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这辈子首张身分证
逾25万罗兴亚人完成注册

Rohingya190518

(日内瓦18日讯)联合国难民署17日表示,逃往孟加拉的缅甸罗兴亚难民已有超过25万人注册身分,取得生平首张身分证,且能证明未来有权利返回缅甸。



联合国难民署并说,身分注册也能协助执法,打击人口贩运。

联合国难民署发言人马赫希奇在日内瓦告诉记者:“”超过25万名缅甸罗兴亚难民已向孟加拉和联合国难民署注册身分,并拿到身分证。“”

自2017年8月缅甸军方发动镇压以来,已有约74万名罗兴亚难民逃往孟加拉,此前已有30万遭迫害的罗兴亚人待在孟加拉难民营。

联合国难民署表示,目前约有90万名罗兴亚人待在孟加拉拥挤的科克斯巴扎尔难民营。尽管住在缅甸数个世代,但自公民权遭剥夺后,罗兴亚人就没有国籍。

新闻来源:中央社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欧洲难民危机10周年 揭欧盟走向分裂根源

作者:黄宇翔

10年前开始,182万北非及中东难民拥入欧洲,改变欧洲的政治,东欧学者克拉斯捷夫从中分析欧盟分裂的原因,德国历史学家温克勒则强调要建立共同价值观。

2015年4月,5艘共载有约2000名移民、目的地是欧洲的偷渡船在地中海沉没,计1000多人葬身鱼腹,揭开了欧洲难民危机的序幕,随后欧洲在1年内接收了182万名难民。面对史无前例的人道灾难,当时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出名句:“我们做得到!”承诺接收大量北非与中东的难民。

难民危机也是这位执掌德国长达16年铁娘子最富争议的历史时刻。

危机在过去的10年间,除了为欧洲带来移民融入的社会问题,导致反移民的极右政党崛起,如在英国和德国,目前民意支持度最高的都是极右政党,危机最终更直接使英国脱欧,一度使欧盟面对“脱离潮”,面临生死存亡关头。

在这10年间,欧洲的知识分子也由千禧年初对欧洲整合未来的积极乐观改变过来,重新反思欧洲何去何从。当中,就以保加利亚学者、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创办成员兼索菲亚智库“自由策略研究中心”主席伊万·克拉斯捷夫的《欧洲的黄昏》(After Europe)和德国有深远影响力的史学家温克勒的《西方的困局》较受关注,两本书都是在2017年出版。

警惕欧盟解体危机

克拉斯捷夫在2017年时,对欧盟的未来比较悲观,认为欧盟会面对“哈布斯堡帝国”的后尘,本身是一个“拼装国家”,最终走向解体,当时他认为欧洲要更走向务实,而非价值挂帅。

温克勒也认为难民危机与脱欧危机,都代表欧盟内部离心力量进一步加剧,整本书里温克勒充满了问题,接连发问“欧盟会崩溃吗?”、“西方会分裂吗?”,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正处于退守阶段,它的威胁不单来自外部的专制政体,而是来自“那些民粹主义的运动和政党声称它们才是民主的真正代表,因为它们,并且只有它们才为‘人民’说话”。

难民危机过去10年,即使是当初最积极主张开放的德国,也发生显著的改变,如前所述,默克尔当时高喊“我们做得到”,决定开放边境,民间出现了一股“欢迎文化”,2015年内就接收了90万难民。

德国收紧移民政策

但是如今,同样是基民盟的德国新总理默茨,移民政策要大幅收紧了,对非法移民提出强硬的整顿计划,要恢复永久边检、阻止非法入境、严格遣返,并且增加他们获得公民权的时间成本,终止仅居留3年、德语达到流利水平就可以“快速入籍”的措施,恢复通常居住5年的期限要求。

在过去10年间,德国发生多次难民引发的社会安全危机,去年更发生多宗惨案,如5月一名阿富汗男子持刀袭击集会人士,有警察殉职,6人受伤。

在8月,索林根一名叙利亚难民在“多样性节”上刺杀民众,3死8伤。去年底,前东德地区的马格德堡也有沙地阿拉伯移民驾车冲撞,6人死亡、299人受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系列的社会安全危机,也使德国社会思潮转变,大多认为收紧移民政策是必要的。

欧洲近黄昏了吗?

克拉斯捷夫是保加利亚学者,代表中东欧的“新欧洲”观点,从他的书里,不难发现他有着与欧盟西部知识分子不同的视野。中东欧有独特的历史经验,使他们对难民危机相较于德国、法国以及北欧国家来得保守。

克拉斯捷夫指出,在“苏东波剧变”后,东欧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流失到法国、德国等发达地区,如作者所在的保加利亚,在后冷战时代就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离开家乡,到他乡打工,因此留守的当地人面对(比例上)更多的难民、移民,使他们的生存恐惧感更强烈,担心自己的种族被外来人替代。

而且中东欧在融合吉卜赛人(罗姆人)方面失败了,中东欧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社会与国家可以融合他者。这些因素决定了中东欧国家更抗拒外来难民以及非法移民。

作为中东欧人,克拉斯捷夫提出一个充满想像力的观点。他把欧盟的危机比喻为类似“奥匈帝国”的崩溃,认为欧盟“或许会哈布斯堡化”。

他指出,欧盟或许像奥匈帝国这样的“哈布斯堡帝国”一样境内有多民族,看起来无比强大,但是内部凝聚力与动员力松散,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被肢解收场,历史的悲剧可能重现。

