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总:六成对下半年悲观 商界看好明年复苏

中总公布《2020上半年及2020下半年预测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左起孔令龙、陈镇明、戴良业、李兴裕、张国林及白文春。
(吉隆坡6日讯)根据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今日公布的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商界普遍对今年的经济前景感到悲观,并认为国内经济预计只会在明年上半年逐渐展露曙光。
调查指出,除了对经济前景保持“悲观”态度的回复者,从今年的70.9%大幅降低至明年的24.5%外,共有46.4%的回复者预计我国经济会在明年上半年复苏。
“至于旅游业、购物、酒店、餐厅及休闲娱乐等领域,则是预计我国经济将在明年下半年才会复苏。”
该调查指出,虽然大部分回复者预计经济将在2021年复苏,惟基于对阻断病毒(通过疫苗供应)、政府经济振兴措施成效、国内政治气氛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复苏能力等因素,商界普遍还是对明年的经济展望持谨慎态度。
调查提及,49%回复者预计大马经济自今年至明年这段期间会呈现“U”型复苏,也就是“冠病疫情受到控制,2020年经济衰退,但会在明年缓慢恢复”。
与此同时,另有39.4%回复者认为大马经济会呈现“L”型复苏,也就是冠病疫情逐渐受到控制,2020年经济衰退,2021年没有增长或增长缓慢。
至于商业状况及前景方面,该调查指出,67.2%回复者对2020上半年的商业状况和前景感到悲观,比之前的调查的35.6%更糟。
调查说,尽管大部分商业活动已在复苏管控令下恢复运作,但企业仍面对消费需求复原放缓及营运成本的挑战,因此针对商业状况的悲观情绪,将持续至2020下半年,共有64.3%回复者对下半年表示悲观。
调查指出,商家普遍对2021年的商业前景抱持谨慎乐观。
共获828份回复
中总于今年5月至7月展开《2020上半年及2020下半年预测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共获得828份回复。
回复者涵盖多项领域及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占22.1%)、批发与零售业(占20.9%)、专业与商业服务业(占13.2%)、建筑业(9.9%)及旅游、购物、酒店、餐馆及休闲娱乐业(占8.6%)。
参与调查的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占93.8%),其余属于大型企业;至于市场导向方面,本地市场占整体79.3%;国外市场占15.2%,综合市场则占5.5%。
出席者包括中总总会长丹斯里戴良业、总秘书拿督陈镇明、社会研究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中央理事张国林、孔令龙及白文春。

若疫情比预期久
25%中小企“难以坚持”
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指出,如果冠病疫情比预期持续更久,约25%的中小企业表示将“难以坚持”,大型企业则占9.8%,显示企业可能无法承受另一波管控令所带来的影响。
调查称,相对于小型企业(3.2%)和中型企业 (3.8%),8.9%的微型企业很有可能会结束运营。
与此同时,商界普遍对今年的经济前景感到悲观,对今年上半年经济感到悲观的回复者达68.4%,这悲观情绪在下半年更上升至68.9%。
李兴裕在汇报会上指出,有78.2%的回复者表示他们今年上半年的业务状况变得更糟,而这反映了冠病疫情和管控令,所引起的严峻经济和商业环境。
“在众多领域中,超过80%回复者指业务状况恶化,即旅游、购物、酒店、餐馆、休闲娱乐业(占87.3%)、专业及商业服务业(占82.6%)及批发与零售业(占82.1%)。”
针对国内经济前景和商业的稳定及复原,李兴裕指出,这胥视冠病疫情的演变、经济振兴措施的效率,以及大马主要贸易经济体的复原阶段。
他补充,商界也对将于10月出炉的经济复苏计划,以及11月6日公布的2021年财政预算案寄予厚望,以期政府能拟定短期和中期政策和方向,让经济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盼降公司税刺激投资
针对2021年财政预算案期望,高达83.9%回复者希望大型公司的公司税可从现有24%降至22%,中小企业的公司税从17%降至15%。
调查指出,降低公司税将有助振兴企业扩大资本支出,刺激国内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
“大马的公司税率为24%,因此比新加坡(17%)、泰国(20%)和越南(20%)高。”
该调查提及,随着美国和中国之间紧张关系升级,外国企业正在寻找一个安全地方,以重新安置其生产工厂和服务中心。
“然而,大马有可能因缺乏竞争力的公司税率,而将这个商机拱手让给邻国。”
另一方面,为刺激及维持消费者开支,商界也希望政府可为年收入低于10万令吉的纳税人提供免税,以便可让近200万名纳税人受益。
“他们在2017年个人所得税收总额中,只贡献了五分之一。”
该调查指出,虽然这可能会使政府蒙受约50亿令吉的直接税收损失,但政府可以从间接税收中获得弥补。

