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河婆擂茶节 千人聚古来尝擂茶香

黄秋铭(右二起)赠送纪念品予刘志辉,由彭有仁(右)、李菜花(左起)和吴国文陪同。
(古来5日讯)“第7届全国河婆擂茶节”在古来盛大开幕,吸引千人齐聚共品擂茶香,场面热闹、壮观。
这场筵开105席的盛宴是由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联合总会(河总)主办、马来西亚河婆文化基金会赞助,并由柔佛州河婆同乡会承办,会上也同时举办第6届全国“刘志辉杯”河婆之星华语歌唱赛。
分享交流不同口味擂茶
河总总会长拿督彭有仁指出,举办擂茶节旨在让全国各地的乡亲分享及交流擂茶的不同口味,并体验河婆人的热情及好客精神。
“今晚,河婆擂茶发源地,中国揭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处)团长江静纯也率团赴宴,续写马中河婆人的深厚情谊。”
出席者包括河总名誉顾问刘志辉、马来西亚河婆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黄源清、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会长吴国文、署理会长拿督黄秋铭及筹委会主席李菜花。
吴国文表示,早在2004年的劳动节,河总推动全国河婆人、属会、附属会及联谊会同步吃擂茶,旨在唤醒河婆人,擂茶就是劳动者的饮食文化。
河婆人在马不足30万
“河婆人在大马的人口不足30万人,华裔人口也降至22%左右,我们鼓励各籍贯的华裔多生育,以提高华人的生育率。”
刘志辉致词时则说,他深爱大马这片土地,通过我的第二家园计划(MM2H)迈入第14年,他也常以“大马河婆人”自称。
“擂茶是河婆文化的载体,我希望河婆擂茶节不仅局限于大马,而是继续获得推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一方面,黄源清致词时说,大马河婆文化基金会于2014年成立,在吉隆坡开设全马首间河婆文物馆,也出版《马来西亚河婆人史记》。
他说,该会于2017年和2023年分别在雪隆和柔佛居銮举办世界河婆文化节,接下来希望能在砂拉越举办,继续推动河婆文化。
客家擂茶 有咸版也有甜版?
【爱玲说香料/上】
报道/摄影|吴梅珍
吃擂茶的未必是客家人。但以擂茶待客的,一定是客家人。擂茶是怎样成为客家人的籍贯鉴定呢?为什么客家人这么爱吃擂茶呢?很多人都懂,吃擂茶一定很健康,但,一碗绿青色的擂茶,针对哪一方面的健康呢?今次,就紧随着“香料女王”陈爱玲的脚步一探——擂茶与香料的对话。
人类学家说:“你告诉我,你家吃什么,我就可以明确告诉你,你是什么人?”言下之意指的是饮食习惯,储存了各自的“生活密码”,透过剖析,能追踪某些人在某地理、某些背景下,透过互相学习,形成的饮食习惯。同时,透过这些饮食习惯,能推敲出,他们的籍贯,与曾经居住过的地域。
例如,擂茶!客家人之所以吃擂茶,根据史料考证是客家先祖从中原南迁(注: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后,大部分被迫迁入荒芜人烟、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而岭南之地卑湿、春夏之间气毒弥盛,多瘴毒且易于伤人。
客家先祖就将北方的饮茶习惯,与赣南地区(江西省)的饮食习俗结合,形成了茶与糯米、芝麻、黄豆、花生、芝麻、茶油、盐及各种青草药等擂制而成的擂茶技艺与传统,从而滋身健体,抵抗南方的湿闷天气。

擂茶的主要功效是祛湿、解热及帮助消化。客家人吃擂茶都是想要摄取更多的蔬菜,因此通常是菜多过白饭。
民间起源传说
关于客家擂茶的起源,民间有多种传说:
·公元41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路过乌头村(今桃源县)军中发生瘟疫,当地一老妪献上擂茶称可治病,将军喝后,不多时全身冒汗,顿觉浑身轻松,随后三军服用,疾消病除,并取得大捷。
·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虎头山,正值炎夏酷暑瘟疫蔓延,数百将士病倒,危难之际,村中有一郎中献出祖传擂茶秘方,将士服用后,病毒消退,元气回升。
但最具说服力的是,近代史学研究表示,客家擂茶由汉魏粥茶和唐宋点菜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于北,客家先祖南迁后才将它带到赣南。

擂茶配的是油饭不是白饭。油饭是由蒜米、油和盐调成的。
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客家擂茶由汉魏粥茶和唐宋点茶衍变而来。
它以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茶油及盐为主要原料,并加入各种香料植物,经过磨、搅、翻等一系列工序擂制而成,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和价值。
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古称虔州。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客家先祖中原南迁的第一站,世称客家摇篮。
所以,客家人若要追根索引,知道自家饮食背后的根源,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原乡看看。
台湾擂茶是甜的?

