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古玩艺术收藏的深远含义/拿督庄学腾

能成为古玩艺术收藏家,一般是善于经营生活财务的一群;要成为高质量的收藏家是一门可贵的学问。有钱,不代表你能成为这类的收藏家;没那么多钱,也不代表您不能搞收藏。古玩艺术收藏确实是需要一些资本。

说白了,你一定要有多余钱,把赚的和用的分配好,那预算中的部分钱财就可以考虑投资这类收藏了。

古玩收藏指的是收藏具有一些历史文化价值的老东西。至于艺术收藏呢,除了收藏传统的书画等手工艺品,近代也冒出了收藏当代艺术创作、潮玩盲盒限量文创艺术作品等。所以说,收藏艺术品不一定是得买旧东西。文创潮玩和当代艺术品收藏一般都是新品。

提起收藏家,往往人家错误的想法都会是上了年纪的人……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

收藏品多元化

现代年轻的收藏家在家里或在办公室墙上挂的画作、柜子里摆设的珍藏版模型如: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KAWS、 日本动漫玩具等,价钱都不菲。相较比较容易负担得起的泡泡玛特(Pop Mart)盲盒艺术收藏品起价在50元左右,可爱诱惑让买家买的不只是买一两件,而是要收藏整个系列,所花的钱也十分地可观。

一些限量版的Pop Mart公仔非常昂贵,甚至有钱也买不到。就像MEGA α 骷髅熊猫 1000%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这款公仔售价为6000多令吉,但目前已经售罄。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社群里能成为古玩艺术收藏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情操,拥有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像多了一个身分。

了解收藏意义

想成为古玩艺术收藏家,可以探讨以下何为收藏的意义: 

1. 为爱好投资而收藏

这类收藏家很专业,情有独钟,只集中一两种收藏品。举例:娘惹或海峡华裔瓷的收藏家,他们只会专注的收藏他们认为归入这类藏品的瓷器,其他年代一样,在南洋寻到类似的中国粉彩瓷多有排斥,所以不同的瓷器价格差距相当大。这和其他画作或玩具的收藏家态度基本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收藏家的表态往往能影响收藏品价格的波动。

收藏的开始除了兴趣和坚持,收藏家也认真把玩知识、眼力、财力,还有运气,务必天时地利人和全到位,夺下心中所好。收到精品或稀有的一般都不会亏,价格迟早翻倍涨。他们是收藏行家,也是玩家、抄家,把收藏投资玩成了一个“病态”,乐在其中。

价格翻几倍

1996年我去了景德镇,参观景德镇雕塑瓷厂,被公认为世界第二大的的雕塑瓷厂,该厂几年前已开始推行管理模式的转换,取消车间建制,改成分厂式独立承包。有幸的是我在雕塑厂的档案库里收购了一些老人物雕塑,也很兴奋能收到当时厂长,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度江和尚”,纯粹是运气太好了。

以前几百块人民币就能买一尊老的雕塑,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十倍,有的甚至一两百倍。

 2. 炫耀自己有文化

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而收藏的出发点,或多或少,是需要一个体面,担心被人瞧不起而花钱买文化。家里和办公室都布置了一堆所谓精品瓷器摆设,名画和名贵家具,可是对收藏这些东西实际上一竅不通。遇人不淑的话,买价或任人鱼肉,或买到仿品遇上骗局。搞不好,得不到身分和地位的认同的同时,还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自从14岁就开始收藏古玩,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不太顺利或被人骗的经验。运气好的话就是没亏那么多,偶尔会被砍的比较深,可是这都是作为藏家一定会经过的旅途,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关键点是我们要学到,以后会更小心就是了。如果事事顺利,那就没有那种甜酸苦辣、紧张、刺激的感受了。

3. 正能量励志礼物

有些收藏纯粹是喜欢上了某种物件,再给自己找个理由为什么要买,就当是嘉奖自己工作上取得成就,成为励志的一种纪念。这种收藏方式一般很随性,玩的收藏范围十分广泛,偶尔会买几件老物件,也偶尔会买上什么新玩意,很有可能买名表或豪车,只要买的那一刻对他来说是有一定的意义和鼓励就行了。重温欣赏收藏的当儿都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再次给自己注入一股正能量。

