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人的味蕾记忆 薯粉根
从中国福建永春移民到巴生落地生根的薯粉根。 有一天,也许是中国人到这里寻找他们流失的私房味。
食物,也是一张身分证。
只是饮食文化随着老一辈先贤的离开,没有了这一代人做解读器,一不小心,一个籍贯的身分认同就不知不觉穿过指间的空隙流逝。就像薯粉根,明明是中国永春人的食物,可是,键入网络,针对它的相关文字报道,每一笔都指向了马来西亚——巴生。
是不是永春人小孩的饮食记忆中都有一道叫“薯粉根”的面条?
但,对我这个在永春家庭长大的小孩,薯粉根的确是我的暖心食物(Comfort Food)。可是,食物与籍贯的味道是每一个家庭里的私房话,除非在外面碰到了熟悉的味道,不然是很少主动对外讨论家族饮食。不是辛秘,只是一般大家都不会觉得自家的饮食有什么值得高谈阔论的。
像我,若不是遇到巴生的炒薯粉根,必然以为全天下的薯粉根煮法都是汤煮法。更没想到,原来,薯粉根是“永春人”独有的味蕾记忆。当然,是不是所有永春人都还在吃这一味呢?


剩粥加薯粉的结合体
贵阳家乡小厨驰名茨粉根主厨兼董事陈永樻曾经回到福建永春寻根,在当地发现到白粿在当地很受欢迎,而且在原乡还可以找到新鲜即做的,但是薯粉根……却很少人提起。市面上也没见到有人销卖。若要追究,不外就是,没有人去推广。
不过,一种食品能否在一块土地上萌芽,有时,也是一种缘的迹遇。


五十年代,陈友梓(陈永樻的父亲)从福建南下以制面谋生,可是,那年代,制面功多钱少,再加上不容易保存,于是,夜间他也兼卖炒面,薯粉根是永春人的家常食品,以往,若是有吃剩的粥水,基于不浪费食物的心理下,老一辈的永春人都会将它再变化,加薯粉,弄成一条条的薯粉根,拿来炒或者煮汤,都非常美味。
“这是我们家里最初的薯粉根做法,是用粥的稠(或糊)加薯粉打成薯粉制成的面条。但后来,做生意,总不能天天熬粥来做薯粉根,因此,我们都是直接将薯粉先制成浆糊,再混入干的薯粉、少许的面粉,再擀成条状,以前是压扁了,用刀来切,现在机械化了。”


机械取代人力
记者执着的问说:“手工,和机械做的有差吧?”
陈永樻解释,如果是面粉制成本,肯定。但薯粉,不会,因薯粉没有筋度,不用反复的辗压。而且,大家都说“岁月是一把杀猪的刀”,人到中年,体力也大不如前了,他致力引进更好的机械取代人力,未来,希望可以批发薯粉根,将薯粉根发扬光大。
采访陈永樻以前,记者以为薯粉根是百份百的薯粉制造,原来,不是。(有部分人家的确是百份百薯粉制作,譬如记者老妈的私房薯粉根)贵阳的薯粉根加入少许的面粉,是因他们的薯粉根要油炸到它脆香,既有薯粉的弹性,又有面粉的空心。而且,加了少许面粉的它更耐煮。
薯粉根制作过程:






贵阳家乡小厨驰名茨粉根
(Noble House Seafood Restaurant)
地址:5,Jalan Temoh,41400,Klang,Selangor
电话:03-33430927
**************************
同场加映:

关于巴生薯粉根
在说到巴生薯粉根之前,一般人都很纠结在其名字,到底应该是薯,还是茨?有人写薯,有人写茨? 如果指的是薯粉制成品,肯定用“薯”。
在一些报道文献中有提到,“薯”广东读法叫“茨”,吉隆坡的茨厂街是取广东音缅怀当年叶亚来在那儿开了一家木薯厂。“茨”应该是先贤以音喻字,后来的人又因“茨”太广泛被应用,自然“茨”“薯”同化了!但若是以正统中文字的规范,用“薯”较好。
在巴生卖薯粉,又卖到很出名的,记者也吃过的,少说都有6家。
其中3家就是陈永樻兄弟姐妹经营的分支。分别是老店(已故创办人陈友梓开创的第一家店,珍珠海鲜酒家,店龄45了!目前由另一个儿子掌理);贵阳是是陈友梓的大儿子陈永樻17年前自创的餐厅;另一家叫冠凤小食馆的则是陈友梓的女儿。
发扬光大第一人
陈友梓是将薯粉根在巴生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可是继他之后,在港口一带也有数家相当著名的薯粉根炒家,譬如班台的五楼面档海鲜、升美海鲜饭店。
五楼面档的炒法和陈式那一派都是偏干的,今天就暂撇不谈。
反而是升美这一家,薯粉切得细,滑,炒起来亮晶晶,乍看像银河上的流星尾巴,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而且又是湿炒法,因此,一口就是一个咕噜,未曾细嚼已进了肚子。这种吃法,就是贪一口“酱”的爽快。
升美海鲜饭店
地址:22A,Jalan Wooten Pandamaran,42000,Port Klang,Selangor
电话:016-2983696 营业时间:5.30pm-12.30am(周四休)
报道:吴梅珍 摄影:许鸣祥
关丹永春会馆吁豁免小商贩电子发票 促政府纾缓基层负担

关丹永春会馆署理会长陈耐宾(左)主持颁发会员子女奖励仪式
(关丹19日讯)关丹永春会馆呼吁政府体恤小本经营的商贩,建议豁免年销售额少于50万令吉的业者实施电子发票政策,避免加重基层负担。
这项呼吁是该会今日上午召开2025年度常年会员大会时,通过的重要提案之一,反映了基层对电子发票政策执行层面的现实关切。
在大会上,署理会长陈耐宾也发表致词,强调会馆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尤其应致力于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他指出,永春会馆的扯铃队近期在马来西亚国际扯铃大赛中表现亮眼,斩获佳绩,展现中华技艺的风采,值得各界肯定。
“扯铃不仅是一项民间技艺,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他呼吁各华社组织积极推广传统文艺活动,激发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情。
由于会长拿督斯里孙诗传因公务未能出席,陈耐宾代为主持大会,并颁发第53届会员子女学业奖励金。今年共有85位学生受惠,发出奖掖总额达5765令吉,象征会馆对教育和子弟成长的持续关注。
他也感谢理事及会员的团结合作,让会务近年蒸蒸日上,并勉励大家不分籍贯、同心协力,为会馆发展注入新动力。
大会也通过多项社会关怀议案,包括:
1:针对当前国内种族与宗教议题日趋敏感,呼吁政府善用执政权力,缓解社会紧张氛围,推动多元族群和宗教和谐共处的国家形象;
2:吁请当局正视重型车辆频繁酿成严重交通事故的问题,拟定更有效的交通政策,并适时修订相关法令,以保障公众安全。
3:该大会展现了永春会馆不仅关注文化传承与教育,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议题,体现华团组织的责任与担当。

获得奖励金的学生们与永春会馆全体理事拍摄团体照

出席的会员们纷纷举手通过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