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印度处十字路口/Project Syndicate

印度有望在中期内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

它拥有最多(且仍在增长)的人口,人均GDP仅为中国的十分之一,其生产力具备巨大提升空间。

此外,该国的军事和地缘政治重要性只会有增无减,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其文化多样性将催生与美英两国相媲美的软实力。

人们必须将此归功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实施的诸多使该国实现现代化并支持其增长的政策。具体而言,莫迪对单一市场(包括通过去货币化和大规模税收改革)和基础设施(不仅是道路、电力、教育和卫生设施,还包括数字能力)进行了巨额投资。

这些投资——加上加速推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科技和IT领域的比较优势以及基于数字的定制化福利体系——使得印度经济在遭遇新冠疫情下滑后再度表现强劲。

然而,这种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模式现在也可能反过来制约它。

影响该国发展前景的主要风险是微观和结构性而非宏观或周期性的。

首先,印度已经转向一种经济模式,即少数“国家冠军”——实际上是大型私人寡头垄断集团——控制着旧经济的重要部分。这类似于苏哈托治下的印尼(1967-1998年)、胡锦涛治下的中国(2002-2012年)或1990年代韩国主导下的各类财阀。

在某些方面,这种集中经济力量的做法对印度极其有利。在出色的金融管理之下,尽管投资率(占GDP比重)远低于中国,但经济仍在快速增长。

这意味着印度的投资效率更高;事实上许多印度企业集团,都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遏制创新扼杀竞争

但这一制度的阴暗面,在于这些企业集团已经能够掌控政策制定来为自身牟利。这产生了两个广泛的有害影响:它遏制了创新,并事实上扼杀了一些关键行业的早期初创企业和国内进入者;它正在将政府的“印度制造”方略变成一个适得其反的保护主义计划。

我们现在可能会看到这些影响,反映在印度的潜在增长上——最近该国的增长似乎有所下降而非加速。正如亚洲四小龙在1980-1990年代以基于总体制成品出口的增长模式取得了良好成就那样,印度在科技服务出口方面也是如此。

“印度制造”的目的,是通过促进出口商品的生产来加强经济的可贸易性,而不仅仅是服务印度市场。

但相反,印度正走向更加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国内生产补贴,这两种做法都使国内产业和企业集团隔绝于全球竞争之外。

它的关税政策阻碍了自身在货物出口方面的竞争力增长,同时,对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的抵制,也阻碍了它对全球价值和供应链的全面融入。

另一个问题,是“印度制造”已经开始转而支持汽车、拖拉机、机车、火车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虽然生产的劳动密度在任何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都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印度应该专注于自身拥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科技和IT、人工智能、商业服务和金融技术。

它需要更少的微型摩托车生产,以及更多的物联网初创企业。与其他许多成功的亚洲经济体一样,政策制定者应该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来培育这些充满活力的行业。如果没有这些变化,“印度制造”将继续产生一些不如人意的结果。

最后,最近围绕阿达尼集团的一连串事件,预示了一种最终可能损害印度增长的趋势。阿达尼的快速壮大,有可能是由政府倾向于偏袒某些大型企业集团的体制促成的,而后者在支持政策目标的同时,也从这种亲密关系中受益。

同样,莫迪的政策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国内和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政治领导人之一。他和他的顾问们没有出现个人腐败行为,不管阿达尼丑闻如何发展,他们所属的印度人民党,都有理由在2024年赢得执政地位。但是阿达尼事件的发,散性影响令人担忧。

有一种看法认为,阿达尼集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支持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并为那些可能因地方财政和技术官僚掣肘而无法得到资助的国家和地方项目提供资金。

“政党分肥”内定项目

在这个意义上,该系统可能类似于美国的“政党分肥”政治,即某些地方项目在合法(但不完全透明)的国会投票流程中被指定了用途。

假设这种解释是部分正确的,印度当局可能会回答说,该体制对于加速基础设施支出和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但即便如此,这种做法也是有害的,与印度自乌克兰战争开始以来大量采购俄罗斯石油一样,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现实政治取向。

