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特拉斯或卓慧思?/锺启章

人名的翻译,向来都是让中文媒体工作者伤透脑筋的事。在马来西亚,国内人名翻译主要涉及马来人、印度人、沙巴以及砂拉越邦土著的名字,中文媒体很多时候都是各自为政,各师各法,就以首相和内阁成员的名字而言,至今尚未统一,主要是因为马来同胞的译名一直都没有规范。

而外国人名尤其是西方国家人物的译名,本地中文媒体大多数都以中国马首是瞻,所以歧异较少。最近英国新首相Liz Truss走马上任,本地所有的华文报纸都采用中国的中文译名“特拉斯”,反而在中国,这个译名引发一些热议,这个现象是比较罕见的。在我国,一班语文爱好者也在手机“话匣”群组贴文讨论。

特拉斯全名为玛丽·伊丽莎白·“莉兹”·特拉斯(Mary Elizabeth "Liz" Truss),香港译作卓慧思,台湾则译成玛丽·伊莉莎白·莉茲·特拉斯。香港仍是英国属地时,英国人的汉化译名多数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1996年改组为法定语文事务署)与英国驻港商务专员公署等官方机构制定。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制定汉化译名的责任大致落到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辖下的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手上。

香港使用的卓慧思译名,是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提供给港媒使用的中文名字。这一汉名化的译法,并不完全贴近母语发音,但这是Truss本人选定的汉字译名,她从2016年担任英国司法大臣起便沿用至今。看来她也有自己的根据:汉语的方块字和意义有一定联系,“卓慧思”所引起的联想比较幽静、高雅、难忘,特别适合女性。

Truss开头的tr组合叫做“辅音连缀”,中国译法通常是拆开译,特拉斯就是t+russ。而香港通常把联缀音翻译出来,把tru译做“卓”——而且“卓”正好是中国人的一个姓氏。其实“卓丝”就够了,但“卓丝”谐音“作死”,因此中间加了个智慧的“慧”,“卓慧思”3个字便显得文雅了。

中国以新华社为标准

中国大陆对英国政治人物的译名由中国外交部及新华社译名室制定,不采用英国驻港总领馆提供的译名。比如英国叱咤一时的“铁娘子”Thatcher,大陆版的翻译是撒切尔,港版翻译是戴卓尔,台版翻译则是柴契尔。此外,BBC、美国之音等国际媒体的中文报道使用的译名亦与英国驻港总领馆译名有非常大的差异。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鉴于中国内部的外文译名很不统一,总理周恩来乃作出指示:译名要统一,要归口于新华社。新华社于1956年成立译名组,着手编篡制作译名手册——《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该书于1965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迄今已是第五版。

新华社标准之外,另有国际上通用的汉译中文名,美国副总统Kamala Harris,中译贺锦丽;澳洲前总理Kevin Michael Rudd,中译陆克文。这些译名都为全球所接受,说明一定的弹性是客观存在的。随着中文的普及化,越来越多西方人士倾向于自选一个汉字中文姓名,这可能是新事物、新趋向、新潮流。问题是,汉字中文名以译者为主,还是以当事人为主?

且让我们看看6位英国首相的名字,中国大陆版翻译和香港版翻译是什么:

1. John Major:约翰·梅杰(马卓安)

2. Tony Blair:托尼·布莱尔(贝理雅)

3. Gorden Brown:戈登·布朗(白高敦)

4. David Cameron:大卫·卡梅伦(甘民乐)

5. Teresa May:特蕾莎·梅(文翠珊)

6. Boris Johnson:鲍里斯·约翰逊(约翰逊)

不应带有歧视或贬损

至于美国前总统 Donald J Trump,大陆版翻译为唐纳德·约翰·特朗普,台版翻译是川普,而港版翻译叫“当街闯”,虽然有人认为香港翻译很接地气,是最好的译名,然而,我个人不敢苟同这种不尊重他人,并带有歧视或贬损他人的译法。

如果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我们理应尊重当事人自选的中文姓名。何况自选的中文名,往往更能显示优雅高尚的中华文化内涵,卓慧思便是典型的例子。而且,依据译者本身立场的规范译法,往往会令当事人所在地的民众感觉混淆,例如“总理达图·斯里·阿卜杜拉·巴达维”的译名,跟我们所惯用的“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名翻译的不同方法,反映出语言是文化土壤中生长的果实,土壤不同,结出的果实也不太一样。

反应

 

言论

谈数字、数位与数码/杨欣儒

digital这个词语最近在我国媒体频繁出现,不同媒体有不同译名:数字、数位、数码。

根据《南洋商报》4月26日A3版的标题是“国家数字公司委任5新董事”,显然,这个译名 “数字”,是根据主流大陆的译法。原来digital有3种译名,大陆叫“数字”,台湾叫“数位”,港澳叫“数码”。

早年(约十多年前),本地媒体只见“数码”,例如数码相机,大家尚未知道有“数字”这个译名。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媒体用词倾向于主流大陆的用法,所以媒体采用“数字”的占多数。

谈起大陆的译名,不得不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委)。它是世界汉语译名的权威机构,迄今处理了约160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工、天文、心理、交通、建筑等。

上世纪90年代初,“汪辜会谈”顺应民意,把“探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迄今两岸已在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对照研讨活动,出版名词对照本达20多种。

笔者最近参考了名词委出版的《两岸科技常用词典》,发现两岸统一词语倒是不少,例如:环境保护、农田水利、泡茶效应、体温计等。

两岸存在大量同物异名

不过,两岸仍然存在大量的同物异名,以下为几个例子。特快专递(express mail),台湾叫“快捷邮件”;宽带网(broadband network),台湾叫“宽频网路”;生理反射(physiologic reflex),台湾叫“生理反应”;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台湾叫“核反应器”;导弹(guided missile),台湾叫“飞弹”;数据文件(data file),台湾叫“资料档案”;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台湾叫“奈米材料”;收件箱(inbox),台湾叫“收文篮”;二进制/二进位制(binary system),台湾叫“二进位码”;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台湾叫“人口老化”;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台湾叫“人机交互作用”;智能卡/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台湾叫”智慧卡”。

一些词语我国惯用的,却原来是台湾特有的词语,与大陆的有异。例如,喷射飞机(jet airplane),大陆叫“喷气式飞机”;晶片(chip),大陆叫“芯片”;档案夹(folder),大陆叫“文件夹”;奇异果大陆叫“中华猕猴桃”等。

同物异名不利于信息传达与交流,两岸之间词条的对应问题必须尽早解决。这样,对于我们海外的汉语媒体工作者与读者就不会产生混淆。希望两岸的科技名词能尽快统一下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