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又一场意料中危机/Project Syndicate

作为一家被美国近半风投驱动型科技初创企业视为依靠的银行,硅谷银行所遭受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老故事的翻版。

但该事件可不仅如此,它再一次证明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都是不充分的。

这个美国史上第二大的银行资不抵债消息是在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向国会保证美国银行财务状况良好后几天传出的。但这个时间点不应令人惊讶。

在鲍威尔策划的大规模快速加息(或许是自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40年前那场加息行动以来最为重大的一次)之下,人们早就预测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将对金融系统的某个部分造成伤害。

但鲍威尔再次向我们保证无需担心——尽管有海量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应当这样做。鲍威尔是前总统特朗普监管团队的一员,而该团队致力于削弱2008年金融风暴后颁布的多德-弗兰克银行法规,以使“更小型”银行摆脱那些适用于最大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标准。

参照花旗银行的标准来说,硅谷银行确实是家小银行,但对于数百万依赖它生活的人来说可不小。

鲍威尔说美联储这种无情提高利率之举会带来痛苦——但对他和他的许多私人资本朋友来说并非如此,据说他们正计划大赚一笔,因为有望在政府明确表示这些储户将受到保护之前5至6折购买硅谷银行的未保险存款。

弱势群体最痛苦

最大的苦痛将留给边缘化和弱势群体,比如年轻的非白人男性——这些人的失业率通常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因此从3.6%提升到5%对他们来说如同从15%提升到20%。他轻率地呼吁提高失业率(谎称这是降低通胀率的必须之举)但却没有呼吁提供援助,甚至连长期成本都不予提及。

现在,由于鲍威尔冷酷无情且毫无必要的——痛苦鼓吹下,我们有了一组新受害者,而美国最有活力的部门和地区将陷入停滞。

那通常涉世未深的硅谷初创企业家认为政府已经做好了本职工作,因此自己只须专注于创新而非每天检查银行资产负债表——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全面披露:我的女儿,一家教育创业公司的总执行长,就是这些充满活力的企业家之一。)

虽然新技术并未改变银行业务的基本内容,但却增加了银行挤兑的风险。提款比以前容易多了,被社交媒体不断发酵的传言可能会刺激挤兑浪潮(有报道指硅谷银行连储户的资金转出指令都不予应答,这可能催生一场法律噩梦)。

据报该银行的倒闭并非因为导致2008年危机的那种不良借贷行为——这代表着银行彻底无法履行其信贷分配核心作用。相反问题更简单:所有银行都会实施“期限转换”操作以将短期存款用于长期投资。硅谷银行购买了各类长期债券,因此也在收益率曲线剧烈变化时使自身陷入风险之中。

银行系统失信心

新技术也使联邦存款保险的25万美元旧限制变得荒谬:一些公司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银行中进行监管套利。

牺牲那些信任监管者来奖励这些套利者是极其愚蠢的。当那些努力工作推出新产品服务大众的人,仅仅因为银行系统失灵而被击倒,人们又会如何看待美国这个国家?一个安全和健全的银行系统是现代经济的必要条件,但美国的银行系统却未能完全激发人们的信心。

犹如打脸自己

正如美国金融评论家巴里·瑞索尔兹的推文所说:“就像炮弹坑里没有无神论者一样,金融危机期间也不存在自由主义者。”

一大批反对政府规则和监管的十字军突然成为了政府救硅谷银行的拥护者,就像那些一手设计了引发2008年危机的大规模放松管制措施的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呼吁救助那些造成危机的人。

作为克林顿总统时期财政部长,领导了金融监管放宽行动的劳伦斯·萨默斯也呼吁救助硅谷银行——这一点在他强烈反对帮助学生解决债务负担之后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现在的答案和15年前的一样。从该公司的高风险行为中受益的股东和债券持有人应该承担后果。

但是硅谷银行的存户——那些相信监管机构会做好本职工作的公司和家庭,正如前者一再向公众保证的那样——应该得到补偿,无论他们的存款高于还是低于25万美元的“保险”金额。

不这样做将对美国最具活力的经济部门之一造成长期损害;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大科技,包括在绿色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必须继续。

在更广泛意义上,什么都不做将向公众发出一个危险的信息。这样确保你的钱受到保护的唯一方法是把它放在具备系统重要性的“大到不能倒 ”银行。这将增加美国金融系统的市场集中度并遏制创新。

对全国各地可能受到影响的人来说,经过一个痛苦的周末,政府终于做了正确的事情——保证所有储户都能得到补偿,防止了可能扰乱经济的挤兑。同时这些事件也清楚表明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监管严重失误

