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梦境可能是健康信号?/林仁吉

近年来,梦境与深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人常常抱怨自己“夜寐多梦”,这些梦境不仅让人困扰,还可能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一位患者曾幽默地对医生说道:“医生,我最近总是梦见自己在跑步,却怎么也追不上前面的一碟炒粿条。”

这样的梦境看似搞笑,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它可能是一种健康信号。

在中医视角,梦境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

中医理论中,梦境不仅是大脑的产物,它还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五脏的功能通过情志与梦境相连,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心主神志,脾主思虑,肝主疏泄,肺主悲忧,肾主藏精。”每一脏腑的失衡都可能引发不同的梦境。

中医的梦境与症状

心主神志:心火旺盛时,梦境可能惊恐或离奇。就像成语“梦中惊醒”,有时候梦境的奇异和恐怖,反映了身体某些机能的不平衡。

脾主思虑: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可能引发与食物相关的梦境。许多人在吃过油腻食物后,会梦见自己吃东西,这也是中医所说的“脾虚”作祟。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时,梦境可能充满压抑或追逐的情节。如同成语“夜长梦多”,肝气不疏,心中烦闷,梦境自然多而杂。

肺主悲忧:肺气不足时,忧伤或哭泣的梦境可能出现。正如古人所言:“梦中泪满巾”,反映出情绪压抑所带来的困扰。

肾主藏精:肾虚容易导致梦遗或惊梦。如同《梦华录》中的梦境奇异,肾虚可能导致梦境的失控。

例如,那位追逐炒粿条的患者,可能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在梦境中表现出对能量的渴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如健脾和胃、疏肝解郁或补气养血,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多梦症状。

情志失调:压力大、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滞,扰乱心神,常见的情况就如同成语“梦断魂消”,心神不宁,梦境也因此异常。
饮食不节:宵夜或高脂肪饮食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影响消化,也常使梦境更加频繁。

阴阳失衡:夜晚属阴,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可导致多梦,古人有云:“夜阴梦深”,此言深夜的梦境多与阴阳失调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气血虚弱无法维持心神安宁,频繁做梦。若气血不足,便如“无根之木”,心神无依,梦境便难以平静。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复方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等,结合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帮助恢复身体的平衡。

药食减少梦境

中医有许多药食同源的食材被认为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减少梦境的发生。例如:

酸枣仁:酸枣仁具有安神的作用,是治疗失眠和多梦的常见中药,常用于缓解因脾胃虚弱引起的多梦症状。

桂圆:桂圆能够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它是许多人夜间必备的“良药”,古人称其为“补血之宝”,有助于安稳睡眠。

枸杞:枸杞具有滋补肝肾、养血安神的作用,常用于调理因肾虚引起的失眠和多梦。

用枸杞煮粥,既美味又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百合: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是常用于改善多梦、焦虑等症状的草药。

食物方面,以下几种食材也能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牛奶:牛奶富含色氨酸,有助于提高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促进深睡眠,常被认为是“梦乡的钥匙”。

香蕉:香蕉含有镁和钾,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促进深度睡眠。

樱桃:樱桃是天然的褪黑素来源,可以帮助调节睡眠周期,减少多梦。

现代医学:梦与大脑关系

现代医学把睡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身体和大脑恢复有重要作用。

主要的睡眠阶段包括:

1.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包括3个阶段:

N1阶段:入睡过渡阶段,轻度睡眠,肌肉放松,容易被唤醒。

N2阶段:中度睡眠,身体逐渐放松,心跳和呼吸平稳,脑部信息处理增加。

N3阶段:深度睡眠,身体和大脑的修复阶段,免疫系统增强,组织修复和生长发生。

2.快速眼动睡眠(REM):大脑活跃与梦境相关,情绪调节和记忆巩固发生在此阶段。

睡眠周期大约为90分钟,通常每晚经历4到6个周期。NREM睡眠多出现在前半夜,REM睡眠则逐渐增多,集中在早晨。健康的睡眠需要经历各个阶段,帮助身体和大脑恢复,维持身心健康。

梦境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是大脑整合日常经历和调节情绪的过程。梦境的生成机制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包括:

压力的影响:过度压力会升高皮质醇水平,扰乱睡眠结构,增加梦境的频率。

饮食与睡眠:晚餐摄入高热量食物会增加消化负担,减少深度睡眠时间,导致多梦。

睡眠周期与梦境:浅睡眠、深睡眠和REM睡眠的比例不协调,往往导致梦境频繁。

健康饮食:避免睡前摄入油腻食物,提倡清淡饮食,减轻胃肠负担。

情绪管理:通过冥想、瑜伽和深呼吸来缓解压力。

规律作息:固定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保持生物钟的稳定。

适量运动:日间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深睡眠时间。

中医与现代医学互补

尽管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理论上有所不同,但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中医的“肝主疏泄”与现代医学对情绪调节的关注如出一辙。

一项发表于《睡眠医学评论》的研究指出,快速眼动睡眠对情绪调节和记忆处理至关重要,这与中医的“心主神志”理论不谋而合。

2020年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患者显著延长深睡眠时间并减少夜间梦境。

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和中药治疗,以及现代医学的心理健康干预和生活习惯改善,可以大大提高深睡眠质量。

无论从中医还是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梦境都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指示器。

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管理情绪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夜寐多梦”的发生,提升深睡眠质量,让每个人都拥有安稳的夜晚和充实的白天,享受健康、活力的生活。

 

 
 

 

反应

 

保健

为什么医生专业要困在1992年?/林仁吉医师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椰浆饭价格从2011年的2令吉3仙上涨至2024年的3令吉68仙,涨幅高达81.3%,远超同期28.7%的全国通货膨胀率。大马的椰浆饭,从50仙涨到5令吉你不会太惊讶;打工族的最低工资,也从每月300令吉调整到1500令吉,没人反对;你付30令吉洗头、12令吉一杯咖啡,都能接受。

可一旦医生说:“诊金能不能也调整一下?”

