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消费者组织:引入第二家5G 或加剧城乡数字鸿沟

(八打灵再也30日讯)消费者组织警示,引入第二家私营5G网络,可能会加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导致农村社区的连通性较差,发展、教育和经济增长的机会则更少。

大马消费者协会联合会(Fomca)总执行长沙拉瓦南说,网络供应商的营利动机可能会拉远城乡之间的连通性差距,服务供应商有可能忽视扩大覆盖范围到乡区。

马来亚大学经济学家吴林泰也说,电信公司在乡区推出的服务速度缓慢,因为乡区人口密度较低、基设成本较高且利润较少,他为此建议政府提供奖掖措施,鼓励电信公司投资乡区的基设。

另外,马樟国会议员袁怀绍呼吁政府,把互联网接入视为一项公共事业和人权问题。

根据“自由今日大马”报道,沙拉瓦南认为5G双网计划存有很大的风险,很可能会将乡区抛在后头,因为第二家网络供应商可能会优先在经济可行的城市地区建立基础设施。

“这或许会加剧数字鸿沟,导致农村社区的连通性较差,发展、教育和经济增长机会也更少。”

大马于2021年让国家数字公司(DNB)负责5G频谱,并允许各营运商使用其基础设施。

不过,由于国家数字公司因其垄断问题受到审查,有批评者认为单一网络模式扼杀了竞争和创新。

去年5月,政府同意了双网模式,前提是该数字公司需实现人口稠密地区80%的覆盖率。截至今年4月,该公司已超额达标,即达81.5%的覆盖率。

制定严格监管框架

沙拉瓦南呼吁政府制定严格的监管框架,要求网络供应商的服务覆盖全国:“若在没有严格标准和监督下运作,第二5G网络的服务质量可能不会提高,因为没有强制基准。”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5大困境悬而未解 智能农业步履维艰

独家报道:林秀芳、张燕苹

(吉隆坡18日讯)全球迈向高科技时代之际,大马农业仍徘徊在传统与转型的十字路口,尽管人工智能(AI)与5G科技逐步渗透各行业,被寄望为农业脱胎换骨的关键推手,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政府呼吁智能种植、精准农业纷纷上马,然而本地农民却普遍却步,背后的症结不只是技术落差或资金短缺,而是更深层的制度性困境。

从菜价剧烈波动到临时地契的法律不确定性,再到补贴与融资机制的滞后,农民面临的是一场没有“对等回报”的投资冒险。

高科技农业成本高昂,回本周期难以预测,连国际知名的垂直农业巨头都曾陷入破产,何况本地小规模种植者?

在青年不愿投入、老一辈逐渐退出之际,本地农业劳动力结构正面临断层危机。业者直言,若政府未能及时提供有效支援、稳定菜价与优化制度,智能农业恐怕只会沦为“纸上谈农”。

一棵菜,一盏灯
高科技种植梦难圆

智能种植究竟是农业的救星,还是无法落地的空中楼阁?

农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支持,然而若农民必须承担的是“一棵菜,一盏灯”的营运成本,那么高昂的成本将让他们无以为继。

近年人工智能崛起,人们开始将其融入各行业发展中。去年,世界银行发布大马经济监测报告时已呼吁政府务必推动农业转型,以维持经济增长并创造高收入就业,因农业食品行业将在未来经济扮演关键角色。

早前,数字部长哥宾星到访文冬时,也敦促农民善用5G科技,提高营运效率并提升农作物产量,尤其鼓励蔬菜及榴梿园主借助智能农业方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

然而,据悉国内菜农参与精准农业人数很少,更别谈采纳高科技技术。菜农反映道,这不只是资金或技术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有否改善菜农长期面对菜价起伏,种菜地段的临时地契,以及过时的补贴优惠问题。

菜农喊话,需有对等回报,否则难回本,甚至还可能要亏老本!

