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政治掣肘经济:不变铁律/黄詝瀚

就以韩国为例吧,三星集团继承人李在镕于周五8月13日获假释出狱。他因在2017年牵涉韩国前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案而入狱。但是,随着疫情严峻和全球出现芯片半导体短缺现象,“赦免李在镕”声浪在过去数月四起。当然,这是表面的政治说辞,忽悠人民的故事而已,背后其实隐藏多面考量。

其一,韩国盟友——美国,想借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三星、现代汽车、SK和LG)为首的三星集团,在芯片半导体制造业的领先生产能力和中国抗衡。其二,韩国四大企业集团借用经济复苏课题配合总统大选将至,向总统文在寅施加压力。就这样,“韩国经济需要李在镕”的叙述影响了人民对此事的看法。

大家需知,韩国是亚洲拥有最健康民主体制的国家,所以民意所向容易影响政治局面,而民生问题恰恰由经济政策和政治力量主导。

3换政府漩涡不停

所以说,政治和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政治影响政策,而政策是经济的方向盘。以往,马来西亚在东南亚脱颖而出、获得外资青睐的主因,在于政治稳定和法律体系完善。可惜,在过去3年余里,我国竟三度换政府,成为东南亚除了缅甸以外陷入政治漩涡最频密的国家。

可想而知,我国经济不停下滑,就大马股市而言,外资已经连续25个月卖出并减持股票。截至 2021年7月末,外国持有我国所有股票比例的总市值降至20.2%,是历史最低点。

其实,无论是美国、香港、韩国还是本地的股市,都避免不了经济周期的效应。每一个经济都有各自的春天和寒冬,不同之处在于起因、程度和结果。但是,在政治的课题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可以摆脱被政治掣肘的现实。

封城令管不住疫情

国盟政府不得民心的缘由,在于他们无法管控疫情。为减少疫情上升的趋势,封城政策是短暂的痛,如果有成效,人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该政策至今仍无效,还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导致民怨沸腾。

归根究底,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因纳入太多政治考量,不着边际,严重影响经济,更间接制造民生问题——例如宣布紧急状态并停摆国会,非根据科学原理,而是巩固政权的手法而已。

另外,刚卸任的财长虽是资深银行家,可是在多数人眼里,他的政策除了华丽的PPT和宣传口号,中小企业与低收入群体实际受惠少。

最令人咋舌的是,政府认为允许用现有和未来的积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来自救,人民应答谢其“英明”。可见,治国和管理企业需要不一样的格局。

韩国总统文在寅出身寒门,积极参与草根运动,成为有名的人权律师。他是韩国少数的非上流社会出身的总统,并以扶持人民、打压大财团利益的竞选诺言胜任。即使一生高风亮节,但出于政治考量,也得改变其治国政策。他深知若要在来届大选获胜,须力推经济重回增长轨道,以减少民生问题。只有减少民生问题,才能缩小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赤字”。

认清政治掣肘经济是铁律固然好,但平衡政治考量更重要。如果能从人民的角度、而非利益集团的视野做决策,结果必然会让普罗大众更容易接纳。

 

 
 

 

反应

 

言论

种族政党积压的纷争/谢诗坚博士

马来西亚自建国以来,政党政治始终与种族挂钩。尽管曾有人尝试推动多元路线,但最终多数政党仍依附于种族色彩。这种局限,使国家政治长期在种族格局中原地打转。

各守族群选票与利益

联盟政府的建立,表面上象征种族合作,实则每个政党各守其族群选票与利益,难以跳脱固有立场。这种模式也影响后来成立的政党,即使打着多元旗号,最终还是被归类为代表某族群的政党。如劳工党、人民党等左翼政党,也难完全超脱种族标签。

1969年大选的政治剧变暴露了这一结构的脆弱。反对党在多个州取得突破,联盟失去部分政权,加剧了族群之间的不安,最终导致“五一三”悲剧。种族矛盾浮上台面,政治斗争也从意识形态之争演变为种族之间的对立。

政府随后实施新经济政策,试图通过制度化手段缩小族群差距,却也在某程度上加剧了族群之间的敏感。与此同时,言论与行动的空间也因此受限,社会多元对话变得更加困难。

近年东马对政治平等的诉求愈发强烈。沙巴与砂拉越不满自身地位在宪法修正后被边缘化,民间纷纷提出“沙巴人的沙巴、砂拉越人的砂拉越”口号。虽然2021年国会修宪恢复了“邦”的地位,但是否真正获得应有的自主权,仍有待观察。

西马政党碎片化

西马政坛则面临政党碎片化的问题。土著团结党、巫统、马华、民主行动党等多方角力,有人建议政党合并整合,也有人呼吁王室介入协调,推动重组。但这些建议未获实质进展。加上国阵影响力式微,政党组合日益复杂,政治稳定性岌岌可危。

东马的诉求若得不到正视,西马若继续忽略地区平衡问题,不仅政局将更动荡,也会阻碍国家团结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正视政党结构中根深蒂固的种族壁垒?若不改变旧有路线,政治将永远徘徊在纷争与妥协之间。

马来西亚需要的是建立在平等、公正与真正多元基础上的政党结构。只有跨越种族藩篱,才能真正凝聚民心,走向成熟民主。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