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河教育出版制作有限公司”胎死腹中

文|碧澄
从1962年开始,我的正业是教书,副业是涂涂写写。正业:在小学17年,国中17年,55岁退休。副业:除有个时期课余在国中上母语科(一星期不可超过4小时)是合法之外,其他进行的私人补习算是违例的做法,但都做过了。至于投稿,当局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为出版社写书是不被允许的,但我也都干过了。我的编与写以及翻译的工作可说多样化,报馆、杂志社、广播电台、娱乐/电影公司、出版社等等都是我落脚点。无他,经济需要。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替几家出版社编中小学作业簿、参考书、课本,不一而足,对这些东西的编写和出版可说已到驾轻就熟的地步。90年代初,生怕1996年退休之后,没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无所事事,日子难过。尤其是后者,对我这种有点工作狂的人十分不利。于是,不得不未雨绸缪。
曾替某家本地马来电影公司翻译电影剧本,所得翻译费少得可怜,觉得此路不通。后来应征某家本地华语电影公司的编剧,面试者叫我回家先观看10部电影,再“浓缩”成一部电影。过后,我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拒绝方式。稍后在几家出版社兜兜转转,得出的结论是:出版社才是我日后的“归宿”。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当时,有一股壮志。为长远计自创一家出版社是需要的。于是花了一些时间,草拟了一份建议书。出版社将出版适合中小学生及一般读者用的三语录像带、录音带、电脑辞典和纸本出版物(包括图书、参考书、辞书、文学/文化/知识等修养系列),既含文科,也不忽略理科的实用材料。因此,公司将分为4个部门处理出版事务。出版社定名为“教育出版制作有限公司”,是针对公司操作的范围和规模,“先河”是指此公司有倡导风气的意义。
这些想法,与那时的现实情况有密切关系。国民生活水准提高,社会必然注重教育,更重视教育的内容;政府也经常强调文理并重,并鼓励学子学习多种语文。因此,创议的公司以多种语文为出发点,朝政府的方针走,以达致其理想目标。那时适值教育部宣布把华文列入国小课程是好的开端,不过这也是真空,因市场上欠缺适合国小学生学习华文的课本或读物。
我发现那时不谙华文的国民将追随潮流努力学习华文,推广华文教学,无疑是一种进步之举。华文教育源流的学生也需加强国、英语的学习,以赶上时代巨轮之需。国文教育源流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不高,也有待改进。提高理科的水准,以迎合2020年宏远的需求,出版理科的参考/补充材料,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鼓励文学创作、加强儒家及其他宗教思想的介绍也不可忽视。简而言之,上述建议除了出版方针、出版类别,还列出公司组织和实行的步骤。特别说明:公司将尽可能与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课本局、语文出版局等机构取得联系,获取最新资料配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确保销路稳定。
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问题有待解决。由于交游不广,接触的有钱人士有限,150万令吉,至少要找一二十个人。实际有兴趣要参与这计划的,只有三几个人。过了一段时候,心灰意冷,唯有决定放弃。
2019年冠病肆虐,多家出版社面对财务困难。与内人提起此事,都庆幸当初计划失败,否则此事必然苦不堪言。最近与一位在出版界打滚了几十年的朋友重提这段胎死腹中的往事,他以过来人的经验严肃地说:“这结果对你来说真是万幸之极。合股搞出版社,亏本自然有问题,赚钱也会有问题。而且,要是当初出版社搞成功了,你还能写、编那么多东西吗?”我一时无言以对。
母语教学违宪罔顾团结/碧澄
联邦宪法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法律根据,一般上,朝野政党若发现宪法的某些条文有纰漏或不足之处,可要求国会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修改有关条文。
修宪是一件大事,人民挑战宪法条文亦不常发生,因为非得花费大量资源不可,背后没有有力的支持,要入禀法庭,并非易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母语教学违宪的风波,有某方势力在做靠山。
宪法152(1)(a)和(b)可说是非巫裔人民教育领域的护身符,一路来都有人提出置疑,政府也曾针对教育部长对华淡小操生死大权的条文进行修订,以安民心。
华小拨款占小比率
挑战华淡小宪法地位一案自2019年12月开始,至今已历时4年,虽经判决,上诉方仍准备上诉到联邦法院。他们对于华淡小非法定权力机构,却享有政府拨款的事实,紧咬不放。
其实,华淡小所得的拨款只占总数的一小比率,否则华小就不必每年都要求提高款额了。
提出违宪诉讼的团体,其出发点不外维护马来人的权益及马来文的地位,最后达成单一源流学校的目标。
教师团体参与,我们没话好说,思想应该比较开明的作家联盟也是其中一分子,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他们这样做,显示思想极端、狭窄,不顾这对国内各族群关系和国民团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发展肯定大大不利。
如今,部分小学以英文教学,政府或私立大专纷纷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上述人士是表示赞同或是视若无睹,又或者认为以英文教学乃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什么对国内通行语文的发展却不认可,非除之于教育圈外不可?
严守课程大纲教学
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声称,他们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条件是增加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的历史。这些都是罔顾现实的意见。
华小和淡小一样,都严格遵守课程大纲教学,教学三语,培养良好品德以及爱国的情操。至于华校从中台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有何不好?难道要各方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才是正确的办学方针?
这些年来,在董教总的领导下,华小不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好马来语文,又极力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当局理应对此略知一二。好的方面,应给予褒扬;不足的地方,应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