68%需一年复元
大马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指出,71.4%回复者预计可在冠病影响下继续运作,以及有68.4%回复者表示,至少需要4到12个月时间让业务恢复。
调查称,保持可继续运作的乐观情绪,也就是认为“尽管前路艰辛,但尚可管理”的回复者占44.6%;认为“可以采取削减成本的措施和重新制定业务战略”的回复者,则占26.8%。
至于保持悲观情绪,也就是认为“很难坚持,取决于冠病疫情影响持续多久”的回复者,占24.1%,表示“很大可能结束运营”的回复者,则占4.5%。
调查补充,为应对“新常态”,大部分回复者已重组其业务结构和推行新商业模式,并采用了企业应急计划。
“在适应新常态上,有更多大型企业 (62.7%回复者) 比中小企业(38.1%回复者)进一步数字化、(投入)电子商务和自动化。”
40亿小型项目待推行
调查指出,各项公共基本设施项目的推行,将可支持本地需求及带动经济增长,其中64.8%的回复者,希望政府加快推行总值40亿令吉的小型项目。
调查称,快速落实公共基础建设工程,将可带来高速乘数效应。
李兴裕受询时指出,由于建筑业是其中一个对今年商业期望感到悲观(占67.1%)的领域,因此诸如柔新捷运系统、东海岸铁路、捷运第三路线及隆新高铁(HSR)计划的推动,肯定将惠及建筑领域,以及提升经济增长。
此外,商界同时希望政府能吸引高质量和有创造价值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加强国内直接投资。
预算案应加大力度
为让我国经济可以重回持续增长的轨道,中总希望政府即将推出的经济复苏计划和2021年财政预算案,可涵盖中期经济及更广泛的政策方针,以落实更给力的措施和政策。
戴良业指出,尽管关怀人民经济振兴配套(PRIHATIN)和国家经济重振计划(PENJANA)协助减缓经济冲击及企业现金流负担,但疲弱的经济与商业环境,仍然很容易受到新的经济和金融冲击所影响。
他指出,根据中总的调查,大部分的企业对于2020上半年的商业和经济状况感到悲观,尽管有些许改善,然而这个悲观情况仍将持续到2020下半年。
“消费需求仍然疲弱,企业正缓慢的弥补收入损失,同时,还必须随时警惕疫情出现第三波反弹。”
戴良业说,尽管大多数回复者认为自己可以挺过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但眼前的道路崎岖难行。
“68.4%的企业需要至少4至12个月的时间才能从管控令后复苏,这(还需)取决于国内及外围发展情况,政府经济复苏措施的成效以及疫苗的面世。”
他指出,由于2020年下半年的经济前景仍未见明朗,企业仍然关注“3C”,即现金流(Cash Flow)、信贷(Credit)及成本(Costs)问题。
“接近三分之二(66.3%)的回复者希望政府可以延长暂缓缴还中小企业贷款或融资长达3至6个月。
“为此,中总也在7月17日(在政府宣布特定目标群可获延缓还贷前)与国家银行高层会面,就自动暂停还贷措施进行交流。”

