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昌明经济叙事,打造更美好大马/李兴裕

随着世界经济面临众多地缘经济分裂、科技战、环境与气候变化,以及国内经济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大马当前和未来增长轨迹的挑战。

阻碍大马当前和未来增长轨迹的经济结构弱点、挑战和问题,包括商业法规和投资环境的复杂性、私人投资缺乏活力、生产力和资本效率下滑、科技采用水平低、缺乏创新与科技进步、缺乏熟练的劳动力、高度依赖低技能外劳;腐败、国民收入不均和国内各地增长差异。

而来自竞争力、地缘经济复杂性、经济安全威胁,以及环境和气候变化破坏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变得更加复杂。

国家形势需根本性调整

国家形势需要根本性调整,应对外部冲击,抓住新机遇。这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进行根本性的重新定位。

“昌明经济:强化人民” 大马新经济方向框架,指引我们在10年内实现理想的经济发展道路(使命、执行和目标),以重建一个永续、有竞争力和有韧性,变得更好的马来西亚,而大马的重建将立足于昌明大马的价值观(永续、慈悯心、尊重、创新、繁荣和信任)。

大马放眼在10年内实现7大目标

1)晋全球经济30强(目前排名第37位)

2)晋全球竞争力指数12强(目前第27位)

3)人类发展指数第25位(目前第62位)

4)工资收入占总收入45%(目前32.4%)

5)名列清廉印象指数25强(目前第61名)

6) 财政赤字减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3%或更低(2022年是5.6%)

7)女性就业率提高至60%(目前55.5%)

“昌明经济”框架明确订立我们的目标,实现目标的广泛战略和推动因素是什么?也就是两大支柱:

(1)“提高天花板”,旨在通过更大的区域化和增强竞争力来重组和提升经济,推动外来直接投资(FDI)和国内直接投资、数字化、永续绿色投资(气候适应能力、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食品安全),以及提升价值链;

(2)“提高底线”-确保包容性增长、优质就业和更高工资以及所有弱势家庭享平等机会,不分种族和区域。

叙述是当前和未来行动的框架,这是呼吁采取行动推动议程,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广泛关键问题;并旨在阐明我们面临的未来?我们想要怎样的未来,以及须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和策略,必须以连贯的方式制定,为"没有终点线"的转型议程提供广泛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而重塑大马经济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须承受痛苦转型成本

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以及需要改变什么。我们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体制改革时,必须承受痛苦的转型成本和调整。考虑到大马的发展、经济和社会优先事项,我们需要进行新的系统性变革、政府新形式的干预,并促进私人领域的增长活力、更大刀阔斧的福利改革和福祉政策,采取有竞争力、优质和持久的税收措施,以及持续提高国人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污染破坏环境的觉醒。

为此,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公共部门和财政改革,通过扩大狭窄的税基(税收占GDP的12%)、重新确定非关键支出的优先顺序、遏制高额公共债务(超过GDP的60%)和合理化针对性补贴。我们需要强大的财政资源和有效率的行政能力,需要良好的财政治理来堵塞漏洞,通过加强跟进财政计划和支出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政治论述,包括民粹主义言论,绝不能偏离现实。在考虑民粹主义措施时,政府需仔细权衡财政预算赤字和不断膨胀的债务的永续性,因为财政上难以为继的措施,将会削弱投资者对我国公共财政稳健管理的信心。

鉴定10旗舰项目倡议

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首阶段)鉴定10个旗舰项目和倡议(预计总投资超过250亿令吉和创造2万3000个就业机会),以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将于8月推出的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将制定全面的工业方向和战略,旨在为大马定位新的领域和工业作为催化剂。这是一种基于任务的方法,确定了基于任务的项目,通过4种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即提高经济复杂性、提升技术数字化及打造充满活力的国家、推动净零目标以及维护经济安全与包容性。

虽然大马具备各种要素(多元化优势、位于亚洲的战略位置、以及具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多元经济),可以此基础通过“全国方式”使大马强大,但我们需要坚定的政治信念,并且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必须致力参与国家重建,打造一个更美好的国家。

若“一切照旧”大马将倒退

如果我们继续“一切照旧”,或实施半生不熟的改革,大马将继续倒退,经济增长低于目标,继续被区域国家抛在后头。

我国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并恢复经济活力?要转型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并创造更公正、公平、永续和有韧性的未来,就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这需要根本性的认知、行为和心态转变,包括重新思考国家的角色、重思增长维度、重思资源效率、重考各种共同点、重思维护正义与确保公平。

根据观察,推动改革的尝试在政治上是危险的,特别是当潜在的失败者具有政治影响力。一些政治利益往往凌驾于经济考量之上,任何推动经济和市场改革的努力都必然来自内部。

政府须重新获得人民、企业和投资者的信任,以带领大马促进永续和有韧性的经济,解决“中等收入陷阱”,提高家庭收入,培训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提供优质且可负担的核心服务(房屋、医疗保健、教育),并实现一个对所有马来西亚人,不分种族、宗教和地区,更安全、包容和公平的社区环境。

(作者为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

视频推荐 :

 

 
 

 

反应

 

