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动员之死说起……下篇】竞技有输赢 但不可以输给情绪!
【从运动员之死说起……下篇】
报道|黎添华、张燕萍 图|受访者提供、网络
或许,对自杀运动员的家属,或正饱受情绪折磨的健儿来说,世上最珍贵且动人的救赎,就是让自己离世的家人,成为体坛最后一个受害者。当逝去的健儿试图用自己的生命把其他人的生命唤回来之际,你会发现,离开的灵魂仍在体坛上发光发热着,而这前提是,我们都知道有什么是可以做的……

李盛梅:任何有情绪困扰或自杀倾向的人一般都有表征。
当人在西班牙的中国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盛梅接受《南洋商报》越洋访时,她的一席话足以让人红了眼:“自杀的健儿已经用生命代价提醒我们所有人,所以我们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
李盛梅坦言自己不了解大马体坛,但她认为,每个消逝的生命都在向活着的我们发出警示,好更积极地应对这场社会危机。
她指出,任何有情绪困扰或自杀倾向的人一般都有表征,因此我们可以稍作留意。这些表征包括:
●失眠
●体重下降
●没有食欲
●感兴趣的事务都提不起劲
●突然与久未联系的人联系上
●突然与亲友交代身后事,或一些平 时不提的事
●情绪特别极端,如比过去更容易激 动、更静默、或暴躁
她表示,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表示关爱,同时释放一种“我们随时在旁”的讯息。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主动与精神受困扰者谈论自杀与生死的课题,让对方抒发情绪外,也能从中开导。另外,若觉得对方有自杀的可能,我们也可以建议对方去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缺少挫折与历练
尤为一提的是,她点出,许多千禧后的年轻人因为成长环境相对富足顺利,生活缺少挫折与历练,因此抗压力较低、心智较弱。不仅如此,一些在学业或职场上拥有很好表现的年轻人,在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人生价值上找不到定论和目标,最终患上所谓的“空心病”,更成为他们情绪困扰的原因。
“要对治‘空心病’,我们必须得从小锻炼他们,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其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很重要,因为这对孩子内在人格的整合与成长,还有抗压力起着关键作用。”
重新定义压力
重塑健儿步伐
无独有偶,国家体育研究院运动心理学咨询师刘金峰也认为健儿有必要在对治压力上做出调整。
多年来为国家队健儿提供心理咨询的他表示,压力其实是我们对一件事的反应,有的健儿会将压力视为自己提高表现的动力,这也是为何一些运动员喜欢高压训练,而他也主张健儿们在表现最佳的时候,与心理咨询们交流。
“我们可以在他们夺冠时找出他们最佳的心理状态,然后在他们低落时复制一样心理情境,而不是等他们有问题了才来找出他们的最佳心理状态。因为那时他们无法厘出头绪了。”
正确方式排解
期间,他也表示,竞技与一般的运动不同,后者能轻松进行,且还能带来愉悦心情,但前者却有输赢较劲的意味,因此不可能没有压力的。
“作为竞技项目的代表,健儿是不可能没有压力的,就看我们如何诠释和定义压力,在寻求正确的方式来排解。”

杨雪琴与阿米尔丹尼尔。
父母得失从不纠结
孩子输赢没有压力
《南洋商报》尝试和一些健儿的父母联系,其中,正因为父母对孩子有着不一样的期许,所以他们在体育的道路上轻盈自在。
杨雪琴的孩子阿米尔丹尼尔是柔道国手,她指出,18岁的孩子曾多次代表我国赢得奖牌,但她从不在意孩子的输赢,反之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尤其她发现柔道本身就提倡一种坚韧的态度,健儿们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跌倒中爬起来,因此这无疑在培育孩子的五育发展。
“他有时会因为成绩不如预期而失望,但他知道若训练不足下只拿铜牌,他自然能释怀的。何况,他也知道有时不是自己不好,而是对手太强。”她认为,体育让孩子更成熟且坚强,这才是体育的美,哪怕孩子已经训练了整整13年,但过度在意输赢只会让孩子受罪,这不是她想要的。

