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裕:FDI非马上实现 外汇储备一两年后看涨

李兴裕(Canva/ 本报制图)
报道:李玟江
(吉隆坡8日讯)尽管首相安华满口都是吸引了多少外资前来,不过,却未见大马外汇储备有所上涨,对此经济学家表示,实际上这些都是获批准外来直接投资(FDI),仍需时间实现,因此,外汇储备要在一两年后才会显现增长。
根据国家银行发布的文告,截至6月28日的外汇储备,减少至1138亿美元(约5357.36亿令吉),比较6月中的数额,下降了3亿美元。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足以应付5.4个月的进口货物及服务,以及1倍的短期外债。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表示,实际上大家都有所误解,认为首相安华说的外来直接投资项目,会立竿见影反映在外汇储备上,其实不然。
他表示,这些所谓的外来直接投资,其实也只是批准数额,好比说美国大企业想要来马设立数据中心,宣布有多少外资流入,但数据中心不是说马上就建好,而是需要时间规划安排,从批准到落实,这都需要时间。
“除非是现有的外资,想要扩张建产房,这样才会马上显现,因为现有的外资早就通过批准,省却了时间成本。”
关注3大影响力
李兴裕也说,实际上,外汇储备是6由3大主轴影响,首先是进出口表现。
“在进出口来看,出口本身就会增加外汇储备,但是,一旦进口增加,基本上就会出现一定的抵消。”
再来是外来直接投资,随着外资流入增加,基本上会带动外汇储备提升,但是,也有本地企业携带资金到外国设厂,这也会相互抵消。
第三,就是投资层面,尽管有很多细分的投资组合难以被计算,不过,往外投资基本上就会动用到外汇,且在往外投资的比例逐渐增加,也影响着外汇储备水平。
他表示,我国目前1200亿美元(约5652亿令吉)左右的外汇储备,是个难以突破的水平,不过,国行不断信心喊话,以及呼吁公司兑换外汇留住令吉,这招确实奏效。
贯彻财政改革
尽管如此,随着外围的市场不断扩大且更具吸引力,导致许多投资者都往外组建投资组合,减少持有马股或债券。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马必须提供令人信服的经济、投资和企业盈利前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国内的资产类别。”
“我国也必须加强经常账户平衡,同时贯彻财政改革,以降低净债务和负债,并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留住国内资金,增加商品和服务的出口。”
他指出,外资持续流入以及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将为经常账户提供缓冲,并支撑令吉汇率回稳。
适应全球供应链动态变化/李兴裕
近年来,全球和区域供应链格局不断演变和变革,企业和各行各业需加强自身免疫系统(供应链),以在机遇中应对多重挑战和威胁的风险。
从冠病疫情造成的严重破坏到地缘政治分裂、去全球化的政治压力不断上升、经济不确定性、数字科技的兴起、对永续性的日益重视,以及特朗普解放日关税造成的前所未有的贸易动荡,它们凸显了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全球供应链所固有的脆弱性。
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始于显著的向本土和消费市场转移的回流和近岸生产。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制造商和企业纷纷推行多元化的供应链战略,通过调整供应商和转运来规避关税。
“中国+1”战略已成为最受瞩目的战略之一,制造业借此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境外,以管理和降低供应链风险。企业正在制定战略,整合其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和网络,以确保供应链的韧性和成本节约。
企业已将部分业务转移,利用东南亚等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地区的机会。越南、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已从供应链的转移中受益。
受地缘经济全球化、国家安全经济民族主义及美国加大对中国在科技、半导体、医药、钢铁、关键矿产等战略产业实施战略脱钩的压力,全球供应链重构未来可能加速。
供应链分化将加剧
随着战略脱钩压力的不断扩大,供应链的分化将加剧,企业会创建独立的供应链来应对贸易壁垒,减少对单一供应商或地区的依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和成本。
这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出现一些产品由重复的供应链生产的情况,一条供应链面向特定市场或受限制的地区,另一条则面向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全球市场。
半导体供应链确实是一个突出而复杂的行业,它正朝着全球贸易分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美国和中国各自追求半导体生态系统,以控制供应链。
如果特朗普成功利用对等关税,或针对被视为中国“亲密盟友”的国家的特定行业关税作为武器,那么任何为规避关税而进行的供应链地理重构,都将使这种迁移失效。

东盟供应链角色吃重