欧洲面对三大危机

克拉斯捷夫认为欧洲面对多重的结构性危机:
第一,对二战的共同记忆曾是欧洲整合的重要动力,但对于年轻世代来说,纳粹历史已变得模糊,历史经验不再构成团结的基础,导致欠缺整合的动力;
第二,欧洲在冷战结束后,失去了作为美苏对抗舞台的地缘政治中心地位,外来威胁不足以作为欧洲整合的动力;
第三,随着人口老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战后以来的福利国家模式陷入财政困境,民主国家的再分配能力大幅削弱;
第四,欧洲的后现代、多元文化与世俗主义有特色,但是对世界各地可能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可能会面对加拉巴哥化(指独自对本地“最适化”,丧失和区域外的互换性)。
面对欧洲众多的危机,克拉斯捷夫认为欧盟还是有机会避免悲剧的命运,但是要展开大约七点改变;
第一,欧洲不应尝试同时面对众多的敌人;
第二,应该采纳一部分极右的理念,如保护好边界;
第三,采取一些态度上的改变,如表明自由贸易可能不是双赢的;
第四,不要盲目相信进步是线性的(不会倒退的);
第五,对疑欧的民粹势力给予一定的妥协,使欧洲民众对欧盟更有信心;
第六,与其展示欧盟的价值取态,不如展示欧盟的生存能力;
第七,参考1981年西班牙未遂政变的经验,平时意见极端对立的3位从政者在那一刻放下歧见,捍卫宪政秩序,最终使政变破产。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所处的这个政治体系消失了,他们之间的政治对立也会失去意义。

在2020年,在英文修订版的“后记”里,克拉斯捷夫补充新的观点,他认为欧盟已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值,“已从一个希望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世界的传教士,转变为一个专注于保护其政治方案的特殊性质的修道院”,通过对英国脱欧过程的羞辱,使后来的欧洲极右势力虽然仍发展迅速,基本上放弃“脱欧”的想法。

欧盟深陷“民主赤字”

在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两年后、英国脱欧公投后1年的2017年,德国富影响力的历史学家温克勒出版了反思欧洲与美国危机的著作《西方的困局:欧洲与美国当下的危机》,并在2019年由中信出版社翻译成中文。

温克勒认为欧洲面对三个方面的困境:
第一,在《马斯垂克条约》签订后欧盟进一步整合,设计强调超国家机构的效率与稳定,却牺牲了民众对政治参与的感受,如欧洲委员会权力很大,但并非由人民直选产生,温克勒称为“民主赤字”,而且欧盟要求各国在货币、司法、边境、贸易等领域让渡部分主权,但是并未能在政治层面建立相应的“欧洲共同体认同”;
第二,难民危机突显了欧盟内部的价值分歧,东欧的成员国匈牙利与波兰就拒绝接受难民;
第三,德国的学者拉方丹和哈伯马斯都有“后民族国家”的理想,像期望欧洲走向联邦化,更像一个整体,但是多数成员国仍强烈维护民族身分与主权,欧盟的人民对超国家机构的认同有限,使一体化的动能不足。

在今日的“跨大西洋关系危机”爆发前的8年,温克勒已察觉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不再一样,他认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冲击了战后美国推动的“自由主义秩序”,否定自由贸易,也怀疑北约与欧盟的价值。他认为欧盟大西洋联盟未来可能难以再是一体的价值共同体。

欧洲应承担安全责任

面对美国在自由主义秩序退却,温克勒主张欧盟无法取代美国在军事与全球外交上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特朗普时代,欧洲应当承担起捍卫自由民主价值的责任,而且强化内部整合,尤其在安全与外交上发声一致,以保存“自由世界的火种”,然而,温克勒当时就对此愿景不乐观,因为欧盟内部分裂,内部民粹主义兴起、经济结构不平衡,令欧盟能否作为西方价值的代表,备受挑战。

他引用捷克裔法国政治学者鲁普尼克的观点,认为“自由主义周期”在1989年东欧剧变后开始,目前则有面对终结的危机,而中东欧国家的“非自由民主”(如波兰、匈牙利)则在挑战西方的自由秩序,对西方价值观(人权、新闻自由、司法独立)采取选择性接纳。
温克勒8年前较克拉斯捷夫对欧盟的未来稍为乐观一点,认为欧盟虽然面对信任危机,但不等于再走向解体,他认为欧盟可以通过“多速欧洲”与“辅助原则”。

“多速欧洲”意指允许部分国家在特定领域加快整合步伐,而其他国家则可选择较缓的速度参与,例如欧盟就分为“欧元区”与“非欧元区”、“申根区”与“有边境管制的国家”等等;“辅助原则”则是指主张只有当成员国无法有效处理某项事务时,欧盟层级才介入,旨在尊重成员国的主权与多样性、避免过度集权的“欧洲超国家”幻象,以恢复欧盟的信任与合法性。

在《西方的困局》的最后部分,温克勒对于欧盟的未来仍然怀着一丝乐观的愿景,认为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是自由派与欧洲整合理念的象征性反弹,法国与德国也开始主导更多欧洲安全、外交与财政整合的倡议,欧盟的进一步整合仍有望推进。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