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赞弹并存/Project Syndicate
世界上几乎不可能再找到一个国家,人们对它的经济表现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即便它的经济发展被一些经济学家作为成功的典范而倍加夸赞,另外一些人对它的批评和怀疑却从来没有改变。这就是最奇葩的中国现象(Amazing China)。
这些年来很多人意识到,中国已有的经济成功不过是技术模仿的结果——是的,没有人否人贸易和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
但这一看法无法反驳,模仿本身就是成功的重要标志的事实。
世界上大多数低收入国家没有能够靠模仿而成功。批评中国至今并没有拥有少数关键技术,甚至大多数技术是用市场规模的诱惑换来的,实属吹毛求疵。
商业的成功才是技术成功的最好见证。
中国无疑在经济发展中成功使用了大多数来自西方的原创技术,但单单这一点无法让我们弄清楚中国为什么能够在现有的技术上实现快速的升级和迭代。

从模仿到创新
中国在5G、新能源、锂电池和EV、人工智能、AI等商业领域无疑站到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事实。
正确的问题应该是——正如萨默斯曾经说的那样,一个人均收入只有美国四分之一的国家如何能做到拥有数量如此众多的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
去年金刻羽出版了自己的新书《新中国手册: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在这位来自LSE的年轻华人经济学家看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实在太深了,由于理解中国的方式过于政治化,以至于几乎无法认识到中国其实是个真正有创新的了不起的国家。
说来也巧,同年,MIT的华裔经济学家黄亚生出版了《东方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
他基于历史的观察得出结论,除非能突破现有的国家模式,否则中国历史上的衰落可能重演,这是因为难以克服的国家传统不可能允许不受控制的创新。
总体上他对中国的批评相当尖锐。在他看来,邓小平的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不过是使用了西方发明的技术,改头换面而已。
论点截然相反
中国能同时为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提供证,这确实不同寻常。一方面,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保留大型国有企业的做法,和国家实施的范围广泛的产业政策,成为那些指出中国经济低效率、资本错配和金融扭曲问题的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的证据。
而那些称赞中国经济的韧性与超强竞争力的经济学家,则更看重庞大的民营企业部门的创新活力,和中国基层政府提供的几乎完美的亲商环境。
很多观察家对来自高层的政策和战略文本持批评态度,但那些文本极有可能掩盖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空间,而民间企业往往更受到这一空间的保护。当然,地方政府的这种自主性并非一成不变,但多数情况下,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政策是被鼓励的。
电动车锂电池崛起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本身就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快速增长的电动车的出口。这些年中国在电动车和锂电池等领域迅速崛起,领先日本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批评者认为这是中国长期实施产业补贴政策的结果,而辩护者则认为国内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才是中国在电动车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换句话说,中国提供了一个靠自由竞争实现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标准样板。
补贴与竞争加速发展
有意思的是,补贴与竞争在中国是同时发生的。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经济学家更多地去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经济分割化的地域特征。
少数技术成功的企业要能够推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必须克服巨大的投入门槛。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这需要获得来自发达的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配合与支持。即便这样,企业仍然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实现有效的规模和竞争力。
由于固定成本巨大,最初阶段的补贴在任何国家似乎都是需要的,区别在于,在中国,这一成本很容易被数十个地方政府来分担—在这里,经济的行政分割起了作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经济分割化常被作为中国经济的软肋而饱受批评。给定愿意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补贴和设立投资引导基金的地方政府数量众多,巨大的固定成本被分摊,加速企业进入这一领域速度。
因此,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一旦类似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兴行业被鼓励,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和更大的产能形成。这些产能被分割在各地,相互独立,市场高度竞争。
坦率地说,中国很难形成类似美国那样少数巨头企业垄断市场份额的现象。得益于完备的产业分工生态体系,中国企业从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中获得了竞争力的来源。
在批评者的眼中,中国经济的缺点太显而易见——强大的政府官僚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欠发达的金融,难以整合的市场。
矛盾的两面
对局外人来说,这些表象不容易合成出一个高度动态和竞争性的经济来。但是对中国有长期跟踪的经济学家会发现,事实的真相并非如表面那般简单。中国太大了,加上它悠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它的国家体制的确相当复杂——它既集中又分散,既僵化又富有弹性,既刻板又可改革,既有上层的控制,又有下层的自主和创新。
中国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但过去几十年大多数经济活动和创新又是由市场主导其方向的。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就是在这种双螺旋结构中进步的——这是它可以同时为截然相反的观点提供证据的根本原因所在。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销量回调贷款趋紧 汽车业前景雪上加霜

示意图(取自canva)
(吉隆坡23日讯)今年我国汽车销量已如预期般回调,加上车贷批准趋紧,汽车领域投资前景正日益黯淡。
联昌国际证券行分析员表示,车贷审批收紧或导致年初迄今汽车总销量表现疲弱,如今年首季的车贷批准率同比减少2.5个百分点,至55.4%,低于去年平均批准率57.9%。
“同时,车贷申请同比持平增长0.1%。我们的经济学家预测今年隔夜政策利率(OPR)将保持稳定,这或在未来数季支撑车贷表现。”
大马车商公会(MAA)日前公布4月汽车总销量为6万527量,比上个月少16.8%,归咎于4月头的开斋节长假抑制销量,以及佳节前的交付推动了3月份销量。
该公会预测,5月汽车销量将会回升,得益于东马节庆、工作日增加与新车款的助力。
销售已跌5%
而年初迄今的汽车总销量同比跌5%,至24万8284辆,占分析员全年销量预期的32.6%。其中国产车销量同比跌2.3%,而非国产车销量则跌10.3%的,因此国产车的市占率增加2个百分点,至63.8%。
车商公会预计,需求恢复常态,加上汽车业积压订单减少,将拖累今年汽车总销量同比跌4.5%,至78万辆。该公会认为,美中贸易战加剧全球经济不明朗,导致本地经济前景承压。
车商公会也提到政府已将原定于今年1月实施的修订版开放市场价值(OMV)计算法推迟至明年1月实施,分析员称这对汽车业而言是短期利好,因新计算法将使本地组装车的平均售价上涨10%至30%。
然而分析员看法较为悲观,他预期今年汽车总销量将同比跌7%,至76万辆,但他预计10万令吉以下的汽车市场需求仍将保持韧性。
他续指,政府计划在2025年预算案中继续对85%的RON95汽油用户提供补贴,维持大众市场的购车可负担性,因此预计国产车在今年继续保持市场主导地位,市占率预计为64.5%。

RON95补贴取消在即
电动车销量翻倍
该分析员也认为,取消RON95汽油补贴或会加速电动车普及,今年首季的电动车销量同比几乎翻倍,达5394辆,去年同期则是2703辆;而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渗透率同比增长了1.9个百分点,至7.3%
“我们追蹤的股项当中,森那美(SIME,4197,主板消费股)有望凭借其不断扩大的电动车组合电动车加速采用中受益。”
但分析员也特别提到,电动车领域竞争加剧,特别是中国品牌车商,而电动车进口关税豁免将在2026年到期,届时本地组装车将成为重点。
综合以上,分析员维持汽车领域“中和”评级,首选股则是森那美,给出的目标价则是3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