复苏能力不够强
针对国内冠病疫情是否可能持续至明年,并因此影响国内经济复苏力度,白文春说,政府抗疫措施迄今已出现改变,也就是从3月份的“全面封锁”转变至目前的局部封锁,或是所谓的加强管控令,因此其影响也属于局部性。
白文春也是中总社会经济研究组主任。
他说,例如吉打州发生较为严重的疫情,政府就会在有关地区实施加强管控令,因此并不是全国的经济情况都会受到影响。
“国内经济复苏的能力确实存在,但其复苏力度可能没有我们所想象般强。”
另一方面,他指出,由于申请延缓还贷的企业只占少数,再加上中总调查显示,有71.4%回复者预计可在冠病影响下继续运作,因此中小企业的前景可说较为正面。
【金鹰奖2025】吴逸平:局势动荡莫测 企业需善用科技开创新局

吴逸平
(八打灵再也23日讯)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指出,当今局势动荡莫测,企业唯有善用科技、提升韧性与视野,方能在重塑的全球秩序中站稳脚步,开创新局。
“今年金鹰奖的主题为‘乱局破框,横空称雄’,这个主题非常契合当前的全球情势,也点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世界格局快速重塑,企业唯有充满活力,勇于破框思考,方能从容应对。”
吴逸平今日出席“2025 大马百强卓越企业金鹰奖”推介礼,致词时这样说。
“金鹰奖不仅是表彰企业卓越成就的重要平台,更是大马企业界极具代表性的标杆奖项,多年来深耕不辍、激励无数企业不断追求卓越。”
他说,自2013年开始至2024年,获得金鹰奖的企业超过千家,总营业额超过600亿令吉,证明金鹰奖得主不仅驾驭经济动荡,更持续成长、不断突破,稳居业界翘楚。
“我本身曾多次担任金鹰奖评审,亲身见证无数企业如何在重重挑战中脱颖而出,扎根本土、稳健成长,展现出非凡的企业精神与战略远见。”
他呼吁所有本地企业踊跃参与角逐金鹰奖,如果获得金鹰奖奖项,就足以证实自己是百分之百的翱翔鹰雄。
“金鹰奖不仅是对企业成就的肯定,更是一种鼓励与期许,鼓励企业不断突破极限,追求卓越。”
他说,每届金鹰奖得主,都是大马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缩影。也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他强调,中总一如既往,携手各界力量,共同营造一个更有利于企业成长、创新与国际化发展的生态环境。
另外,吴逸平也说,在这个崭新科技挂帅的年代,智能科技、数据中心、云计算正在重塑商业生态;今天的企业必须加速数字化,才能顺利融入新的价值链。
“谁能驾驭运算力,谁就能领先一筹,掌握未来主动权,在事业上登顶丶在领域中称雄。”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波及民生与通胀
吴逸平特别提及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尤其印巴边境关系恶化,可能对我国米粮供应链造成重大冲击,进而波及民生与通胀。
“放眼国际局势,我们看到俄乌战争依旧持续,区域性冲突此起彼落;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紧张局势升级,加上美国等大国政策频频变动,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
他说,任何一场突发事件,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全球市场连锁性的震荡。
“就以印巴紧张局势为例,我国目前有接近40%的进口米源自印巴,一旦局势恶化,必然冲击我国米粮供应,进而影响民生与物价。”
他认为,这种潜在的粮食危机提醒大马,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必须高度关注地缘政治动态,提前作出灵活的应对与资源配置,方能未雨绸缪,防范未然。
他说,大马是典型开放型经济体,市场规模有限,企业若要持续成长,必须“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在无法掌控宏观局势的前提下,我们更要锤炼企业自身的‘硬软实力’,尤其是领导者的战略眼光与破框思维,是带领团队在乱局之中,开辟新局的关键。”
他说,企业家须居安思危,不能只满足眼前安稳,更要敏锐察觉未来可能的风险与趋势,善于从中发掘转机。
他举例,当粮食安全议题正逐渐浮上台面,成为全球的主要关注之际,这正提示着企业:都市农业、智能农业、供应链科技等新兴领域,正蕴藏着庞大的商机,值得企业提早布局、深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