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总:今年料比去年好 大马经济预计增长4.5%

李兴裕(右二)与研究员展示2023年第四季度经济追踪,左起为瑟琳、王庆生,右为李顺泰。
(吉隆坡11日讯)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可望达到4.5%,比去年的4%稍微增出色。
他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出口复苏及内需持续增长,服务业、制造业及建筑业有标青表现,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也继续支持经济。
李兴裕今天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经济追踪和2024经济展望报告》时说,该中心预计今年出口将逐步恢复至4%,比2023年预计7.4%下降幅度有所好转。
支撑我国出口展望的因素包括全球需求改善、技术衰退周期的复苏,以及对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及5G电讯对芯片的需求不断增长。
“尽管宏观风险依然存在,我们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实现软着陆,这些风险包括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乌克兰冲突持续不断,以及最近以色列和哈马斯在中东爆发战争。”
此外,他说,我国的中期投资展望良好,大马投资发展局(MIDA)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政府批准了各项高额投资,当中85%投资将得以落实。
“我们对今年的经济展望抱持谨慎乐观态度,它比去年的4%来得好,可望达到4.5%。”
李兴裕说,今年预算案拨出900亿令吉作为发展开支,为经济提供适度的财政支持。
财政赤字方面,预计财政赤字将从去年的932亿令吉或占国内生产总值5%,降至今年的854亿令吉,或占国内生产总值4.3%。
发展开支拨款用于工业发展、绿色投资、道路建设与维修、公共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防洪减灾、建设学校和公共房屋发展。
鉴于政府考虑检讨补贴机制和价格控制措施,导致通胀面临上行风险,李兴裕希望国家银行今年将隔夜政策利率稳定在3%。
出席发布会者包括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顺泰、研究员王庆生及瑟琳。
消费料趋谨慎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预测,家庭和消费人在消费支出方面将趋于谨慎。
私人消费增长已趋向正常,预计2023年增长5.3%,今年则增长4.6%(2022年增长11.2%;2011-2019年每年增长 7.1%)。
多个原因促使今年消费者的支出增长放缓,这包括针对性补贴合理化、高生活成本、通胀风险,以及一些服务提高服务税率。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紧绌状况继续支持就业和收入水平。根据美世(Mercer)进行的总薪酬调查,今年的平均加薪率为5.1%。
根据美世 2023 年总薪酬调查,2024 年的平均增幅为 5.1%。
李兴裕说,国内消费相对谨慎,大家期待主要数据库(PADU)执行针对性补贴,这项政策将影响消费人的支出。
他建议政府按部就班落实合理化补贴,确保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投资将现增长
今年私人投资预计取得更高增长,这主要是政府批准的一些投资得以落实。
今年私人投资将增长5.5%,但仍低于2011-2019年的年均8.8%。
2021年至2022年期间,平均每年批准2886亿令吉投资,2023年1月至9月则有2550亿令吉,主要为电子及电气产品、人工智能、科技、运输设备、房地产,以及资讯及通讯次领域。
推动外来直接投资和国内直接投资的催化剂将来自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以及第12大马计划。
“我们认为有一些因素可能会抑制企业投资,这包括分阶段实施合理化补贴、对商业成本压力的担忧、令吉疲软对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影响。”
全球经济料缓增2.7%
针对全球经济展望,李兴裕说,由于受房地产领域萎靡不振的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惟美国经济依然保持弹性。
他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因为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数据疲软,利率上调的滞后影响已充分显现。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的表现,以及乌克兰-俄罗斯战争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全球经济。”
柔新特区不应专注产业
李兴裕表示,他期望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JS-SEZ)能够促进贸易和投资,以及人民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并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建立牢固、可持续和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他建议经济特区不要只专注在房地产业领域,也必须涵盖轻工业、中工业及高端工业,以期打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让柔佛州子民受惠及认同这项计划。
“我们考察其他国家的成功经济特区,发现其成功要素为有效管理,一站式中心必要具备高效能力,快速解决投资者的问题;经济特区可带动国家经济,也会对其他州属经济产生溢出效应。”
李兴裕认为,新加坡商家都渴望在经济特区投资,但早前的担心是在依斯干达开发区,尤其是提到森林城市,因为经济特区必须是综合发展,而非专注在房地产业。
吴逸平:审查易风险低 马中可合作“非敏感技术”

吴逸平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16日讯)面对美国“有条件”的芯片出口管控,长期奉行中立外交立场的大马,或将面临更艰难的平衡挑战,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认为,马中双方可优先在不涉及美方敏感限制的“非敏感技术”领域深化合作。
他说,我国可以和中国在其他高科技领域合作,例如芯片后段封装与测试(封测)、人工智能边缘运算终端(如安防与工业控制设备)、云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以及不依赖硬件的平台型软件系统,而这些领域相对容易通过国际合规审查,风险较低,合作空间广阔。
免灰色地带影响供应链
“面对当前科技脱钩与出口管制趋势,中总呼吁大马企业在与中美科技伙伴合作时,加强合规意识,特别是在实体清单、再出口管制及终端用途申报方面保持警觉,以免无意中触碰‘灰色地带’,影响供应链稳定。”
吴逸平今日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如此表示。
他说,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因为地缘位置、外交政策与中立立场,被视为区域“科技平衡者”。
“我们与中美双方都保持良好经贸关系,向来奉行不结盟与规则导向的对外政策,因而具备独特优势,能够在科技供应链中发挥桥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拓展与其他国际科技强国的合作关系。
“多边合作可助本地企业分散风险,更可提升马来西亚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真正走向国际舞台。”
倡设高科技出口合规监管框架
面对日益严峻考验的环境,吴逸平也建议政府应未雨绸缪,研究设立本地“高科技出口合规监管框架”,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国际审查。
“中总建议设立高科技合规辅导平台或监管工作小组,协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合规能力,包括合约审查、风控培训与出口流程咨询,避免受制于外部政策变化。
“马来西亚应继续强化与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领域的合作架构,同时也应积极拓展与欧盟、日本及韩国的科技标准对接,确保本地企业能在多边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吴逸平指出,鉴于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我国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政府也是时候考虑是否应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制定标准、合规监管及资源整合方面,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业者稳健发展。
另一方面,美国取消部分芯片出口限制,被视为我国获取更多先进半导体芯片的契机,有望带动本地技术水平提升,并逐步进军价值更高的上游芯片设计领域。
然而,美国同步加紧对华为芯片使用的监管,凸显其遏制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意图,也反映出“科技脱钩”趋势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