全球供应链持续快速演变,东盟在这一转变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都专注于特定领域。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作为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和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战略定位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获益,同时应对两个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压力和战略经济竞争。
东盟国家受益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并利用其在某些领域的专业能力。
马来西亚是半导体组装、封装和测试的主要枢纽。根据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政府相信大马的半导体产业有潜力将其价值链扩展到前端领域。
与此同时,新加坡是半导体公司的首选,正在投资新的芯片工厂并扩建现有设施。
例如,意法半导体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合作,在其新加坡工厂建立了一条尖端研发生产线。
印尼迅速崛起
越南和柬埔寨以电子产品制造业而闻名,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印尼正迅速崛起,成为潜在的全球电动汽车生产中心,尤其专注于电动汽车电池和其他相关零部件。泰国是东南亚领先的汽车制造中心。
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以及与欧盟、印度和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使东盟国家能够利用一体化供应链,并可能加速近岸外包和回流东南亚,这得益于对电子制造业、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绿色产业、生物医药和制药的投资。
东盟须优先制定政策,通过加强交通和连通性基础设施、促进数字化等科技进步及支持物流服务提供商(特别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MSME))的发展,来增强其供应链的弹性和效率,以看到供应链大规模向本区域转移。
东盟建立互利关系
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互利合作与伙伴关系,使成员国的企业能够协作、共享资源,并创建更高效、更有弹性的区域供应链。
东盟对数字化的承诺体现在"东盟单一窗口"(ASW)等倡议中。该倡议通过整合国家单一窗口(NSW)来简化贸易流程。这一区域平台促进了贸易文件和数据的电子交换,加快了货物清关速度,并降低了企业成本。
作为东盟主席国,马来西亚也积极参与《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该协议将为区域投资开辟新机遇,增强市场准入,简化供应链,并协调东盟范围内的数字法规。
在当今全球供应链不断演变和复杂化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须适应变化、创新发展、积极运用战略并利用先进科技,才能在新时代蓬勃发展。
东盟高度依赖中国和美国,且中国和美国都是其技术转移的主要来源,如果中美供应链脱钩加剧,东盟将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应对日益加剧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动荡。
东盟国家和企业已实施战略,通过近岸投资和回流投资,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增强其韧性,并通过本地化和进口替代提高自力更生能力。采用"中国+1"或"中国+2或3"模式,拓宽其供应链,不再依赖一两个国家,甚至不再仅仅依赖亚洲。
中美分化全球为难
以美国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分化,可能迫使各国政府作出艰难的战略选择,可能导致贸易分裂,而这种分裂往往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国内经济目标。
这两种体系之间的拉锯战,可能会造成一个复杂的环境,各国政府必须在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关切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之间取得平衡。
与任何一方走得太近都有可能疏远另一方;试图平衡双方,又可能使各行各业面临贸易壁垒、科技冲突、融资限制或外交摩擦。
另一个趋势是扩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性本土化,以减少对外国来源的依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虽然供应链正在重新配置,以变得更具弹性和地理分布多样化,但完全与美国和中国脱钩是不可能的,而且会造成破坏,这意味着本区域的供应链离不开中国或美国。
全球和区域供应链依然相互关联,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贸易网络核心结构中的重要参与者。鉴于中国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能力和科技驱动,将中国从全球生产流程中剔除并在其他地区复制,既具有挑战性,又成本高昂。
成本效益和规模经济的考量依然存在。当政策扭曲推动多条供应链的创建时,规模经济的受损和资源配置不当,会导致效率低下和价格上涨。
供应链多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成本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有利的营商环境、公平透明的监管、可靠的经济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