菜农所谓的对等回报,其实是呼吁政府需稳定国内菜价,因为每次价高时,进口菜就会大量涌入,然而价低时却只有本地菜农承受,不仅要泪汪汪地毁菜,还要遭到外界不理解的指责。

价格长年波动  菜农不敢投资

一切投资皆围绕回本考量,大马蔬菜价格长年波动不定,促使菜农不愿放手大肆投资。

大马菜农总会主席林仕伟向《南洋商报》指出,菜农不愿大举投资有很多原因造成,其中,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是最关键因素。

“无论是现任或历届政府,都未曾真正关注菜农的困境。每当菜价高涨,政府才会介入市场,要么指责有人操控价格并展开取缔,要么通过进口蔬菜压制价格,但却始终未提出任何长远的解决方案。”

“进口商操弄菜价”

他指国内蔬菜价格也受进口商舞弄,比如当菜价上涨时,进口商便大量进货,导致价格回落;但在菜价低迷时,他们便减少进口量,从而影响市场供需。

“无论市场如何变动,本地菜农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林仕伟强调,从上可见,政府始终关注眼前问题,却未正视菜农所处困境。

仅10%菜农涉精准农业

“别说采用人工智能,全国涉足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菜农比例也不过10%,且多为年轻一代。至于大部分菜农未采用精准农业,主因包括成本高昂、年长者不熟悉技术操作、种植地段缺乏产权保障等。”

他不否认高科技农业确实能提升产量并减少人力需求,但若投资难以回本,菜农又怎敢冒险?

“精准农业的成效已得到验证,如精准施肥、自动浇水等技术能减少资源浪费并提高产量,但关键问题在于成本过高。”

他强调,即便人工智能技术能带来良好收益,若菜价长期遭受压制,菜农仍难以收回成本。

“我们希望农业及粮食安全部能加强对菜农的关注,包括定期与业界对话、听取实际需求,同时提供市场最新资讯,鼓励年轻菜农参与培训课程,并给予高科技设备补助。

“现阶段,农业部提供的支助力度微乎其微,更遑论承担人工智能农业所需的高昂投资。”

农业发达需政府扶持

每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背后必有政府在大力推动。

城市农耕鱼菜共生供应商黄暐哲指出,若无法创造经济价值,消费者就不会买单,菜农也难以获利。

他直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纵观全球农业强国的崛起,不外乎要依赖政府扶持。例如,韩国蜜瓜之所以能卖出高价,正是因为政府在背后提供支持。

他以自身推广的鱼菜共生产业为例,疫情前这项业务备受认可,市场前景看好。他积极在国内外推广鱼菜共生模式,足迹遍及新加坡、汶莱、日本、斯洛维尼亚等地,东马与西马也吸引了70家业者参与。

“当时,消费者愿意支付20令吉,带孩子进入菜园亲自采摘1公斤多样新鲜蔬菜。然而,疫情后市场对高价值蔬菜的需求大幅下降,许多业者纷纷退出,甚至连大型企业也难以幸免。”

疫后鱼菜共生难经营

黄暐哲表示,疫后市场需求发生剧变,过去消费者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如今却更关注基本生存需求。这变化也导致其公司旗下的鱼菜共生业者全军覆没,难以继续经营。

他强调,鱼菜共生尚未全面智能化就已遭淘汰,若全面推行智能农业,菜农的经营成本势必进一步上升。

“在察觉市场消费模式变化后,我两年前便停止推广鱼菜共生模式,主要是避免有人贷款投入这一已不具盈利能力的行业,最终陷入破产困境。”

助回收成本稳菜价

黄暐哲直言,要推动智能种植取得成果,政府必须优先协助菜农实现成本回收,例如提供更优质的销售渠道或稳定蔬菜价格,以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

他说,智能农业本身是一项高成本投资,即便是专注于垂直农业和气雾栽培的美国企业 AeroFarms,也曾陷入破产危机,最终依靠投资者支持才得以重组求生。

“这反映出,即便技术再先进,农业产业依然需要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共同推动,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他指智能技术的单位成本极高,因此更适用于大规模种植,而鱼菜共生、城市农业或室内垂直种植等模式,往往难以覆盖高额投入。

“例如,无人机监测或喷洒农药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大面积种植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大规模产量,才能有效降低单位成本。”

地契 津贴 融资  3大难题急需解决

政府受促正视菜农当前面对的3大难题,包括高原种植地段的临时地契问题、低额津贴及融资困境。

黄暐哲说,国内高原种植地一直是菜农发展的障碍之一,由于高原同时作为旅游景区,地价被推高,导致农民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地段。