陈爱玲尝草药。植物有辛、甘、酸、苦、咸和涩味,要认识香料、草药,一定要用嘴巴去试味,才能找到它的风味。
擂茶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
也是辛香料专家兼《南洋商报》专栏作者陈爱玲表示,不要以为擂茶一定是咸的喔!台湾擂茶是——甜的。
在高雄有一个大马华人卖“咸”的客家擂茶,却被说成他卖的客家擂茶不正宗。当时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身为大马客家人,从小吃到大的擂茶都是咸味,怎么来到台湾,擂茶却成了甜的?
故事是这样的,客家人在1949年迁徒到台湾后,当时的擂茶的确是咸的。然后在1989年,台湾观光局在推广“一乡一特色”政策,来到北埔客家庄,就问:“你们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嘴的!”当时的北埔乡长就说:“擂茶。”可是擂一碗茶最少要半个小时的研磨,还有很多炒菜工序,考量到观光客根本没有耐性花半小时等一碗擂茶,于是要求从简,最后就搞出一个“甜”版擂茶。

马来西亚客家擂茶风味图。核心3种:刺芫荽、猫须茶和九层塔是擂茶的组成核心风味,下的分量相对比较多,核心以外就依随个人相好增减。此外,不同地区的客家人可根据时令及饮茶者的身体状况加入各种香草或草药,以达到健身的药饮功效。只要掌握技巧,擂茶中的草药成分可任意增减。
掀起吃擂茶风
甜版擂茶一推出,居然风靡起来,掀起了一股吃擂茶风,于是打造了台湾人对擂茶的印象就是“甜”的。
台湾“甜擂茶”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镜,在推广旅游,却失去了客家传统,到底值不值得?
于是,人在高雄卖擂茶的大马人想法就是:“台湾因观光需求搞了一道甜擂茶,现在正宗擂茶却要去承受那个错误……,决定要努力把‘正宗’带出来!”
陈爱玲则认为,从“甜擂茶”得出一个现象:“有些食物经过扭转之后,它可能因某些因素,变成不一样的样子了”。

苦楝是擂茶不可少的一道草药,但分量不可以多,不然煮出来的擂茶偏苦。戴雅丽说:“苦的属性是凉,对于降血压和糖尿很好!”
擂钵擂棍擂茶膏
马六甲的马接峇鲁新村(Manchap Baru)是客家新村,村里95%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当地村民戴雅丽就在院子里种了一系列的香草药。
戴雅丽是海陆丰客家人,院子里有苦楝、九层塔、薄荷、猫须草、桑叶、刺芫荽、艾叶和茶叶。
要煮擂茶时,她会将摘到的香料和草药都用“水”煮熟才去擂。因没有煮过的叶子擂出来的“擂膏”会氧化变黑。而擂茶之所以叫擂,是因它利用“擂钵”和“擂棍”研擂的动作,所以“擂器”在传统的擂茶制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戴雅丽:煮擂茶传统工具是一个擂钵和一支擂棍,而擂的手式有讲究,要一只手握棍柄、一只手顶着棍的顶端,两手相互配合运转。

需要擂的香草和药草都是以少许的水煮熟才经行“擂”。煮熟可以阻止叶子氧化,擂出来的菜色才漂亮。
擂钵一般是陶制,口径约30公分,内壁有粗密沟纹;擂棍,马新一带都是用番石榴枝做成擂棍,甚至有些客家人会将擂棍当成女儿的嫁妆,而在其它国家,肉桂枝、羊奶头、龙眼树枝、九芎树枝、油茶树枝、桑树枝都能制成擂棍。
在科技便利的当代,年轻一辈客家人直接用搅拌机打出“擂茶膏”,这有分别吗?
传统的老派客家妇女会告诉你:“还是擂的比较好味,因为不同的树制成的擂棍,当中的树香都会影响擂茶的风味。”

擂茶中的坚果主要有花生、芝麻,扮演着“油脂”的角色。戴雅丽表示:花生要炒得好一定要用细盐当做垫底吸热,如此花生在锅中才会受热均匀,炒出来的风味才好。那用细盐当沙炒花生,炒出来会太咸吗?不会。1公斤的花生用细盐炒约15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