陈伟伟和陈康姿。
勿过度在意输赢
陈伟伟的女儿陈康姿是槟州空手道州手,过去的7年来,女儿总把比赛当作和队友们一起外出游玩,去认识新朋友外,也见识下他州选手的水平,输赢反而是其次。
他认为,很多时候孩子对输赢是没有严苛概念的,反倒是父母与教练因为付出很多心力与时间,想要获得回报,过程中就灌输了必定要夺冠的认知予选手,以致他们过度在意输赢,甚至酿成不必要的压力。
“只要她变得更坚毅独立,更健康快乐,这才是体育带给她最好的回报,也是我当初支持她的原因。”

林子辉
重新看待运动
重新诠释输赢
对前进体育会主席林子辉而言,运动本来就是一件让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因此会让人压力到自杀的话,这不是运动的初衷,更有必要检讨。
该会属下有马拉松、龙舟等项目,运动员将近上千人,但会员却经常能在无压力下快乐地参赛,只因他们追求的是比过去的自己更进步即可。
他透露,该会曾有一名马拉松选手在某场赛事上拿到第四名,与三甲无缘,但由于已经打破了自己的纪录,所以林子辉特地为他举办嘉奖仪式,当是名年轻健儿站在得奖台上时,眼色尽是光芒。
“如此,这名选手不会因为没有得奖而从此不再参加,而且也不会一蹶不振,出现情绪问题,因为我们看重的是他比过去的自己更强了。”

前进体育会的健儿享受比赛,也领略运动之美。
体现体育真谛
不说不知,多次远赴海外参加国际马拉松林子辉也曾与三甲、甚至十强无缘,但每每发现自己比过去更进步时,他直言这才是体育的真谛,更是他当初运动的原因。
“我就是因为要健康和兴趣才运动的,所以若因为运动而不健康,这不仅不应该,也本末倒置了。”

郑联科
重视心理状态
积极应对挑战
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拿督斯里郑联科坦承,我国体坛确实面对运动心理咨询不足的窘境,而目前的对策是让拥有运动背景的工作人员与运动员彼此激励。
“与此同时,我们会尽量将运动心理师完善化,毕竟他们能采取更专业的措施引导运动员,帮助他们出走迷茫或困境,重新振作。”
他提及,健儿在备战训练和参赛过程中都会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挑战,该部门高度重视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强大团队协助
体育部有个强大的团队将根据健儿的状态进行实时调节,让他们在无后顾之忧下得到援助。如帮助他们梳理情绪、识别问题与应对方案等,适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积极应对挑战。
“除了运动心理咨询外,公众所给予的正面鼓励也不可小觑,它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希望网民负起社会责任,把羞辱文化摒弃。”
他强调,运动员也是人,同样也会经历沮丧,一旦出现情绪问题时,主要还是通过专业的运动心理辅导,以缓解压力,引导他们积极克服,毕竟体育精神展现的不仅是运动员的实力与经验,更反映出体坛的思想价格与文化导向。
不应该被忽略
采取相应措施
博特拉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院精神科学系讲师许文耀医师也提醒,每项运动都受到心理成分左右,尽管花费资源来照顾心理健康似乎看起来不会带来特大的改变,但为它注入资源,正如边际收益一样,当我们把所有细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运动员们表现得更好和更持久。
他引用英国自行车队“Ineos Grenadiers”经理戴夫布莱斯福特爵士之前解释“边际收益”的答复为例:“若你把所有你能想到的关于骑自行车的细节全部分解,然后逐一改善1%,当你把全部细节结合在一起时,你会看到明显的进步。”显然的,健儿们的心理状况不应该被忽略,也绝对不能不被正视。
检讨避免再发生
世界举重协会署理主席兼共和联邦举重理事会主席的拿督王宝荣表示,近年来,健儿饱受精神疾病折磨在国际体坛上屡见不鲜,但不同国家的应对方式将决定悲剧是否继续上演。
他指出,一些国家会在健儿出现情绪困扰时给予辅导咨询,但同一时间也会就尚未出现问题的健儿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如此,若出现自杀个案,当局也会进行检讨,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当然,这前提在于当局肯承认健儿自杀事件,而不是埋在地底,不愿正视。

