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李兴裕:比国行预估低 经济增长料4%

(吉隆坡6日讯)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认为,最新实行的行动管控令3.0、疫情重新恶化及疫苗接种进度缓慢,将继续对我国经济和商业活动产生疤痕效应(scarring effects),今年经济增长可能只有4%,而最高则是增长6%。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的这项预估,远低于国家银行预计今年经济可增长6至7.5%的预估。

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说,“MCO 3.0 概括了占大马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1.9%比重的雪兰莪州6个县,以及占全国GDP约16.4%比重的吉隆坡。其他州如柔佛(以新山为首的3个县实行MCO)及吉兰丹州实际上已全州实行MCO。

他今天在线上公布社会经济研究中心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追踪报告时说:“所以,这些疤痕效应将会持续。当然,MCO 3.0的管控本质上较为宽松,我们可能会看到它对第二季的消费情绪有些影响。希望到了5月杪或6月,一切会回到复苏式管控令。”

李兴裕表示,经济增长的幅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疫苗接种计划的进展,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缓慢,第二季度则开始增长。 

他指出,目前实施管控令3.0涉及雪兰莪6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9%,吉隆坡则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4%,加上吉兰丹及柔佛几个县也实施管控令,在这种情况下,疤痕效应将会持续。 

 

 
 

 

反应

 

名家专栏

适应全球供应链动态变化/李兴裕

近年来,全球和区域供应链格局不断演变和变革,企业和各行各业需加强自身免疫系统(供应链),以在机遇中应对多重挑战和威胁的风险。

从冠病疫情造成的严重破坏到地缘政治分裂、去全球化的政治压力不断上升、经济不确定性、数字科技的兴起、对永续性的日益重视,以及特朗普解放日关税造成的前所未有的贸易动荡,它们凸显了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全球供应链所固有的脆弱性。

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始于显著的向本土和消费市场转移的回流和近岸生产。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制造商和企业纷纷推行多元化的供应链战略,通过调整供应商和转运来规避关税。

“中国+1”战略已成为最受瞩目的战略之一,制造业借此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境外,以管理和降低供应链风险。企业正在制定战略,整合其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和网络,以确保供应链的韧性和成本节约。

企业已将部分业务转移,利用东南亚等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地区的机会。越南、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已从供应链的转移中受益。

受地缘经济全球化、国家安全经济民族主义及美国加大对中国在科技、半导体、医药、钢铁、关键矿产等战略产业实施战略脱钩的压力,全球供应链重构未来可能加速。

供应链分化将加剧

随着战略脱钩压力的不断扩大,供应链的分化将加剧,企业会创建独立的供应链来应对贸易壁垒,减少对单一供应商或地区的依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和成本。

这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出现一些产品由重复的供应链生产的情况,一条供应链面向特定市场或受限制的地区,另一条则面向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全球市场。

半导体供应链确实是一个突出而复杂的行业,它正朝着全球贸易分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美国和中国各自追求半导体生态系统,以控制供应链。

如果特朗普成功利用对等关税,或针对被视为中国“亲密盟友”的国家的特定行业关税作为武器,那么任何为规避关税而进行的供应链地理重构,都将使这种迁移失效。

东盟供应链角色吃重

全球供应链持续快速演变,东盟在这一转变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各国都专注于特定领域。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作为制造业中心,也是中国和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战略定位是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获益,同时应对两个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压力和战略经济竞争。

东盟国家受益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并利用其在某些领域的专业能力。

马来西亚是半导体组装、封装和测试的主要枢纽。根据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政府相信大马的半导体产业有潜力将其价值链扩展到前端领域。

与此同时,新加坡是半导体公司的首选,正在投资新的芯片工厂并扩建现有设施。

例如,意法半导体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合作,在其新加坡工厂建立了一条尖端研发生产线。

印尼迅速崛起

越南和柬埔寨以电子产品制造业而闻名,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印尼正迅速崛起,成为潜在的全球电动汽车生产中心,尤其专注于电动汽车电池和其他相关零部件。泰国是东南亚领先的汽车制造中心。

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ACFTA)以及与欧盟、印度和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使东盟国家能够利用一体化供应链,并可能加速近岸外包和回流东南亚,这得益于对电子制造业、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绿色产业、生物医药和制药的投资。

东盟须优先制定政策,通过加强交通和连通性基础设施、促进数字化等科技进步及支持物流服务提供商(特别是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MSME))的发展,来增强其供应链的弹性和效率,以看到供应链大规模向本区域转移。

东盟建立互利关系

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互利合作与伙伴关系,使成员国的企业能够协作、共享资源,并创建更高效、更有弹性的区域供应链。

东盟对数字化的承诺体现在"东盟单一窗口"(ASW)等倡议中。该倡议通过整合国家单一窗口(NSW)来简化贸易流程。这一区域平台促进了贸易文件和数据的电子交换,加快了货物清关速度,并降低了企业成本。

作为东盟主席国,马来西亚也积极参与《东盟数字经济框架协议》(DEFA),该协议将为区域投资开辟新机遇,增强市场准入,简化供应链,并协调东盟范围内的数字法规。

在当今全球供应链不断演变和复杂化的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须适应变化、创新发展、积极运用战略并利用先进科技,才能在新时代蓬勃发展。

东盟高度依赖中国和美国,且中国和美国都是其技术转移的主要来源,如果中美供应链脱钩加剧,东盟将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应对日益加剧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动荡。

东盟国家和企业已实施战略,通过近岸投资和回流投资,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增强其韧性,并通过本地化和进口替代提高自力更生能力。采用"中国+1"或"中国+2或3"模式,拓宽其供应链,不再依赖一两个国家,甚至不再仅仅依赖亚洲。

中美分化全球为难

以美国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分化,可能迫使各国政府作出艰难的战略选择,可能导致贸易分裂,而这种分裂往往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以及国内经济目标。

这两种体系之间的拉锯战,可能会造成一个复杂的环境,各国政府必须在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关切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之间取得平衡。

与任何一方走得太近都有可能疏远另一方;试图平衡双方,又可能使各行各业面临贸易壁垒、科技冲突、融资限制或外交摩擦。

另一个趋势是扩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性本土化,以减少对外国来源的依赖,从而提高供应链的韧性。

虽然供应链正在重新配置,以变得更具弹性和地理分布多样化,但完全与美国和中国脱钩是不可能的,而且会造成破坏,这意味着本区域的供应链离不开中国或美国。

全球和区域供应链依然相互关联,中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贸易网络核心结构中的重要参与者。鉴于中国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能力和科技驱动,将中国从全球生产流程中剔除并在其他地区复制,既具有挑战性,又成本高昂。

成本效益和规模经济的考量依然存在。当政策扭曲推动多条供应链的创建时,规模经济的受损和资源配置不当,会导致效率低下和价格上涨。

供应链多元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成本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有利的营商环境、公平透明的监管、可靠的经济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