 4. 珍贵的历史传承

对于有理想与抱负的藏家,收藏的意义在于传承。通过收藏,国家或家族的历史故事才得以代代流传。

古玩、艺术以及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对国家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无法让新一代了解传承的重要性,承载了先辈们遗留下的珍贵古物也就再无人守护。收藏意识应该从小开始教育和培养,让孩子多接触兼多认识国家拥有的灵魂文物收藏、历代如何守护家园的故事,从而为自己身为子民深感自豪骄傲。

如此几代的继续培孕收藏风气,专业和业余的收藏家自然就会越来越多,凝聚力和生影响会不断提升。

老师教学生,父母授予孩子,一代就会比一代强。

新视觉鼓励艺术界

全球新开博物馆、美术馆如:香港最新旅游文化朝圣地点——西九文化区内的M+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了应对新一代喜爱打卡潮玩,采用了多元化新视觉的呈现方式,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艺术视角及体验,鼓励大家互动学习。

家长、孩子、旅客都是这些场馆的主要客户,能让成群的学生孩子偶尔在这里学习活动,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5. 维护文物公益

收藏古玩和艺术品是有助推广文化,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论维护收藏,国家一般以推广文化艺术为主。国家拥有的收藏也局限在博物馆、艺术画廊里。可是如今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的投资或扩充文化旅游这领域。因为文化这一块的确是一项旅客非去不可而且很喜欢这种独特的体验。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报道,法国在2023年以1亿游客达到流量排行世界第一,卢浮宫在当年参观人数为890万人次。

私人企业公益收藏

其实私人企业也是可以选择拥有公益性质的收藏。收藏古玩,艺术品或在其产品设计注入一些相关的文化信息,作为企业覆行社会责任的创举,为公益维护文物,甚至可以拥有私人博物馆或艺术空间,这非但可以让公司考虑把一部分投资基金投在古玩艺术,其名声和品牌在社会更受重视。

最重要的就是老板或高层领导要看到这些有意义的投资,直接或间接也当起了收藏家。

 

 
 

 

反应

 

CEO讲堂

AI艺术崛起 艺术家何去何从?/拿督庄学腾

图/文|拿督庄学腾

在AI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个人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便能生成“毕加索”、“达利”或“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的作品。AI艺术生成工具,如Midjourney、DALL·E等,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使得“人人皆可成画家”。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让传统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艺术家如何才能在AI浪潮中保持独特性、应对市场变化并实现自我突围?

人工智能艺术的崛起,不仅在视觉创作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开始在音乐、动画、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掀起波澜。其本质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大量图像、艺术风格及创作手法,AI得以模仿并创新各种艺术形式。

如今,任何人只需输入一些简单的关键词,便能生成符合特定风格的作品。从表面上看,AI让艺术创作变得更为简便和普及,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直接的挑战便是原创性和版权问题。

原创性遭到质疑

AI可以模仿任何艺术家的风格,甚至将他们的创作进行拼接、创新。对于传统艺术家而言,AI的介入使得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身分变得模糊不清,原创性遭到质疑。正如艺术家村上隆曾在采访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创造出一些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但它永远无法理解艺术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AI与人类艺术创作的本质区别。

此外,市场的饱和和价值的稀释也成为了艺术界的一大难题。由于AI生成的作品数量庞大,传统艺术市场的稀缺性和溢价能力受到严重冲击。原本属于艺术家独有的创作空间和市场价值,正逐渐被AI作品占领。传统艺术家的作品,如今面临着被模仿、重复甚至低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艺术家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

最为显著的挑战之一是,AI使得艺术创作的门槛降得越来越低。任何具有基础电脑操作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创作出所谓的“高质量”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家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技艺磨砺相比,AI艺术大大削弱了“专业技能”的价值,使得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挑战。

品牌建设很重要

大部分资深国际演讲者在2024槟城国际艺术高峰会都认为,艺术和品牌是现在无法分开的关系。这都是因为艺术在大众的想法是可有可无,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当然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买画,可是整体来说艺术品的买卖一定受到影响。所以很多人会选择买便宜的艺术或直接自己用AI做出来的,如此即不失脸面,还能高调说是自己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建设对艺术家和收藏家都很重要,因为它不仅定义了艺术家的独特性,也为收藏家提供了合理的价值依据。

然而,尽管AI艺术带来了如此多的挑战,但人类艺术家依然拥有AI难以企及的独特价值。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图像,更是艺术家情感、思想与文化背景的表达。正如著名艺术家草野健太郎所说:“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画面本身,而是画家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与生活经历。”AI虽然能够模仿艺术风格,但它无法体会和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与故事。

