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经济上半年续复苏 商家对前景看法中和

中总公布马来西亚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左起为李伟丞、孔令龙、陈镇明、卢成全、李兴裕、白文春及鍾志強。
(吉隆坡4 日讯)尽管各经济领域之间的复苏并不均衡,但整体而言,马来西亚经济于2022年上半年持续复苏;至于2023年,47.7%的商家对经济前景持“中和”看法,而39.8% 商家预计前景“更好”。
据中总展开的“马来西亚中总商业和经济状况调查报告”(M-BECS)结果显示,支撑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的改善和持续强劲的出口。
报告提到,由于对外围和国内不利因素的担忧挥之不去,70.4%回复者对2022年上半年的经济状况持“中和”的观点;只有 14.7%的回复者表示“更好”。
56.5%认为2022年下半年的前景将继续保持“中和”,25.0%预计经济前景“更好”,相比有所改善。
总体而言,大部分回复者(65.0% )对2022年的经济前景持中和态度;20.5% 的回复者预计经济前景“更好”,14.5% 的回复者预计经济前景“更差” 。
报告也提到商家对全球滞胀的担忧挥之不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全球货币收紧步伐加快以及国内多项问题,进而抑制了商业情绪。
65%对2022 年的业务前景持“中和”看法,其中 2022 年上半年有67.3%及2022年下半年有58.8%持久有这种看法。
约26.1% 的回复者预计2022年下半年的业务前景“更好”,此比率较高于2022年上半年的 17.2%。
令人鼓舞的是,大多数行业中有69.5% 的回复者表示他们的销售额已经恢复,甚至是更高于冠病疫情前的水平;据上一期的调查报告则是 56.5%。
报告也提到企业的现金流和债务人状况在 2022 年上半年基本上没有变化,尽管较高比率的回复者经历了“更糟糕”的债务人状况。然而,进入2022年下半年,大多数的回复者对业务、现金流和债务人状况持谨慎的态度。
报告说,2022年上半年影响业绩的因素,“原料价格上涨”仍占首位(61.6%),其次是“员工短缺”(53.8%),接着是“高运营成本和现金流问题”(43.5%)、“令吉波动”(40.0% )和“原料短缺”(32.6% )。
在场者计有中总总秘书拿督陈镇明、总财政兼中小型企业组主任孔令龙、社会经济组顾问白文春、中央理事兼社会经济组主任李伟丞、社会经济组副主任鍾志強教授等。
2022年上半年和2022年下半年前景的业务评估
* 销售业绩*
由于经济和国境的重新开放,49.8% 的回复者在 2022 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有所增加。略低的回复者(47.0% )预计 2022 年下半年的销售收入会更好。
* 商业营运*
在面临员工短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情况下,2022年上半年整体生产水平仍有所改善。尽管如此,约 74.8%的回复者将在 2022 年下半年,增加或维持产量。
* 原料成本*
2022年上半年国内原料(84.0% 的回复者指出)和进口原料(79.8% 的回复者)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并将延续至 2022 年下半年,只是回复者比率略有下降。
* 人力*
大多数行业在2022 年上半年保持他们的员工就业情况不变,并可能在 2022 年下半年保持相同水平。由于最低薪金的提高,整体员工薪金水平录得上升。
* 资本支出*
近三分之二的回复者表明,在2022年上半年增加了资本支出。许多企业将在 2022年下半年继续进一步作出投资。这表明了在经济持续复苏的支持下,商业情绪温和复苏。
2022年下半年和 2023 年国内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
- 全球滞胀风险
- 全球和美国经济的衰退风险
- 美联储激进加息
- 持久的俄乌战争
- 消费者通胀压力
- 持续供应中断
- 业务成本增加
影响 2022 年上半年业绩的十大因素
原料价格上涨(61.6%)
员工短缺(53.8%)
高运营成本和现金流问题(43.5%)
令吉波动(40.0%)
原料短缺(32.6%)
熟练工人可得性(30.7%)
供应中断(29.4%)
政治氛围(26.7%)
消费行为改变(26.0%)
商业和消费者信心下降(22.6%)
吴逸平:审查易风险低 马中可合作“非敏感技术”

吴逸平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16日讯)面对美国“有条件”的芯片出口管控,长期奉行中立外交立场的大马,或将面临更艰难的平衡挑战,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认为,马中双方可优先在不涉及美方敏感限制的“非敏感技术”领域深化合作。
他说,我国可以和中国在其他高科技领域合作,例如芯片后段封装与测试(封测)、人工智能边缘运算终端(如安防与工业控制设备)、云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以及不依赖硬件的平台型软件系统,而这些领域相对容易通过国际合规审查,风险较低,合作空间广阔。
免灰色地带影响供应链
“面对当前科技脱钩与出口管制趋势,中总呼吁大马企业在与中美科技伙伴合作时,加强合规意识,特别是在实体清单、再出口管制及终端用途申报方面保持警觉,以免无意中触碰‘灰色地带’,影响供应链稳定。”
吴逸平今日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如此表示。
他说,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因为地缘位置、外交政策与中立立场,被视为区域“科技平衡者”。
“我们与中美双方都保持良好经贸关系,向来奉行不结盟与规则导向的对外政策,因而具备独特优势,能够在科技供应链中发挥桥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拓展与其他国际科技强国的合作关系。
“多边合作可助本地企业分散风险,更可提升马来西亚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真正走向国际舞台。”
倡设高科技出口合规监管框架
面对日益严峻考验的环境,吴逸平也建议政府应未雨绸缪,研究设立本地“高科技出口合规监管框架”,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国际审查。
“中总建议设立高科技合规辅导平台或监管工作小组,协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合规能力,包括合约审查、风控培训与出口流程咨询,避免受制于外部政策变化。
“马来西亚应继续强化与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领域的合作架构,同时也应积极拓展与欧盟、日本及韩国的科技标准对接,确保本地企业能在多边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吴逸平指出,鉴于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我国未来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政府也是时候考虑是否应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制定标准、合规监管及资源整合方面,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业者稳健发展。
另一方面,美国取消部分芯片出口限制,被视为我国获取更多先进半导体芯片的契机,有望带动本地技术水平提升,并逐步进军价值更高的上游芯片设计领域。
然而,美国同步加紧对华为芯片使用的监管,凸显其遏制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意图,也反映出“科技脱钩”趋势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