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地缘对立,价值取向?/胡逸山博士

随着当下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张,而经济又急须增长,近日受邀参与论坛,就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发表一些意见,也许有值得更深入、更广泛地分享之处。

首先,主持人问起,国际上地缘政治的对立,以及科技制高点的竞赛,是否已然深刻地重塑本区域的价值链。

我认为,鉴于本区域(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仍然处于发展中而非发达的阶段,所谓价值链也有高低之分,而两者是近乎同等的重要。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一方面我们需要可能被认为是比较中低端的价值链,如传统上的农业与种植业、原产品的直接出口或就地加工、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业等。

因为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些行业得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让中低收入与受教育群体得以维持生计,所以,即便这类价值链或生产链可能被认为是不够高端,本区域的许多国度还是必须把它们维系下去。

况且,这些所谓相对中低端的价值链,也是得以被升级为高端的,如采用高科技的智能农业即为一例,得以更大程度的加强本地的粮食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也欢迎高端的、涉及高科技的价值链等的外来投资,如各种的电子电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因为彼等得以协助本区域好一些国度,尽快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早日踏入高收入的行列。

无法一步登天

但这也不是得以一步登天的。如本地的电子生产,就经历过半个多世纪的酝酿,方才有着较为显著的经济效应。

而当下地缘政治的高度对立,譬如中美之间的竞合关系、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哪怕是间接的冲突,其实对于本区域的无论是高端或中低端的价值链都有所影响。

在高端的、所谓争取科技制高点方面,因为美国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于高科技产品、半产品等有着针对中国与俄罗斯等的禁运,导致如向来有牵涉到本地与中美的一些高端工业链,如传统上本地先初步制造的一些电子半产品,运到中国去进一步加工,再运到美国做最后组装的生产线,可能也必须被硬生生地切割开来。

所以,向来力求在地缘政治上保持中立的本区域国度,也必须在政治经济上无形中地选边站,到底是要着重生产西方还是中方所主导的高科技产品与服务?两者兼顾的老调,可能已然难弹。

选边站无可厚非

所以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本区域的高端价值链,的确正在被深刻的重组。

至于在中低端的价值链方面,那选择倒是很明确的。

美国近年来迈向贸易孤立主义,对许多进口货品实施高昂的关税,而且基本上美国自身就是一个农业出口国,所以,本区域得以出口到美国的这类货品不多。

欧洲方面,则很纠结于环保、劳工保护等被认为是加重生产成本的课题,也造成与彼等的商贸困难重重。

反之,另一些国度则对采购本区域的各类资源极为渴求,只要有就几乎照单全收。所以在这方面,本区域当然与彼等的商贸关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依靠这类型的哪怕是相对低端价值链的出口市场。

只要欧美方面仍然有着它们各自所着重的在贸易方面的一些坚持,那么这种自然选了边的情况,也是无可厚非的。

下次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薪资低迷考量各异/胡逸山博士

国家银行前行长日前指出,本地当下薪资相比于40年前,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下,其实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三倍。

这位前行长所披露的这项讯息,坦白说也不是什么秘密,主要就是年长的大家也清楚看到,几十年前一名典型打工仔的薪水,其绝对数额竟然与当下的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多年来物价增长,但薪水却没有同步的增长,更不用说超越通胀。

用更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即打工仔们的钱,可是越来越不够用了。

而这道社会薪资停滞甚至倒退的社会经济难题,当然也是充满争议的。打工仔们,或更广义的劳方,当然痛斥雇主们,或更广义的资方的不是,多年来不肯顺应着物价的上涨而向上调整薪资;而资方呢,则一般会搬出劳方的生产力没有显著的增长,所以也就很难调高后者薪资的说法。

劳资双方可谓各执一词:劳方所着重的是薪资与物价应该相应地增长(这应该也是央行前行长的想法),而资方所着重的是薪资是应与劳方的生产力挂钩的,生产力没有提高又如何要求更高的薪水?

双方针锋相对的说辞的“频率”从一开始就对不上去,所以这争论也难有结果。

立场迥异

可不是吗?劳方通常会认为,资方的企业利润那么多,只要肯“更有良心”地“赚少”一点,即可提高员工的薪资。而资方则一般会高呼“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薄弱,又哪里有多出的资金得以提高员工们的薪资呢?

再说,大型企业,尤其是挂牌上市的企业,还要对投资者们交代、派股息等,殊不容易;中小企业嘛,在资金周转方面时常更是难上加难,即便要大方地向金融机构借贷来赋予员工更高的薪酬,后者也未必同意借出。

坦白说,资方是绝不情愿去顺应劳方的论述,根据物价的上涨来调高劳方的薪资的。资方通常的想法(但未必是公开的说法)是百物腾升意味着各项不可控的生产成本(如生产原料的价格)也就应声而起,那么薪资是资方手中少数相对可控的生产成本,当然不肯放任它的增长。

政府介入

此所以作为第三方的政府,便如世上许多其他政府般,推出最低薪资政策来强制资方付出基本的薪资,即便如此,许多商家也还是怨声载道、不情不愿地就范而已,更不用说更高数额的一般工资。

那么反过来说,劳方又肯不肯依照资方的论述,设法调高员工们的生产力来换取更高的薪酬呢?那关键就在"设法"两字,也就是说,劳方会认为,提升员工的技能来提高生产力固然重要,但那费用或成本是应由哪一方来承担呢?

员工们大多是承担不起来即便是半工半读地“深造”的,而资方除非必要也很少会资助员工来提升技能的。所以这提升生产力的重担也就落在政府手上了。

依我所看,政府的在这方面的设法,应该是栽培与提升并重的。从一开始,本地的教育体系就应更为着重技职教育,或至少是数理科的教学,为未来打工仔们的职场生涯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让劳方在提出加薪要求时,能更有底气。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