此外,跨界与多元表达也是AI无法比拟的领域。人类艺术家能够将绘画、雕塑、表演、音乐等多种形式融合,通过多感官的艺术创作,打造独特的艺术体验。比如,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其作品不仅仅是二维动画,而是融合了艺术家对自然、情感、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与表达。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宫崎骏曾公开表示:“我们不应该让机器代替艺术。真正的艺术应该能触动人心,机器不可能理解这一点。”

他坚信,艺术的力量来自于艺术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应对策略与未来竞争力

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艺术家不仅要坚守自己的创作信念,同时要了解如何做足一系列的品牌理念和包装;只埋头苦干创作而忽略了对市场的演变和收藏家的要求已成过去。现在已经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新时代已是艺术家和大众用AI竞争。

艺术家现在不可能只靠画廊或中间商人带卖,因为在利益为先的情况下,售卖已有名气且容易出手的艺术家是必然的,其他就当“配菜”顺其自然。所以艺术家非得露脸和收藏家交流,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讲解本身创作的想法与构思,分享创作的故事,让买家了解且带有体验感,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观众的参与感,认同与艺术家的理念,这样花钱的人会觉得有价值,也会对收藏品深感骄傲。

正如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所言:“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人们购买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背后那些能够打动他们的故事。”

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在AI作品泛滥的时代,艺术家的个人故事、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将成为其作品的重要附加值。

通过社交媒体、纪录片、访谈等多种方式,艺术家可以加强与观众的情感联系,塑造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品牌。

艺术家非但要把自己品牌做好,与其埋怨AI的存在,倒不如拥抱新技术,成为“艺术家+AI”复合型人才。

会创作,不懂新技术迟早会被淘汰,就如以前拥有手机是方便联络,现在手机如没有上网、拍照、玩游戏等的功能,那肯定没人会买。

所以艺术家也必须带有跨界与创新是未来关键的思维,艺术家也可以呈现原作与AI配合的创作,这样不但可以销售不同产品,也可以教导大众不同创作的分别与不同,无论是在价格或情感上,人类的制作与AI制做一定有区别性。

强化与观众互动

未来的艺术家将不再是单一的“画家”或“雕塑家”,而是能够驾驭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数字艺术家”。

同时,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随着艺术消费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注重“艺术体验”而非单纯的“艺术所有权”。

艺术家可以通过现场创作、艺术沙龙、工作坊等方式,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感。

此外,数字化艺术,如NFT和虚拟现实展览等,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展览和交易平台,艺术家通过这些渠道能够直接与全球观众建立联系,拓展市场。

成为品牌营运者

随着AI艺术的普及,艺术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净值客户和收藏家对艺术作品的选择不再仅仅关注其视觉效果,更看重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背景和独特性。作为回应,艺术家不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一个品牌营运者。通过社交媒体、线上平台以及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艺术家可以为自己的作品打造独特的市场定位。

与此同时,“艺术+科技”成为了新的风口。NFT、数字藏品、虚拟现实展览等新兴形式的艺术正在迅速兴起。艺术家不仅可以通过NFT实现作品的溯源与分润,还能通过虚拟展览和数字艺术节等形式,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全球市场。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创新,也使得艺术市场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AI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创作者希望系统学习艺术创作的技巧和理念,这也能给予人们更深入对艺术的理解,从而能够区分真正艺术家的创作与通过指令应用AI生成的作品之间的价值差异。

所以艺术家千万不能忘记初衷,为何搞创作,创作的意义,这应是艺术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底线。

一定要记得,收藏家花钱投资的创作一定有他们一套的期望,有经济价值、体验和文化价值的追求。

未来何去何从?

艺术家对AI能替代他们,砸了饭碗的恐惧是肯定难免的,而且艺术家也要接受AI是肯定长期存在的。现在生存之道就是了解AI的功能,形成“人机共创”的另一种可参考的新模式,推动艺术教育,让收藏家理解纯艺术家创作与人机共创的区别。

在这个AI浪潮的推动下,真正的艺术家是会不断进化,创造出更具体验感、情感深度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再创另一个里程碑,那些没有内涵且太守旧的逐渐会被淘汰。

真正的艺术必须包含艺术家如何分享其人生旅程,所经历的精神和灵幻,而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用AI制造出来的一张漂亮又好看的印刷,那只能说是一副有体无魂的作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