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中国医疗与教育虽进步 待遇与资源有待改善

报道:林之文

中国医疗与教育在高比例的医保覆盖、普及教育表象下,亦存在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待遇不公等弊端,政府除了投放资源,亦要加强尊重专业的变革。

随着中国快速崛起,近年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广受全球瞩目,不过由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较前阶段更加着力于发展工业生产力,因此,在涉及根本民生福祉的医疗、教育范畴,中国却好像仍未拿得出堪为国际典范的成绩。

在高比例的医保覆盖、普及教育表象下,许多长期存在的沉重顽疾至今都未获解决,包括地区性资源分配不均、从业人员待遇不公,抑或学术研究不端等行为,都加剧了体系内的各种矛盾。

中国亟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改革,包括通过改善医生、教师的待遇来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在医疗、教育一同实现均衡、公平且可持续的发展。

医保覆盖率逾95%

诚然,就基础制度与硬件建设来说,中国近年在医疗、教育两者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譬如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方面,全国基本医保的参与者人数逾13亿之多,覆盖率达95%以上。硬体建设方面,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从20年前不足3张,大增至现时的7张床位以上。

教育统计数字同样不乏亮点,包括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入学率分别超过95%及90%,以及中国大学全球排名节节上升,这些都能反映出中国在普及与改善教育的努力。

尽管如此,中国医疗体系今天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当中最主要的肯定要数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偏远落后的农村患者,往往难以及时获得高质量医疗。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东部共有逾400万名城市卫生人员,而同期中部、西部分别都只有不足200万人。

农村卫生人员也是东、中、西三部分各占约200万人,显然无法对应农村实际地理的分布情况。

台港医疗是镜子

至于以省市计,北京每千人口便有将近5名执业医生,其他省份顶多2至3名左右,亦即彼此相差在1倍或以上。

尤其跟台湾与香港比较下,中国大陆医保保销范围不足的短板会更为突出。

台湾实行的全民健保系统具有高度包容性,几乎涵盖所有常见疾病及药物,乃至多项高成本罕见病药物,同时主要开销均由保险支付,个人自付比例甚低。

香港医疗纵使碍于人手短缺,做不到中国、台湾那样广泛而深入的覆盖,但胜在整体服务价廉物美,公立医院对于本地居民来说费用低廉,中产或富人阶层亦有其他更高质私医选项。比照之下,中国近年虽已积极改善相关问题,无奈在处理罕见病、分担昂贵开销上终究未及台港。

农村城市资源失衡

类似医疗的情况,中国教育一样有城乡与地区资源分配失衡现象,优质学校和教师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

在此之上,接受学校教育还是所有青年的必经阶段,可是低收入家庭基本没法承担高质量的辅导教育,而天赋出众或家境优厚者,甚至额外享有出国留学的选择,同时公开考试又存在户籍限制、自主命题等一类地区的分野。种种因素加剧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条件落差,并为他们带来沉重的竞争与经济压力,与真正的教育平等距离颇大。

拖累中国教育的还有教师质素良莠不齐,近期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即是这一点的明显体现。

去年国外出版机构严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论文被揭发有造假嫌疑而遭撤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随即向各院校发出《关于开展撤稿论文自查的通知》函件,加强清查国内学术不端行为。

到今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首批15宗案件,其中竟牵涉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以及中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重要医学院。应当强调的是,此问题同样适用于受要求发表论文的多数中国医生。

认知比物质投资更重要

应对前述问题的其中一个出口,可能就是改善教师和医生的待遇。

现时偏远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教人员,薪酬福利跟发达城市的同行相比差距太大。

倘若能将各地人员待遇差异缩小,那应该就能促进均衡的资源分配,吸引优秀人才进驻到原先环境比较差的地区。除此之外,改善基础薪酬,亦能对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关键作用,毕竟只有在教授、医生毋须依赖发表论文来提升收入或晋升时,他们才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专注实务教学和临床实践,而非追逐华而不实、未必直接裨益社会的象牙塔游戏。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当医生和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其专业责任感也将随之提升,消弭过往因待遇低下造成的消极工作态度,进而提高他们给予病人、学生的服务和教育质量水平。

