并提升本身的经济韧性。
“中国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为本区域国家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郑修强解释,中国建议的“双循环”发展策略,结合国内市场发展和国际合作结合起来,为东盟国家带来了巨大潜力。
他指出,中国可向东盟国家增加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的投资,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产品,然后将其出口回中国市场,从而满足中国的国内需求,并推动共同经济增长。
他举例,马中农业合作拥有广阔的前景,除了继续从马来西亚进口榴莲和叶子农产品之外,两国也可扩大在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他提到,通过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农业附加值,打造可持续的供应链。
“随着东盟国家经济增长,他们也会从中国进口更多产品。若这些交易使用人民币进行,这将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并长期对中国经济带来利益。”
合作应互利共赢
郑修强解释,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应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而非通过影响当地零售业的廉价商品运送。
“健康的合作是能提升相互竞争力,为双方带来繁荣。”
他指出,东盟经济的崛起将强化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在应对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时更具韧性。
有鉴于此,他希望本次峰会能刺激马来西亚和区域经济。
“领袖须在加强东盟区域内贸易、统一监管条例和减少贸易壁垒方面达成共识,以使区域经济体系更加强大和更具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