“一般上,没有人会投资一块高价地皮来进行种植,为此也导致目前高原种植地多属于政府批准的临时地契,这让菜农不敢大举投资,担心合约到期后地段会被收回。

“持有临时地契不仅缺乏保障,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迫使农民只能依赖息率更高的个人贷款,这也就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

他补充道,除了土地问题,农业部现有的培训、补助及贷款优惠,也难以真正满足菜农需求,尤其在物价高企的环境下,更遑论推动智能种植模式。

“如果政府有意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逐一解决上述问题,否则所有计划只能沦为空谈,也别想要通过智能技术来取代外籍劳力的问题。”

精准数据吸引投资

人工智能是精准农业的一部分,政府可能需要种植数据来证明其可行性,才能成功推广,并吸引农民注资投资。  

涉足精准农业的大马菜农总会理事郑名根说,精准农业的建设成本比传统农业高出50%至70%,但却可减少约30%的人力,并提高10%至20%的产量,具体效果取决于农民的技术水平。  

“至于回本时长仍受蔬菜价格波动影响。如果市场行情良好,大约1至2年即可回本,否则可能需时更长。”  

他表示,目前国内采用精准农业的菜农仍属少数,若要在这一领域推广人工智能,政府就应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以增强推广的说服力。  

“人工智能投入成本较高,若政府在推广前优先与民间企业合作进行试验,待技术成熟并有数据支撑后,精准农业在具备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将更容易吸引菜农尝试。

“当然,若政府愿意提供帮助,也将进一步激励农民投资。毕竟,这可能涉及数万令吉的成本,在缺乏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很难让人冒险尝试。”  

谈及人工智能种植的优势时,郑名根指这技术可实现定时浇水、自动施肥等功能,确实有助于优化种植作业模式。  

“一旦技术成熟,不仅能提升产量,即使遇到菜价波动,经营风险也相对较低。”

他还提到,目前涉足种植业的年轻人不多,而老一辈菜农的经营规模正逐步缩小,甚至有外籍劳工开始进入该领域,这现象或值得政府关注。 

椰糠种植少受天气影响

精准农业采用椰糠种植,相较传统种植方式,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小,因为无需犁地、整地、施肥等繁琐程序。  

郑名根解释,椰糠种植免去了上述步骤,因此不受雨季影响,可以直接采收并重新种植。  

“相比之下,传统泥土种植若遇上雨季,菜农就无法立刻进行犁地等工序,必须等到雨季结束后才能翻种,这也导致种植工作出现空窗期。”  

他补充,椰糠种植采用水溶肥,无需人工施肥,浇水时即可完成施肥过程,并助力提高作业效率。  

至于操作难度,郑名根表示,农民可通过自学或向他人请教,以减少走更多的冤枉路。此外,农业部也提供相关课程供农民学习。  

“老一辈菜农往往喜欢沿用传统种植方式,而新一代则面临高昂的投入成本,若市场不景气,投资风险将更大,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借鉴他国永续经营

AI在蔬菜种植作用:

- 智能监测与预测:AI结合传感器和电脑视觉技术,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营养状况、病虫害等,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

- 自动化管理:AI驱动的自动化温室可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以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 病虫害防治:AI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快速检测病害,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提出防治方案,减少农药使用。

- 自动收割:AI机器人能通过计算机视觉判断蔬菜成熟度,并自动采摘,提高效率并减少人工成本。

AI在蔬菜种植中主要好处:

- 提高产量与品质:能精确控制生长环境,减少人为误差,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 减少资源浪费:智能灌溉和施肥减少水资源和化肥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 降低人工成本:自动化设备减少对传统劳动力的依赖,特别适用于劳动力短缺的国家。

- 减少农药使用:识别病虫害并进行精准喷洒,减少化学品对环境的影响。

采用AI技术的国家:

荷兰:其温室种植高度依赖AI技术,例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AI控制的温室,精确控制环境参数,提高产量。

美国:一些农场使用AI驱动的机器人进行杂草识别与自动喷洒除草剂,例如Blue River Technology研发的“See & Spray”系统,有效减少农药使用。

日本:利用AI结合无人机进行田间数据收集,并在智能温室中实现自动化控制,以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

中国:部分现代化农场已引入 AI 进行智能灌溉、病害检测和自动化管理,例如阿里巴巴的“ET农业大脑”可优化农业生产流程。

以色列:利用 AI 结合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优化水资源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下期预告:智慧农业如何搭桥?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