理科大学运动心理学副教授关沛恩。
关注心理健康
增加辅导次数
理科大学运动心理学副教授关沛恩向本报指出,政府有必要比过去更关注健儿的心理健康,其中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心的数量及健儿辅导次数有必要增加。
“政府可以考量增加多一些同侪辅导支持群组,通过同侪彼此互助支援及分享,能协助减轻大家的心理困扰。”
减低心理顾虑
他强调,由于健儿向来被视为健康正向的模范,因此他们一般都不愿意去见精神科,深怕被认为有问题,就此,心理辅导则相对能减低他们的顾虑。
询及我国运动心理辅导专业人数不足一事,他透露,刚过的东盟运动会中,我国40多项项目中的近600名健儿就仅共用1位随行运动心理咨询,这显然是不足的。他建议政府向菲律宾及泰国取经,向大专学府商借运动心理辅导师资。

/结语/
重现体育光芒
过去的2年来,全国各地的自杀案比过去高出许多,其中槟城更是在今年上半年,接连发生多起跳桥自杀事件。但,谁也不会想到,自杀者当中竟然也包括向来被视为健康正向的运动员。
值得注意的是,健儿们轻生事件反映的不仅是体坛的制度问题,更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结构、价值观,乃至整个时代趋向,因此若不正视,其冲击将不只发生在体坛。
如今,不少运动员勇敢地站了出来,而学术界及体坛领导也纷纷做出呼吁与建议,或许这会健儿们重新快乐奔驰在操场上的机会。也唯有让他们的眼里再次折射出当初参与体育的光芒,你会知道,是离开了的生命在把更多的生命唤了回来。一切,从运动员之死开始说起,也愿能从离开的健儿后结束。
上篇:奖牌压力压垮运动健儿
中篇:压力将健儿逼向死角!
莫顺宗:预防才是正道 勿为护校誉掩盖校园事故

莫顺宗
(加影17日讯)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指出,近年来校园内陆续发生突发事故,有关当局不应为了维护校誉而选择隐瞒,反之应以透明方式妥善处理,并致力落实预防措施,才是真正维护校誉之道。
他强调,校方的重点不应是担心事故的发生,而是要关注“是否处理得当”。
“最近一些校园事故登上新闻版面,有些人为了校誉选择掩盖,大家听了是不是会感到很生气?”他直言,若一味掩盖,反而更容易损害校誉;真正正面的处理方式应是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甚至在事故发生前就加以防范。
莫顺宗今日在“2025年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10周年系列讲座会”上致开幕词时如此指出。讲座主题为“关怀与预防: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防治中的角色”。
他说,一些管理团队成员或会倾向以“内部处理”为由,不公开事件,但这种做法并不恰当。相反地,管理层应进行开放讨论,并透过讲座会等平台深入探讨应对之道。
“若事情发生了,校方更应该是积极面对与处理,而不是想着遮掩。”
教师须提升“3Q”调适能力
来自台湾高雄张老师辅导委员会的咨询委员晶菱则分享,她目前协助处理的数个学生个案中,发现柔佛独中有教师因内耗严重,出现失眠等身心问题。
她指出,这类老师往往因为对学生责任感强,容易承载过多负能量。
“若老师太过在意、担心被指责,就容易陷入负面情绪。”
她建议教师应提升“3Q”,即持续IQ学习力、EQ情绪调适力,以及SQ社交智商,以进行自我调节。
她也提醒老师,应适时抽离负能量,并与正向、积极的人互动,以防情绪持续下滑。
应给予轻生学生“希望感”
大马注册与执证心理辅导师李雪妮在讲座中指出,面对有轻生倾向的学生时,关键在于给予“希望感”,以减轻其“被抛弃”的感受。
她补充,公众若发现有人出现心理困扰或求助倾向,可拨打儿童青少年热线1800-18-2327,寻求线上辅导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