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亦君令补选的悬念/南洋社论
霹雳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的选情,似乎稍嫌淡静。原地列阵的巫统派出尤斯里,迎战国盟伊斯兰党的阿都慕海敏,以及被视为第三势力社会主义党的白华敏。
然而,补选看似平淡且沉闷,国盟却在部署一盘大棋局,从议题的设置,伊党力促选民拒绝巫统与民主行动党的正常化合作,欲促成巫统与伊党的合作组成政府,加强回教力量,是伊党的政治着力点。
抵抗绿潮耐力测试
参与助选的行动党竞选机制指挥,便通过舆论宣导反制,揭露国盟“系统操弄种族情绪,策动政治变局”,“谋划将补选胜利成为霹雳政权更替的转捩点”。
伊党靠宗教及种族议题作舆论攻势,揭示团结政府只是一种苟合的暂时状态,并借此补选寻求钻入权力的缺口,力挫政敌。
对希望联盟与国阵来说,选战是抵抗绿潮的一项耐力测试。
根据团结政府过后举行10次国州议席补选的成绩分析,除了吉兰丹州的能吉里州议席补选,巫统以大胜的成绩收复失地外,其他议席补选均由原有守土政党胜出。
能吉里补选给巫统重新找到抵御绿潮的自信,随后柔佛的马哥打州议席补选的狂胜,证明了希盟与巫统合力挫敌的效应。
亚亦君令补选将是检测希盟与巫统结盟的有效性,因为只有缔造后续补选的持续胜利,才能验证战略联盟的力量崛起。
为国盟助选的民政党在此补选的政治站位,就是力图策反马华,离间希盟与国阵,分化行动党与巫统的同盟关系。
巫统堡垒选区
根据选民结构分析,亚亦君令是一个混合选区,其中巫裔选民55.64%,华裔选民21.99%,印裔选民14.3%;与我国种族人口比例近似,只是巫裔较少及印裔较多些。
从历届选举成绩的观察,自2004年,亚亦君令一直是巫统的堡垒选区,就算2008年掀起政治海啸,巫统仍守住阵地;2022年6州选举的五角混战中,巫统候选人仍能以微小多数票突围。
在此次补选的三角战中,会否因返乡投票意愿低落而拉低投票率?“猪”与“热裤”是否紧迫或令人忧虑的议题?第三势力会否给选情制造悬念?
或是国阵与希盟的合作能否发挥选票叠加效应?补选过后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格局演变?
4月26日的投票日,有感觉、有温度,对生存与发展有理性认识的选民,应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能帮助打破这一切问题的悬念。
一场补选,各自诠释/南洋社论

霹雳州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落幕,在希望联盟与国阵联手之下,国阵候选人莫哈末尤斯里毫无悬念地大胜国盟伊斯兰党候选人阿都慕海敏,以及陪跑的社会主义党候选人白华敏。
虽然只是一场小型补选,但各党各取所需,也各自激发出不同的领悟,可能加速下一届大选前的重新武装与战略布局。
表面上看,这场补选偏低的投票率与最终成绩透露出一个讯息:希盟与国阵的支持票确实出现结合,华裔票与马来票皆有回流。国盟伊斯兰党候选人得票下跌753张,许多政治分析也已对此作出精辟解说。
谋求更大自主权
然而,在胜选后的政治话语中,表面的从容背后也隐隐约约透露出政局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就如多方合作成功将一家公司上市后,各方随即寻找自己的实际价值,接着则是谋求更大的自主权。
巫统从未输过亚亦君令,如今仍是政府成员之一,此役更像是“走个过场”,胜选后也显得语气低调,鲜少发表“狂言”。至于马华,在团结政府成立后一直处境尴尬,但这一次终于在亚亦君令看见了自己的角色。国阵向来包括马华,而补选成绩也显示,亚亦君令的华裔选票并未明显流失。你能否定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亲自领军助选所发挥的作用吗?况且,马华本就是该区的常客,那里一向也非希盟或行动党的堡垒区。
此次行动党强将陆续到场站台,把这场选战强化为与国阵巫统的“UMDAP”合作,并特别强调留住华人票的贡献,甚至邀功。
其实,行动党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表现。行动党如今已全面取代马华在政府中的角色,何须在每场选战中都踩踏“同盟敌人”马华的颜面?维持胜选者的风度,反而更显大度。
补选之外,政坛动静也未曾平息。朝野各政党早已启动备战下一届大选的模式。马华失意党员的出走、土著团结党臂膀组织的扩张、伊斯兰党叫嚣的偏激言论,以及行动党与公正党的党选整顿,皆显露出一种“整装待发”的气氛。
不论是小幅调整,抑或大规模洗牌,各政党都在寻找最佳状态,以期在下届大选中展现最佳姿态。亚亦君令补选成为一次小试,成为检验部分民意与诉求的窗口,也为各党之间的合作模式打了一份草稿。虽然未必精准,却是当前最鲜活的参考素材。
马华急需注入新血
伊斯兰党从中看见了“绿潮”的弱化;土团党则发现马来票在三分天下后,国盟的发展空间也受限,但臂膀组织的成长或许能为“第三势力”提供更多可能性。马华方面,魏家祥再次意识到党已老化,急需新血注入。同一天,马华总秘书拿督张盛闻也公开呼吁同志们表态:马华是否该重新考虑走自己的路?
种种迹象正在透露,各党之间的关系正悄然变化。可以预测,在来届大选前,联盟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政治宿命,恐怕将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