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的独中再思考/李保康
一场疫情,百般变化。突发的冠病病毒不仅打乱全球步伐,阻滞政经发展,摧毁人身性命,也改变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形态,可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为居家抗疫,学校也无法正常教学而陷入短暂的停顿与混乱,随着“停课不停学”的说法提出,学校最终不得不正视及采取线上教学措施,替代传统的实体课。
师生、家长从一开始的质疑与抗拒到后来的接纳与习惯,在在说明了“新常态”的到来。迩来疫情日渐趋缓,百业重启,各级学校也已复课。但我们的教育,就真的一切如常了吗?
有人说,因为抗疫形成的特殊“教育场域”(居家与线上),不仅拉近学子与生活、与社会的距离,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疫情之下,学校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确实减低进度滞后的情形,消除家长的焦虑,持续营造学习氛围,好让学生持续保有学习心态而不至于全面“躺平”。
此外,一些学校在这段期间,尝试组织培训课程或辅导讲座,尽力加强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及维持彼等的身心健康,甚至还将这类课程资讯无私的分享予他校的同侪,实现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确实令人钦佩与感动。学校管理层也想方设法提升硬体设施,俾使线上教学更为顺畅。
线上线下结合
与此同时,教育部更是顺势趁着疫情严峻时刻,一锤定音,把“废除小六评估考试”这一个纷扰多时的议题确定下来。诸如此类,都是这一场疫情带来的意外收获。有人因此乐观的认为,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与走向。
然而就我而言,这场疫情不啻是一场试炼,既针对政治、经济体制,医疗系统、全民(防疫)意识及公德等各个方面,也是针对教育领域的一次考验。就教育层面而言,因为“停课不停学”课题的提出,一场疫情,让我们看见教育的多种弊端。
首先,围绕着“停课不停学”这一主轴开展的线上教学,尽管风风火火,百般纷陈,但大部分学校在课程的编排,无论是课时、学科,乃至于作业布置,仍旧沿袭实体课的模式“按表操课”,教学方式也和往常一样,多以教师的单向输出为主,完全漠视网络欠佳、设备不足以及不同阶层家庭(或家长)本身所掌握的资源是否均平,甚至是学生自律自学的态度和能力是否同步跟进等客观限制,致使网课成效不尽理想。
其次,在网课之余,许多学校仍坚持实施各种线上考试,犹有进者,校方还要求在家中应考的学生必须另外架设镜头以杜绝作弊。事实上,除却那些不得不以单一考试进行择优汰劣的测试如入学考、高考外(这个议题颇复杂,需另文探讨方可深入),我们还有其他的途径与方式,在课程或教学之后,用来评估学生,取得他们的反馈。
以上所述,不过是疫情之下常见的现象之一,网课也罢,考试也罢,我们所见到的仅仅是学校决策者面对疫情挑战而发起的响应,实际上与过往的教育没有多大区别,遑论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了。
要说真正的教育反思,无非就是彻底打破从前按表操课、进度至上,追求形式主义、恪守单一评估方式的教育思维,改由重塑新的教材观、课程观,打造适合未来社会的孩子的教育,并且让因材施教、适性扬才等观念,从教育知识转变为社会共识。
独中教师应得善待/小二
由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谢师恩宴,即将在吉打州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盛大举行。此活动旨在向一群长期默默耕耘的独中老师致敬,表达社会迟来的感恩。
在这次谢师恩宴中,每位在独中服务超过25年且年满66岁的老师,将获得该基金会颁发的6000令吉恩俸,并可连续获得10年。这份厚礼对独中老师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老怀安慰。
多年来高期望低待遇
然而,在形式隆重的背后,我们也应正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独中老师是否真正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善待与尊重?
长期以来,独中老师处于“高期望、低待遇”的矛盾环境中。他们在资源有限的学校里坚持耕耘,牺牲个人时间与健康,肩负起传承母语教育、培育民族人才的重任。
可惜,这份辛劳往往未能转化为合理的薪酬与社会保障,甚至有人形容他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既形象,又令人心酸。
更令人关注的是,许多独中教师在退休后陷入生活困境。他们的薪资本就不高,积累的公积金自然有限,退休后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
“尊重”往往流于表面
公众或许以为教师退休后能安享晚年,现实却是部分退休教师仍需继续打工维生,有者甚至面对无法负担的医疗开销。教育奉献了一生,却换来孤寂与无依的晚景,令人唏嘘。
华社素来推崇“尊师重道”,但许多时候,这种尊重仅停留在表面。每当独中教师荣休,校方与社团往往会举办热烈的欢送宴会,领导人纷纷颂扬其贡献,赠送奖状与纪念品。
然而宴席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教师真正需要的是退休生活保障、长期医疗协助、心理支持,却往往付诸阙如。
这种“感恩即形式”的现象,令人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老师,还是仅满足于表面的仪式感?
教育是民族的根本,教师是社会的基石。几十年来,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独中老师,用心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制度性保障。这不仅是对个别老师的不公,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若我们不愿为老师打造一个体面的退场机制,谁还愿意长期坚守讲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积极关怀才是“谢师恩”
我们呼吁华社各界包括校友会、企业界、慈善组织及教育相关机构应合力推动制度化的教师保障机制。例如设立“独中教师退休基金”,提供基本生活与医疗援助;推动政策改革,为独中教师争取更公平的待遇;定期追踪退休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必要支援。这些实际措施,才是真正落实“谢师恩”的体现。
此外,我们也希望媒体与公众持续关注独中教师群体的现况,让社会听见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唯有集体的关注与行动,才能为这些教坛耕耘者争取一个有尊严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