正好香港在这两方面的体系都可谓举世闻名,甚至吸引不少中国人前来接受治疗或教育,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中华大地,完全能够做到价格合宜和质量兼备的服务。通过对从业者提供合理的补偿,从来都是发展某项专业的重要基础,也是真正尊重该专业人员的唯一途径。

对于现今中国而言,确立这种认知或许要比具体的物质投资更重要。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灼见

【灼见】印度为何无以为继?/霍咏强

龙象之争:专政世界工厂vs最大民主政体,是西方媒体近年来最热衷的叙事题材之一。

印度作为后起的新兴国家,被视为最有能力赶上中国。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更成为压制中国的关键组合。然而,特朗普上台已经令美国各个联盟摇摇欲坠,没想到一场印巴空战,竟然令两者的直接比较,变得遥不可及。

过去两星期最热门的话题离不开中国战机和导弹的神乎其技,甚至成为网红“飞机打下来”的恶搞神曲。当然,大家更明白印度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不在于武器不够先进,而是中国空战反击系统已经成熟得可怕。

如果说此前还有人研究假如台海发生冲突,战况会如何发展?在这场空战后也变相告一段落。

恐怕只要中方说一句“台湾政权越过红线,北京准备武力封锁台湾”,估计岛上能跑的都跑了,留下来的也没啥信心硬扛,仗也不用打了。

信心比结果更重要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印度,打输了?也要庆祝10天,面子工程必不可少,这也证明对印度人来说,信心比结果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是自己做得不对的。

这次印度借着一宗非常可疑的恐怖袭击事件,空袭巴基斯坦作为报复,本质上就算不是贼喊捉贼,也肯定是借题发挥。

原先估计,印度军事实力占尽上风,巴方还击能力极为有限,就算不会像以色列摧残巴勒斯坦,至少可以仿效欺凌黎巴嫩,予取予求。岂料计划完全落空。这是小看了巴基斯坦?还是高看了自身的能力?

显然后者更接近现实。在吃了巴基斯坦的一记闷棍之后,想要追上和中国平起平坐的期望,变得不切实际!

表面上,印度的经济增长非常亮眼,从2014到2024年囯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逾倍,从2万100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4万4000亿美元,这种成绩在印度历史上,有谁能做到?

所以印度人相信莫迪、赞颂莫迪,绝不是假的。从建污水处理厂、搭建全民医保、废除落后的法律条文、废钞打击腐败,到以统一的印度教意识形态实现国族再造,从而改变外界认为印度不是一个团结国家的印象。

中美对抗印度尴尬

随着中美从合作走向对抗,西方国家主导的产业链从中国向外转移。但印度也因此陷入尴尬境地。如果印度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以本身的资源动能,远在东盟各国之上。

但问题是,印度一开始就被美西方选择作为围堵中国的棋子,在重组产业链的过程中,当然也不可能和中国靠得太近。而印度本身潜在的民族和阶级优越感,也阻碍了印度与中国发展成为更良好的友邦。但在极端主义高涨的国际环境下,现在并不是乘风破浪的好时机。

澳洲有研究发现,表面上印度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增长,甚至超过8%,这几年超法赶英,并高调发展制造业。

但是在工业产值的提升上,却只能维持在4至5%,令工业制造在囯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在过去20年几乎没有增长,一直维持在15%的水平。对一个新兴国家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健康。

许多跨国企业推行“中国加一”政策,实现生产线多元化。印度凭借庞大的年轻人口、较低的成本,被视为较为亲西方的经济体,因此有潜力受益。

4年前,莫迪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制造业激励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将工业制造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至25%,挑战“中国制造”。但印度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虽然青壮年人口多,但他们缺少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工人,加上欠缺基础设施支撑。

经过4年“激励”后发现,从企业到政府效率低下,行动缓慢,津贴既不及时发放,甚至借故取消。究其原因,就是高估了财政能力和外在经济震荡。最近甚至准备终止计划,也拒绝了一些参与企业要求延长执行期限的建议。

虽然印度实施西方民主选举制度,但社会极不公平,种姓制度至今在生活中影响巨大,围绕着种族形成“精英印度”群体。随着平等意识真正觉醒,底层民众对腐败、特权开始兴师问罪,印度将会面临多少社会动荡的风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