名家专栏

适应全球供应链动态变化/李兴裕

近年来,全球和区域供应链格局不断演变和变革,企业和各行各业需加强自身免疫系统(供应链),以在机遇中应对多重挑战和威胁的风险。

从冠病疫情造成的严重破坏到地缘政治分裂、去全球化的政治压力不断上升、经济不确定性、数字科技的兴起、对永续性的日益重视,以及特朗普解放日关税造成的前所未有的贸易动荡,它们凸显了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全球供应链所固有的脆弱性。

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始于显著的向本土和消费市场转移的回流和近岸生产。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制造商和企业纷纷推行多元化的供应链战略,通过调整供应商和转运来规避关税。

“中国+1”战略已成为最受瞩目的战略之一,制造业借此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境外,以管理和降低供应链风险。企业正在制定战略,整合其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和网络,以确保供应链的韧性和成本节约。

企业已将部分业务转移,利用东南亚等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地区的机会。越南、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已从供应链的转移中受益。

受地缘经济全球化、国家安全经济民族主义及美国加大对中国在科技、半导体、医药、钢铁、关键矿产等战略产业实施战略脱钩的压力,全球供应链重构未来可能加速。

供应链分化将加剧

随着战略脱钩压力的不断扩大,供应链的分化将加剧,企业会创建独立的供应链来应对贸易壁垒,减少对单一供应商或地区的依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和成本。

这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出现一些产品由重复的供应链生产的情况,一条供应链面向特定市场或受限制的地区,另一条则面向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全球市场。

半导体供应链确实是一个突出而复杂的行业,它正朝着全球贸易分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美国和中国各自追求半导体生态系统,以控制供应链。

如果特朗普成功利用对等关税,或针对被视为中国“亲密盟友”的国家的特定行业关税作为武器,那么任何为规避关税而进行的供应链地理重构,都将使这种迁移失效。

东盟供应链角色吃重

全球供应链持续快速演变,东盟在这一转变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都专注于特定领域。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作为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和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战略定位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获益,同时应对两个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压力和战略经济竞争。

东盟国家受益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并利用其在某些领域的专业能力。

马来西亚是半导体组装、封装和测试的主要枢纽。根据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政府相信大马的半导体产业有潜力将其价值链扩展到前端领域。

与此同时,新加坡是半导体公司的首选,正在投资新的芯片工厂并扩建现有设施。

例如,意法半导体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合作,在其新加坡工厂建立了一条尖端研发生产线。

印尼迅速崛起

越南和柬埔寨以电子产品制造业而闻名,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印尼正迅速崛起,成为潜在的全球电动汽车生产中心,尤其专注于电动汽车电池和其他相关零部件。泰国是东南亚领先的汽车制造中心。

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以及与欧盟、印度和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使东盟国家能够利用一体化供应链,并可能加速近岸外包和回流东南亚,这得益于对电子制造业、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绿色产业、生物医药和制药的投资。

东盟须优先制定政策,通过加强交通和连通性基础设施、促进数字化等科技进步及支持物流服务提供商(特别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MSME))的发展,来增强其供应链的弹性和效率,以看到供应链大规模向本区域转移。

东盟建立互利关系

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互利合作与伙伴关系,使成员国的企业能够协作、共享资源,并创建更高效、更有弹性的区域供应链。

东盟对数字化的承诺体现在"东盟单一窗口"(ASW)等倡议中。该倡议通过整合国家单一窗口(NSW)来简化贸易流程。这一区域平台促进了贸易文件和数据的电子交换,加快了货物清关速度,并降低了企业成本。

作为东盟主席国,马来西亚也积极参与《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该协议将为区域投资开辟新机遇,增强市场准入,简化供应链,并协调东盟范围内的数字法规。

在当今全球供应链不断演变和复杂化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须适应变化、创新发展、积极运用战略并利用先进科技,才能在新时代蓬勃发展。

东盟高度依赖中国和美国,且中国和美国都是其技术转移的主要来源,如果中美供应链脱钩加剧,东盟将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应对日益加剧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动荡。

东盟国家和企业已实施战略,通过近岸投资和回流投资,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增强其韧性,并通过本地化和进口替代提高自力更生能力。采用"中国+1"或"中国+2或3"模式,拓宽其供应链,不再依赖一两个国家,甚至不再仅仅依赖亚洲。

中美分化全球为难

以美国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分化,可能迫使各国政府作出艰难的战略选择,可能导致贸易分裂,而这种分裂往往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国内经济目标。

这两种体系之间的拉锯战,可能会造成一个复杂的环境,各国政府必须在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关切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之间取得平衡。

与任何一方走得太近都有可能疏远另一方;试图平衡双方,又可能使各行各业面临贸易壁垒、科技冲突、融资限制或外交摩擦。

另一个趋势是扩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性本土化,以减少对外国来源的依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虽然供应链正在重新配置,以变得更具弹性和地理分布多样化,但完全与美国和中国脱钩是不可能的,而且会造成破坏,这意味着本区域的供应链离不开中国或美国。

全球和区域供应链依然相互关联,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贸易网络核心结构中的重要参与者。鉴于中国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能力和科技驱动,将中国从全球生产流程中剔除并在其他地区复制,既具有挑战性,又成本高昂。

成本效益和规模经济的考量依然存在。当政策扭曲推动多条供应链的创建时,规模经济的受损和资源配置不当,会导致效率低下和价格上涨。

供应链多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成本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有利的营商环境、公平透明的监管、可靠的经济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