有人会说救助硅谷银行储户会诱发“道德风险”。这是无稽之谈。银行的债券持有人和股东如果不好好监督经理人的话照样会有风险。

普通储户不应该管理银行风险;他们应该依靠我们的监管体系来确保一个自称银行的机构有足够财力来兑付存入的资金。

吸取教训

硅谷银行所代表的不仅是一家银行的崩盘。它象征着监管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严重失误。就像2008年的危机一样,它是既可预见的,也可预测的。

让我们希望那些帮助制造这一混乱局面的人能够发挥建设性作用去将损失降到最低,而且这一次我们所有人——银行家、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将最终吸取正确的教训。

我们需更严格的监管以确保所有银行的安全。所有的银行存款都应该被保险。而成本则该由那些受益最大者承担:富裕的个人和企业,以及那些在存款、交易和其他相关指标方面最为依赖银行系统的人。

自1907年的恐慌催生联邦储备系统以来已经超过115年了。新技术使恐慌和银行挤兑更易发生,而其后果可能更加严重。现在是我们的政策制定和监管框架做出应对的时候了。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名家专栏

欧美银行危机未远离/安邦智库

2023年一季度,由美国硅谷银行“爆雷”引发的美国银行业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区域性银行;这一危机蔓延到欧洲,拖垮了瑞士信贷这一“老牌”国际金融机构。

在监管方面的支持和各国政府的多次喊话安抚之下,当时的这一轮危机以硅谷银行、签名银行被收购而告一段落。

不过,当时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曾指出,此轮银行业危机经历了瑞信倒闭的冲击之后程度有所缓和,但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相关风险仍具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性,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会越来越具有危害性。

进入2024年,人们的关注点从“更高更长”的美联储加息,转向“更晚但更快”的降息预期,但在美国资本市场再次活跃的时候,由商业地产萧条引发的银行业的“恐慌”又一次回归。

在欧洲,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对美国商业地产的损失准备金同比增长四倍多。该行为其相关投资组合计提了1.23亿欧元(约6.27亿令吉),远超2022年同期的2600万欧元(约1.32亿令吉),几乎是该行2023年第三季度拨备金额的两倍。

在去年欧美银行业危机中,侥幸逃过一劫的德意志银行,其实一直在困境中挣扎,2023年6月,德银在IMF和美联储的测评中表现不佳;9月,美国司法部更是给德银开出了140亿美元(约666亿令吉)的天价罚单。

反映房市续动荡

市场分析认为,这些银行股暴跌的背后代表着美国商业房产市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持续动荡。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1月31日表示,穆迪方面当天将美国纽约社区银行和其子公司旗星银行的所有长期和短期的评级和评估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穆迪表示,此次评级行动反映了纽约社区银行在纽约写字楼和多户住宅的意外亏损、疲弱的收益、资本大幅下降等。

穆迪还认为,与同行相比,纽约社区银行的融资和流动性相对较弱,且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小于同行。虽然纽约社区银行的业绩亏损有超额损失拨备的原因,但美国地区性银行在高利率环境下所面临的商业地产行业风险仍是不容小视。

此前,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曾指出,美国中小银行及其背后的商业地产所面临的高息环境,其实是欧美银行业危机难以根除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虽然美联储已经停止进一步加息,但通胀的粘性使得其维持高利率的时间远超过市场的预期。

如果各国央行仍坚持通胀优先的紧缩货币政策,市场恐慌的基础不会消失,银行业的风险也就难以被控制。另一个问题是经济衰退的阴影不散,预示着银行业将面临信贷收缩和不良资产的增长。商业地产的风险其实也是经济放缓或者走向衰退的迹象。

仍可能不断“爆雷”

尽管美国在2023年避过衰退,但新的一年经济增长在高息环境下进一步放缓应是大概率的事件。欧洲方面,在更高地缘风险和内部结构性转换的双重压力下已经陷入停滞。

这些基础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欧美银行业所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这也意味着,引爆危机的“火种”并没有熄灭,一些资产质量出现问题的银行仍会不断“爆雷”,令市场承受各种“惊吓”。

纽约社区银行以及德意志银行等因商业地产萧条引发的业绩下滑、股价下跌等动荡,预示着新一轮欧美银行业风险的暴发。

美联储等主要央行虽然停止进一步加息,但由于通胀的粘性而维持高利率政策,是美国中小银行和商业地产面临严峻形势的根源。在经济放缓的前景之下,银行业风险的根源难以根除,仍有可能不断“爆雷”。

安邦智库(ANBOUND)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富有影响力的独立智库。

欢迎读者对本文提出反馈意见 [email protected]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