虽然这些物资相当于印度能源采购总量的不到三分一,但它们是以很大的折扣来买入。人均GDP约为2500美元的印度,利用低成本能源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比其富裕20倍的西方国家的抱怨根本站不住脚。

即使围绕阿达尼帝国的丑闻,似乎并未延伸到企业集团之外,但这一案件,确实对印度的制度健全性和全球投资者对印度的看法产生了宏观影响。

19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裙带资本主义企业集团对经济政策的部分控制,将随着时间推移通过阻碍竞争、抑制熊彼得的 “创造性破坏”和增加不平等来损害生产力增长。

因此,符合莫迪的长期利益的做法,是确保印度不走上这条道路。该国的长期成功,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促进和维持一种具有竞争力、活力、可持续、包容性和公平的增长模式。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言论

印巴停火真相几何/许文谦

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吸引了全球目光。

从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地区发生枪击事件,到5月6日印度对巴基斯坦实施代号为“辛杜尔”的军事进攻行动,再到5月10日双方达成全面停火,短短数周内,局势几经波折,令人揪心。

近期,双方突然宣布停火,更引发诸多讨论。

莫迪表态耐人寻味

印度总理莫迪在冲突后的表态耐人寻味。他表示,若印度再遭袭击,必定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然而其言论中并未提及美国或特朗普是否在协调停火中发挥作用。

这似乎暗示,印度在处理与巴基斯坦的冲突问题上,有着自身独立的考量与应对策略,并非完全依赖外部力量介入。

与此同时,特朗普却宣称是美国协助印巴实现了停火,并为此感到自豪。他提到,曾警告双方若不停火,美国将停止贸易;相反,若同意停火,美国将会扩大与双方的贸易。

特朗普甚至自豪地表示,美国成功阻止了一次核武战争,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冲突过程来看,印巴局势一度紧张到战争边缘,甚至有升级为核战的风险。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印度在宣布停火前数小时,对巴基斯坦的多个空军基地发动导弹袭击,其中包括距离巴基斯坦基拉纳山核设施极近的穆沙夫空军基地。

这一冒险行动无疑将冲突推向核战边缘。一旦巴基斯坦误判其核设施受到严重威胁,极有可能发动核反击,届时全球都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美国紧急起飞核应急飞机,在巴基斯坦上空巡查,也显示其对局势的高度警觉。然而,巴基斯坦军方随后举行发布会,称有关核设施遇袭的报道为虚假消息。

那么,印巴冲突究竟会否升级为更严重的核战争?印巴两国均为有核国家,核武器的存在本身就增加了冲突的敏感性与危险性。

虽然目前双方已宣布停火,但从印度总理莫迪所说“不会容忍巴基斯坦的核讹诈,目前只是军事活动的暂停”来看,未来局势仍充满不确定性。

若矛盾持续激化,又无法通过有效沟通与谈判解决,核战风险依然存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双方也深知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在决策中必然会更加谨慎。

从本次冲突中,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克制,这也降低了核战爆发的可能性。

在这场冲突中,其他国家亦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共处5项原则,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对印巴冲突,中国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在推动地区和平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俄罗斯与印巴两国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凭借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积极斡旋,促使双方缓和局势,为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美国表现颇受争议

反观美国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则颇受争议。其起初对南亚核问题态度冷漠,直到局势几近失控才开始介入调停。

特朗普通过贸易压力手段干预冲突,是否真正为了和平,还是出于自身地缘战略利益?此点值得国际社会深思。

综上所述,印巴停火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功于美国的调停。

尽管核战风险已暂时解除,但印巴之间的根本矛盾——尤其是克什米尔争端——并未解决,未来局势仍难言乐观。

国际社会应持续推动和平谈判,避免冲突重燃,共同维护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