——立刻有人跳出来:你不是该有医德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医生不该赚钱”当成一种社会正义?又是谁告诉我们,医疗服务必须永远低价甚至“免费”才叫合理?如今,这种不对等的认知,正随着一个新政策的推行,把基层医生逼到了抗议的临界点。

一纸“药价必须公开”的法令,为何激怒医生?

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价格管制与反暴利法令(药品价格标示)命令》,规定所有私人医疗机构都必须:

●张贴出药物的详细价格表;

●包含通用名、成分、剂量、品牌名与单位售价;

●所有药品都必须“看得到”,纸本或电子版都行;

●违规者可被罚款最高5万令吉(个人)或10万令吉(机构)。

看起来,这是一项以“消费者知情权”为出发点的法令,理应值得支持。谁不想知道自己付的钱花在哪里?但问题是,这项政策没有区分药房与诊所之间在运作模式、进货成本与用药逻辑上的根本差异。

在连锁药局、电商平台已能以大批量采购压低价格的年代,社区医生却被要求在不同病人、不同处方之间,维持一套“统一公开价”,几乎等于逼迫他们将诊疗服务简化成“药品买卖”。

更严重的是,药费收入对许多私人医生来说,是维持运营的主要来源。因为,马来西亚的私人诊所门诊费,自1992年以来,33年没有任何调整。

没错,33年。三分之一世纪过去,几乎所有生活成本都涨了,但医生的基本服务费,却被“医德”强行钉死在上世纪。

社会愈加不理解医生,危险的不只是医药费

这项政策表面看是价格透明,实质却可能加速医疗体系的信任崩塌。

你是否能想象这样的画面——病人拿着处方走进诊所,对医生说:“这个药我在某药房看到6令吉50仙,你卖7令吉80仙,是不是太黑心了?”

当“讨价还价”变成问诊日常,医生会不会因此只敢开最便宜、最不惹争议的药?会不会有一天,医生不再先问你“病情”,而是先问你“预算”?

当医生被迫成为价格解释员,而非专业判断者,那才是真正的医疗危机开始。

“医生要吃饭”不是借口,是被逼说出口的事实

没有医生愿意谈钱。但当环境逼迫得太极端时,说出实情就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一种求生。

多年来,大马的私人医生扮演了健康照护网中的第一线守门员。他们是你晚上找不到专科医生时的第一站,是孩子突发发烧时的守护者,是小镇里唯一懂你病史、愿意聆听的医疗人。

但在沉默多年之后,他们第一次选择走上街头。

2025年5月6日,大马医生公会发起“走向布城的长征”(Doctors Betrayed:The Long Walk to Putrajaya)。他们将身穿黑衣,从卫生部总部步行至首相署,以和平方式表达抗议。

不是罢工,不是对抗,而是对话的邀请。

不是为了涨价,而是为了生存的权利。

我们可以质疑制度,但别怀疑所有医生的初心。不是每一位医生都是完美的。医疗里也存在误诊、疏忽、甚至极少数的滥权。但请别将整个行业一竿子打翻。

我曾见过许多医生为病人买单、减免收费,只因对方是单亲妈妈、残障人士、或临终的父亲。我认识一位老医生,至今仍在用20年前的收费标准,看诊时间却比新医生还长一倍。

但这些故事,从来不见于新闻。

或许大众留意的是“医生开1200令吉感冒药”,却不见有多少医生,一天看了70个病人,挣不到500令吉。

当社会把“医德”变成道德绑架,把“便宜”误当专业,就等于用最大的误解,惩罚了最愿意守住岗位的那群人。

信任,一旦流失,谁来照顾你的未来?

我不怕说得直接:如果这种不合理的监管持续下去,马来西亚医疗体系不改革,我们将眼睁睁看着马来西亚走上中国过去的老路:

●医生被妖魔化;

●病人对医生高度不信任,问诊时手机录音录像;

●医护纷纷离职改行、出国,留下医疗体系空壳化;

●医疗纠纷激增,甚至发生“病人持刀伤医”事件。

我们是否真的要等到“没人敢当医生”那天,才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真的要让一个制度,在“透明”之名下扼杀专业?

找回理性对话,别让医疗走向悲剧循环

这不是医生 vs.病人,也不是诊所 vs.政府的问题。这是关于我们整个社会与制度,是否愿意共同为医疗的可持续性负责。

让医生说话,不是为了涨价,而是为了更有尊严地留下来。

让制度公平,不是为了特权,而是让下一代还能找到可信任的家庭医生。

如果我们愿意为一包椰浆饭涨价理解市场原理,是否也能为一位专业医生的困境,多一点同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