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342万人比拼空前激烈 高考改革推动教育公平

湖南考生,刚结束高考后走出考场。
报道:谢承熹
今年高考人数多达1342万人,复读生逾400万,被视为史上最难,竞争空前激烈。多个省份已经陆续实现高考改革,减少地方之间的差异,为实现教育资源更均衡迈向一大步。
6月7日,中国史上“最难”高考如期来临。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今年高考报名人数首超1300万大关,达1342万。即使在目前较为艰难的就业环境下,高考仍被多数人视为可能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也在高考期间优先向广大考生倾斜。
自2018年起,高考人数已连续7年保持上涨趋势。今年虽相较于前3年增速略有放缓,但仍同比增加51万人。据中国招生考试网等机构预测,本年度高考复读生人数约为413万,占高考报名总人数的约30%;而今年本科计划招生人数与去年大致持平,约为450万,这意味着本年度的考生不但要面临严峻的总人数压力,还不可避免地要与空前庞大的复读生群体开展激烈的竞争,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今年的复读高峰由两方因素共同塑造。
产业变化影响报考风向
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等产业变化影响报考风向,去年各地高校未招满人数的现象广泛存在,一大批考生由于未能进入心仪的热门专业而选择复读。
另一方面,对包括河南、山西、四川等高考大省在内的10个省份考生来说,今年是“旧高考”文理分科模式的最后一年。往届复读生为避免面对明年陌生的新高考,多倾向选择抓住今年的最后机会。
这也再度引发了舆论对教育资源、升学资源失衡的讨论。“山河四省”,即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因考生人数位列前茅而录取比例相对较低,被视为当之无愧的“高考大省”,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中处于不利地位。本年度“山河四省”有约360万考生参加高考,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考生,其中河南省考生的数量继续位列各省榜首,达136万。
即使多年来评定优秀高校的指标一再变化,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山河四省”的人均一流高校数量仍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当地一流高校不足和高考改革进度缓慢,导致四省考生报考优秀高校的竞争时,缺少省内一流高校的录取照顾,面临系统性的不公平。
“山河四省”成为映照中国高校数量和品质分布不均衡问题的一面镜子,而解决这一历史性问题更需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步步为营。用“新高考”替换“旧高考”,推动全国一盘棋,正是其中关键一步。

中国全国高考周五(6月7日)拉开大幕,图为山东枣庄,考生统一前往考场。

公安部门全力保障考点周围秩序。(央广网)
各省教育资源存差异
“社论”题反映社会热点
由于各个省份教育资源存在差异,不同省份间即使题型相似,也会采用难度略有区分的试卷。一些仍然采用“旧高考”的省份不再采用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2套试卷,统一合并为全国甲卷。由于考生普遍认为全国乙卷难度要略高于全国甲卷,此次试卷合并也意味着本次“旧高考”省份的考试难度有所降低。另一些“旧高考”的省份也向完成新高考改革的省份靠拢,亦已采用了新高考的课标考卷。
高考作文题目历来是每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议题,在国家性人才选拔考试中的“社论”主题可以直观反映社会热点。本年度高考的作文选题相较于往年,理解难度普遍有所降低,但思辨性提高。全国甲卷和自主命题的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仍保持了以往的作文命题风格,即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和现象出发,要求考生见微知着,谈自己的观察与感悟。
而两套新课标卷的作文题目则明显倾向前沿科技热点,一套选题聚焦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思考,另一套选题关注中国近年来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工程的成功。这样的题材对于留心科技方面新闻更多的考生而言会更加信手拈来,而对于死守课本、较少拓展课外知识的考生而言,则颇为不利。在中美于科技、太空探索领域的竞争全面升级的当下,中国在高考题目设置透露的重视科技人才和综合人才的导向已经呼之欲出。

6月10日中午,家长在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门口迎接考生。
智能化防作弊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来自监考领域。各地防止作弊与违纪的措施得到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开始进入高考监考。云南、江西、湖南等省份将会继续采用智能安检门加人工安检的两次安检模式,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实现智能安检门全配备”目标。北京、广东、海南和其他部分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更是首次采用了人工智能巡查系统。人工智能设备将会时刻监控考场画面,通过分析监控画面中考生的细微动作,及时发现和预警疑似违规行为。一张铺开于高考考场的“高科技反作弊网”业已愈发织细、织密。
高考改革进入收尾阶段
目前中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改革。黑龙江、甘肃、广西等7个第四批实施新高考省级行政区,今年进行了新高考的首次考试。中国高考改革将在今年高考结束后进入收尾阶段。
总的来说,中国新高考改革的目标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科学选拔人才”方面,新高考模式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模式,而是采用“3+1+2”的方案。其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选择二科;统考科目和首考科目计原始成绩,选考科目则按等级赋分后计入总成绩。
考察内容方面,新教材不再将文科中政治、历史、地理3科以及理科中物理、化学、生物3科相互绑定,而是强调每个学科自己独立的“核心素养”。考制和教材的变化要求高中学生们在分科前就提前规划大学专业和职业生涯,提升追求全面多元个性化发展的可能性。

6月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考点,考生和家长合影庆祝考试结束。
增加大学专业选择面
新高考鼓励学生选理科
科目自选的改革也与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方针紧密相关,高考制度在过去近50年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理工人才,新高考模式亦着意鼓励学生选择理科类科目。在普通高校本科的92个专业大类中,有70%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物理基础,另有60%涉及化学。学生若选择物理化学科目将会增加其大学专业的选择面。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新高考收回了各省份自主命题权,以统一命题代替,目的是为了减小不同省份间命题难度差异,将评核标准拉至同一水平,促进地域间教育公平,同时做到教考分离,提高命题水平,节省重复命题花费。
明年,在山西、河南等8个省份完成新高考改革后,除新疆和西藏2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外,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将彻底实施新高考模式,这也标志着中国自2014年来持续十余年的高考改革即将基本完成。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陆委会劝说变力阻 台湾禁地方官员赴海峡论坛

(台北22日讯)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建议地方政府不要去参加中国福建将在6月举行海峡论坛,并否认总统赖清德就职周年因受到美国压力而未提两岸关系。
台媒报道,邱垂正21日赴台湾立法院内政委员会做专案报告并备质询。
民进党立委王美惠质询时指出,海峡论坛举办至今已16年,过去是称“不乐见”参加,但最近陆委会跟地方政府说“不要去”,为何态度会转变?另外,陆委会是否有掌握预计前往参加海峡论坛的地方政府官员?
邱垂正回应说,由于跟地方政府沟通时,有些官员反映过去“不乐见”的说法太模糊,希望可以具体建议,所以希望地方政府不要去参加海峡论坛,除了政务人员不要前往,所属地方政府的事业单位以及公务人员,也希望不要核准他们去。
他还提到,目前陆委会尚未收到地方政府相关的申请,“一件也没有”。
此外,赖清德近来接受各媒体访问时,对两岸关系的谈话基调明显趋缓,甚至提出“并购说”。他在5月20日的就职周年谈话罕见地只字未提两岸关系,引起舆论哗然。
特朗普提“统一与和平”
由于中美关税战于5月出现破冰契机,美国总统特朗普更出人意表地提及两岸“统一与和平”,因此外界将此事与赖清德近期的言论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美国的压力所致。
在野的国民党立委在立法院上轮番提问,质疑赖清德是否受到美国的压力。邱垂正答说:“就我的业务范围,没有!”
当国民党立委许宇甄追问邱垂正,是否认同赖清德用大公司并购小公司比喻两岸关系的“并购说”时,邱垂正解释,赖清德此说的重点在于两岸应对等尊严,相互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